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家》的人物分析

首页

《家》的人物分析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6-02-12 14:48:23
  •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不下于七十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
      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小说着重刻画了觉新这个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力量。 高家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
      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这个社会永远都在进步,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它。
      在途中,它也曾发射出许多水花。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2 鸣凤是高府的一名丫头,因为主子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她求救不成,绝望地投湖自尽。作者在鸣凤之死这个环节中暗示了很多东西,其中就有一种爱情观。
       鸣凤知道自己要嫁给冯乐山做小,在周氏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鸣凤希望她深爱的觉慧可以救她,实现他以前的承诺,给自己幸福。她来到觉慧兄弟的寝室,好不容易等到了只有觉慧一个人在房间的机会,得到的却是“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的责怪。鸣凤死前,想到的是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记忆的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再有就是她将要身殉的爱。
      她记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誓言:“我向你赌咒,我决不去跟别人。”由此可见,鸣凤的死包含有殉情的成分。对她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觉慧了,但觉慧那样冷淡地对待她,甚至觉得鸣凤还没有自己的工作重要,真让人心酸,更让鸣凤心痛。 作者在文中也很明确地叙述了觉慧的“爱情史”。
      他很早就喜欢他的“琴姐”,甚至有时对他的二哥还有嫉妒之心。觉民问他是否喜欢琴时,觉慧也明确回答“喜欢”。在觉慧要走的前几天,他还对琴说:“琴姐,我就要走了,你还不让我多看你两眼……” 觉民出走后与琴的一次见面中,觉慧也在场。在他们聊天的时候,觉慧在一旁看书报。
      偶尔抬头,他看的不是他哥哥而是琴,他的感情表现得很明显。而觉慧对鸣凤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同情、怜悯,并不是受鸣凤人格魅力的影响。可以说,觉慧并不值得鸣凤为他殉情,因为鸣凤并不是他的最爱,他自己也曾说过,“这简直说不上爱,不过是好玩罢了。” 觉慧只是受新思想的影响同情下等人的处境,要改变一个他认识并且有好感的下等人,似乎理所应当的要娶她为妻。
      但是这个决定是唐突的,不负责任的,有迷惑性的。在鸣凤死后,觉慧有几次想起她,但也不是因为爱,只是他认为对于鸣凤的死,他有一定的责任。所以,他怀念鸣凤的主要原因是懊悔。 鸣凤死后,觉慧说了些很理智的话:“湖水吞下她的身体后为什么还能这样平静……不,不单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可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同她怎么能结婚呢?……不只是为了鸣凤,我对这种生活根本就厌倦了。”巴金老先生对觉慧这个时期的描写十分细致,如觉慧回到家里以后,习惯性地叫到“鸣凤,打盆水!”之后,脸色马上变了,于是换了语调,颓唐地叫了两声“黄妈”。 在觉慧对鸣凤的感情里,大部分时间不是用来享受幸福的甜蜜,而是在思考为什么鸣凤不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假使她处在琴姐那样的环境就好了之类的事情。
      鸣凤死后,作者特意安排觉慧作了这样的一个梦,鸣凤变成了富贵人家的小姐,“跟琴小姐一样了”,他们门当户对了。这说明了什么?觉慧虽然接受了新思想,但他还是处在一个封建家庭里面。虽然他有一定的反封建性,但他终究不能够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觉慧不只一次地想过种种假设,这是对鸣凤的一种亵渎,这也决定了他们之间就算有爱情,也不是纯粹的、坚固的。
      总之,这样的爱情不值得鸣凤为之付出生命,我倒是更喜欢把鸣凤之死理解成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 作者在安排鸣凤之死的情节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单看那些心理描写,就知道作者对此环节很重视。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又是一个败笔。试问,一个人临死了,她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多的留恋,哪里舍得去死?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才更突出了鸣凤之死的被迫与无奈,使读者在同情哀叹的背后更多地思考一些现实的东西。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多的心理描写是有一些累赘的,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相比之下,这些心理描写产生的效应不如之前对觉慧后悔情态的刻画:“他走到仆婢室的门前,轻轻地推开了门。屋里漆黑,他轻轻地唤了两声‘鸣凤’。他不能够安静地坐下来,马上又走出去,又走到仆婢室门前,把门轻轻推开……”如此如此,描写得多么细致! 其实,有时候单纯的动作描写比心理描写有力得多,因为我们可以由动作来揣测人的心理。
      我想,这比完全揭露出来更能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并且没有限制读者的思路,也更具有表现力。 鸣凤凄惨一生,最后的自尽有着特殊的意义。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在拥有了希望之后立即失去,鸣凤以为找到觉慧就可以拥有终生的幸福了,其实不然。这个可怜的少女,要是知道觉慧对琴的感情,她不知道会有多伤心。
      她为了他付出了一切,而他却时时想着另外的一个人,这种痴情又是多么不公平,历来大概只有女子才会这样的吧。

    海***

    2006-02-12 14:48:23

  • 2006-02-08 14:29:29
  • 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 
    1、 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2、 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淡***

    2006-02-08 14:29:2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