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人体常识
月经11天后对身体好不好

献血到底对身体好不好?

献血到底对身体好不好
h*** | 2017-09-07 09:42:40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2017-09-07 09:42:40
  • 献血条件如下    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平时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着,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

    查看全部>>

    献血条件如下    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平时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着,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恢复到原来水平。人体的血液在不断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献血后,由于造血功能加强,失去的血细胞很快得到补充。所以说一个健康的人,按规定献血,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更不会“伤元气”,反而会有利于健康。  按规定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的造血状态,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据报道,有人对66岁以上的332名曾献血者与同样条件的399名未曾献血者作了比较,结果曾献血者存活率显著高于未曾献血者,献血总量较多的存活年龄还较长。  国内献血者体检标准有:  (1)年龄:18~55周岁。  (2)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  (3)血压12~20/8~12千帕(90~140/60~90毫米汞柱),脉压差>=4千帕(>=30毫米汞柱)。  (4)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体温正常。  (6)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7)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8)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  (9)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  (10)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不能献血的情况有:  (1)性病、麻风病和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肝炎病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  (3)过敏性疾病及反复发作过敏患者,如经常性寻麻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单纯性寻麻疹不在急性发作期间可献血〕。  (4)各种结核病患者,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  (5)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各种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心肌炎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6)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支气管扩张肺功能不全。  (7)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如较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肾炎以及慢性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慢性胰腺炎。  (8)血液病患者,如贫血、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出、凝血性疾病。  (9)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亢、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及糖尿病。  (10)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如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严重神经衰弱等。  (11)寄生虫病及地方病患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囊虫病及肺吸虫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  (12)各种恶性肿瘤及影响健康的良性肿瘤患者。  (13)做过切除胃、肾、脾等重要内脏器官手术者。  (14)慢性皮肤病患者,特别是传染性、过敏性及炎症性全身皮肤疾病,如黄癣、广泛性湿疹及全身性牛皮癣等。  (15)有眼科疾病患者,如角膜炎、虹膜炎、视神经炎和眼底有变化的高度近视。  (16)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胶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炎、硬皮病等。  (17)有吸毒史者。  (18)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  (19)体检医生认为不能献血的其他疾病患者。    如果献够一定的数量,自己和家人以后需要血的话也会很方便啊。献血对自己也很有好处,能促进血液循环,身体健康。    从血液新陈代谢看:血液和其他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经历着新生、成熟、衰老、死亡这么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就以血液的主要细胞来说,红细胞寿命最长也只能存活120天,白细胞存活13天,血小板存活8-9天。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约有40毫升血液中的红细胞衰老死亡,同时,有相应数量的红细胞新生,所以,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不但没有什么影响,甚至也不需要过多地动员“贮血库”中的血,反而还可刺激血液的再造。    为了鼓励无偿献血这一高尚行为,表彰他们对社会作出的无私奉献,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根据无偿献血量设立了如下表彰档次:  ◆ 金质奖杯 奖励无偿献血3400ML以上者  ◆ 金质奖章 奖励无偿献血2400ML以上者  ◆ 银质奖章 奖励无偿献血1600ML以上者  ◆ 铜质奖章 奖励无偿献血1000ML以上者  ◆ 纪念奖章 奖励初次无偿献血者  无偿献血者本人或直系亲属因病需要血时,可相应免费用血。    1、献血可以减低血液的粘稠度  献血后,通过正常的饮水填充一部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释,血脂就会随着下降,可以减少动脉硬化的隐患,而且使血液流速加快,大脑及其他器官血流量也随之增加,供氧量加大。  2、献血可减少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神经内科专家,以“关于多次献血血液稀释状态与动脉压及心脑血管病的关系”为课题,结果证明:献血对心脑血管系统有良好的远期影响,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一现象与体内铁元素贮存量减少有关。铁元素在人体合成氧化酶过程中起催化剂作用,献血后体内铁元素贮存量可以明显减少,献血者每献出200ml血液,相当于排出80-200毫克铁,因而人体合成的氧化酶也相应减少,这样血液中的脂质被氧化的数量就小,从而减少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沉积物,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献血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据最近《国际癌症》期刊报导,如果男子体内的铁质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患癌症的机率就会提高。至于女子,由于有月经期间的流血现象,常会失去大量的铁质。所以未发现铁质含量与妇女患癌症的机率有特殊的关系。那么,男子如何排除体内过多的铁质以减少患癌症的机率呢?医学家认为,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流血排除过多的铁质,因而鼓励体内铁质含量过多的男士们可以定期献血,这样做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王*** | 2017-09-07 09:42:40 81 28 评论
    0/300
  • 2017-09-07 09:42:40
  • ·亚洲各国献血对比   我国《献血法》对上述各项的规定,都低于(或宽松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甚至亚洲地区。   献血年龄:我国规定18-55周岁(男、女);香港特区规定16岁以上,只有年龄下限,而无年龄上限;日本规定18-69岁;韩国规定16-65岁;台湾地区规定17-65岁。   一次献血量:我国规定为一次献血200毫升,最多不超过400毫升;韩国为320-400毫升;香港特区为300-430毫升...

    查看全部>>

    ·亚洲各国献血对比   我国《献血法》对上述各项的规定,都低于(或宽松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甚至亚洲地区。   献血年龄:我国规定18-55周岁(男、女);香港特区规定16岁以上,只有年龄下限,而无年龄上限;日本规定18-69岁;韩国规定16-65岁;台湾地区规定17-65岁。   一次献血量:我国规定为一次献血200毫升,最多不超过400毫升;韩国为320-400毫升;香港特区为300-430毫升;台湾地区为250-500毫升;尼泊尔为250-500毫升。   两次献血间隔时间:我国规定不低于六个月;而日本、韩国、香港特区、台湾地区都为3个月。国外曾报道一献血者在一年中10次献血,可见献血无损健康。     ·无偿献血者应受到哪些奖励?   ⒈无偿献血者发给无偿献血证,并授于无偿献血纪念章一枚。   ⒉无偿献血累计满1升、1.6升、2.0升者分别授于无偿献血铜质、银质、金质奖章一枚,满3.4升者授于无偿献血奖杯。   ⒊无偿献血者本人及其不享受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待遇的直系亲属(不符合献血条件者),因伤病需要用血时,凭无偿血卡由供血单位提供,与本人无偿献血等量的血液或血液成份。持供血单位(医院)的发票到采血单位(血站)报销。     ·献血者有哪些权利应受保护?   ⒈凡无偿献血者有受表彰和奖励的权利。   ⒉献血者人格不受侮辱,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力。   ⒊献血者参加献血可享受免费体检、化验的特遇。     ·一名健康的公民一生可以献多少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献血间隔为六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如果一名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人按每六个月献血一次,每次献血400毫升计算,那么,一个人一生可献血74次,累计献血量3万毫升。     ·献血无损健康   从血液生理学角度看:献血200毫升是个什么概念?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而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总血量的1/20-1/25;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一般对失血量在600毫升以下的都不主张输血,可见献血200毫升决不会影响健康。   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贮血库”,可以贮存人体总血量20%的血液。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献血200毫升不影响血液循环,怎么会影响健康呢? 人体血液成份的吐故纳新活动十分活跃,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即20亿个红细胞)衰老、死亡,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7-14天,血小板的寿命就更短,约7-9天。再说,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一定的条件激发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红细胞约 2000亿个,血小板 1200亿个,即每个健康成人每年新生的血细胞相当于人体血细胞的总量。献血200毫升后人体很快就会得到补充,决不会影响健康.     ·献血好处多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献血有益健康。   一、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科学家们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液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二、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青岛一位专家曾对127名多次献血者、87例高血压者、60例缺血性中风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献血者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芬兰一研究小组对278名42-60岁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献过血的人5年后患冠心病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少86%;另一组研究,对献血l-2次的1532人进行追踪观察,结果仅一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 0.043%,同期未献血的2306人中,有226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9.8%,明显高于献血组;美国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亦表明,在3年中,献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 1/2。   三、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体内铁元素含量过低易患缺铁性贫血及行动迟缓,过高则适得其反。《国际癌症》曾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的机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预防癌症。该文还提到,女性因月经周期失血损失了一定量的铁质,故未发现女性的铁含量与癌症发生有明显关系。   四、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而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要素。   五、可延年益寿   国外也曾有学者对66岁以上的332人(献血者)与同年龄、性别的399人(未献血者)作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均 67.5岁;   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的40%;   献血组的死亡率为33%,低于未献血组的60%。     ·公民如何参加献血?   公民可以参加由单位(包括街道、乡村、学校)组织的献血;也可自行到辖区献血办公室登记献血,或者自行到血站或流动采血车上献血,公民在献血前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如实填写健康咨询表。     ·哪些人可以参加献血?   1998年9月,卫生部第2号令《血站管理办法(暂行)》中,对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规定如下:   1. 年龄:18-55周岁   2. 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   3. 血压:12-20/8-12kPa,脉压差:≥4kPa或90mmHg-140mmHg/60mmHg-90mmHg,脉压差:≥30mmHg.   4. 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 体温正常。   6. 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7. 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腊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8. 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   9. 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   10.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凡符合上述标准的公民可以献血。     ·献血体格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健康,《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规定献血者必须做下列体格检查:   1.核对年龄:适合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   2.体重:男性不低于50千克(公斤),女性不低于45千克(公斤)。   3. 血压:收缩压12~20千帕(90~150mmHg);舒张压8~12千帕(60~90mmHg),脉压差大于4千帕(30mmHg)。   4. 脉搏:每分钟60~100次,高度耐力的运动员每分钟50~l00次。   5.体温正常。   6.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以上。   7.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8.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9.四肢无严重残疾,关节无红肿及功能障碍。   10.胸部;心肺正常。   11.腹部: 正常,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献血者血液化验有哪些项目?   1.血比重筛选,硫酸铜法: 男性大于1.052,女姓大于1.050。   2. 血型定型:ABO血型必须正反定型相符。在有条件的地区或Rh阴性率高的地区,应做Rh(D)定型。   3.肝功能检查: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为指标,赖氏法测定应小于25单位。该指标不合格不宜参加献血,但不表示肝功能必定有问题。   4.血液传染病检查:目前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查等四项。凡检查阳性者不得参加献血。     ·献血要经过哪些步骤?   1.献血登记:请携带本人身份证、或军官证、士兵证、护照、有身份证号码的驾驶执照等有效身份证件进行献血登记。   2.等候献血:由于献血者集中到达,而献血总要逐个进行,耐心等待是不可避免的,可事先准备书报杂志阅读。   3.刷洗手臂:手臂不清洁容易造成本人手臂穿刺部位的感染和血液的污染。请务必认真洗刷。   4.碘酊消毒:消毒后请勿接触消毒部位。   5.采血前核对:请回答采血人员核对时提出的问题,如“您叫什么名字?”,“您是什么血型?”等。   6. 采血:请躺在采血椅上,保持倾斜姿态,穿刺前请握紧拳头;一旦采血针刺入静脉,拳头作握紧、放松动作直至采血完毕。   7.止血:采血完毕请按住止血棉球至少5分钟,请不要捻动止血棉球,以防皮下血肿。     ·献血后如何保护针眼?   对针眼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将减少或避免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1.献血后应用消毒棉球盖好穿刺孔,以胶布固定,并用3个手指顺静脉走向压迫针眼5分钟。   2.检查穿刺孔部位有无渗血或出血,如有出血应抬高手臂并继续压迫局部。   3.为保护好穿刺孔不受感染,至烽在4小时内不要取去穿刺孔上的敷料。   4.针眼处1-2天内不沾水。     ·献血前应做哪些准备?   如果您健康检查合格参加献血,献血前请做以下准备:   1.学习献血知识,消除紧张心理。   2. 献血前不要服药。如服用阿斯匹林在三天内会降低血小板的某些功能,所以在献血前三天不要服药。   3.食物应少脂肪。献血前一天和当天可按往常的习惯进餐,但以低脂肪为宜。   4.不饮酒,尤其是不饮烈性酒。   5.充足睡眠,不宜做剧烈运动。     ·献血后要注意什么?   1.要保护好静脉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止血后不等于完全愈合。至少在24小时内不要被水浸润,也不要被不洁物品污染,更不要在此部位搓揉。   2. 个人活动要适度:献血后当天请不要从事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驾驶车辆、体育比赛、通宵娱乐等活动。   3. 补充营养不要过量:可以进食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奶制品、新鲜鱼虾肉蛋等。请不要进食过量。     ·献血后会贫血吗   只要按规定的间隔时间参加献血,是不会引起贫血的。因为献血只是人体内可以再生的血液暂时少量减少,不影响人体血液的正常再生功能,献出的少量血液很快就会恢复。贫血本身是一种疾病,对于患有贫血的人,在献血查体时,就会体查出来。这种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献血绝对不会引起贫血,相反,经常献血会刺激造血器官,增强器官,造血功能,有益于人体白细胞的再生。     ·为什么少数人会发生献血反应?   首次参加献血的人中有极少数人会发生晕眩反应。其表现为心慌、头晕、面色苍白、恶心等,然后出汗,出汗后面色逐渐红润,症状很快消失。上述晕眩反应经适当护理,无一例发生意外。   造成这种反应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对献血缺乏生理知识,精神紧张;有的是心理因素,看到别人晕眩,自己也觉得晕了;有的睡眠不够充足;有的未进早餐;有的献血前疲劳过度等等。
    A*** | 2017-09-07 09:42:40 79 28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