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一道常识题

首页

一道常识题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和一  C 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之后
答案是ACD,为什么不选B?谢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5-12-20 15:31:41
  • 知行合一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所以B不正确

    若***

    2005-12-20 15:31:41

  • 2005-12-20 15:20:08
  • 这不是很明显嘛,一个是另外一个的条件,没有混到一起啊。

    请***

    2005-12-20 15:20:08

  • 2005-12-20 14:55:40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根本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关系的辩论,实质上就是认识和实践关系问题的辩论,其中有许多见解对我们研究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很有价值。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可见他重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对现代研究认识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教育家提出行先于知,由行而致知的见解,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认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荀子的认识论,以行为出发点,并以行为最后归宿。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他还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中国历代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都表述过“行先于知”的思想,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大哲学家王夫之,对“离行以为知”、“尊知而贱行”的错误观点进行过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在知和行的关系中,除了重视行先知后,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许多知行相互和知行统一的思想,对我们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很有启发。
         在行先知后的基础上,王夫之建立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的知行统一学说。他认为在知与行这对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这是一种行高于知的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实践观点。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的观点,认为知行“并进而有功”,这是很有见地的。
      人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如果认识不能指导实践,认识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结合,认为人类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这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知与行的辩证法。 。

    么***

    2005-12-20 14:55:4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公务员考试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