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语句是什么意思?

首页

语句是什么意思?

语句是什么意思?????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5-23 12:26:16
      语句是一个语法上自成体系的单位,它由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连的一组词构成,表达一种主张、疑问、命令、愿望或感叹。
    汉语拼音
    yǔjù
    英文
    sentence
    解释
    一个语法上自成体系的单位,它由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连的一组词构成,表达一种主张、疑问、命令、愿望或感叹。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定)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 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辨认” 2句子成分 主语 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⑴中国人民志气高。 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谓语 2、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⑵树叶黄了。 ⑶小王今年十六岁。 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⑸明天星期日。 ⑹什么书他都看。 宾语 3、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⑴什么叫信息? ⑵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⑶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定语 4、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⑴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⑵(三杯)美酒敬亲人。 ⑶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⑷(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状语 5、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⑴他[已经]走了。 ⑵咱们[北京]见。 ⑶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⑷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补语 6.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⑴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⑵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⑶他生〈于1918年〉。
       ⑷他坐〈在桌子旁〉。 ⑸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独立成分 7.独立成分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⑴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⑵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⑶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⑷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复指成分 8、复指成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⑴先生自己也要书。 ⑵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⑶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状——修饰全句的]+(定)主+[状]谓+(定)宾+;。
       [每当有外地人来],(好客的)天津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谈;(天津的)小吃 区分参见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
      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
      例如: ⑴他打球。 ⑵他打〈输〉了。 例⑴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⑵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该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例如: ⑴他看书。
       ⑵他看〈完〉了。 ⑶他看什么? ⑷他看得〈很认真〉。 ⑸他去新华书店。 ⑹他来〈自南方〉。 以上⑴⑶⑸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⑵⑷⑹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 这花香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 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 ⑴吃个西瓜。
       ⑵吃个〈痛快〉。 第⑴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⑵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例⑴,他每天上山〈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例⑵: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
      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
      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 诚心为您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好人一生平安,有 用的话,给个好评吧O(∩_∩)O~。
      

    迩***

    2018-05-23 12:26:1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