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今中外有没有准确预报出地震的事例?

首页

古今中外有没有准确预报出地震的事例?

古今中外有没有准确预报出地震的事例?
古今中外有没有准确预报出地震并在震前安全转移震区居民的事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04-18 21:34:35
      一。成功预测:  
    第一次:1966。3。26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根据观测数据,首次推测出6级地震;  
    第二次:1971。3。23——24新疆乌恰县的两次地震;  
    第三次:1975。2。4海城7。3级地震,死亡1300人。专家们预计,这次地震如果没有预报,将会死亡10万多人。
      海城7。3级地震的准确预报,举世公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四次:1976。5。29云南龙陵、潞西7。5 级地震;   第五次:1976。7。28唐山7。8级地震,群测群防组织无数次的临震准确预报遭到国家地震局官员和技术权威否决;   第六次:唐山地震灾区的青龙县地震办准确预报,虽有1。
      
      8万间房屋倒塌,全县47万人却无一人伤亡;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准确预报,井下工人震亡仅万分之七;   第七次:1976。8。16四川松潘、平武7。3级地震;   第八次:1976。11。7在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交界地区发生了6.7级地震; 。

    闪***

    2010-04-18 21:34:35

其他答案

    2010-04-19 11:44:51
  • 张衡的地震仪据说能预报。

    爱***

    2010-04-19 11:44:51

  • 2010-04-19 00:26:56
  •   1975年: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
    海城大地震如此预报 
    2006年07月06日 16:59 深圳晚报 
    1975年: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
    海城大地震如此预报
    六年轻人靠土仪器成功测出地震
    编者按
    在接近“7·28”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时候,有关地震的新闻格外引人注意。
      我们在这里拂去尘封,走入历史的深处,去探寻那些与地震有关的故事。我们首先找到了海城地震,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发生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农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中国传统的“小年”。海城发生里氏7。
      3级大地震,震中在当时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覆盖海城全境,附近有100多万人。地震主要波及鞍山、辽阳、营口三大城市。远至大连、锦州、黑龙江、安徽、陕西,甚至日本也有感应,方圆达2000余公里。 在国家和辽宁省发出“辽南地区有地震”的预报之后,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成功发出震前预报。
      海城大地震,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准确预报的大地震。国际地震界专家现场观测认为: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发生,摧毁了当时海城90%的建筑,如果这次地震没有被准确预报,群众未能从住处尽快撤出,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至少在10万人以上,而实际死亡人数只有1000多人。
       1。土仪器测出大灾难 时间紧迫,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报告 “里氏7。3级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多亏了海城地震观测站临震前6个小时的准确观测。”今年61岁的姜成田当时在该地震观测站做技术观测。 据介绍,1969年渤海地区发生地震后,华北地区又发生强震,国家地震局加强了东北南部的测报。
      因此1972年10月,海城建立了地震观测站,1973年1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当时,地震观测站在海城县东部郊区的玉皇山脚下,4间瓦房,全站6人,其中包括5个临时工,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6岁。据说,测量海城大地震的仪器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台***型烟熏式地震仪,一台水氡分析仪,还有4种自己安装的测震设备。
       当时,好学的姜成田还记下笔记:1975年1月8日晚,天阴沉沉,对面不见人,而且还有硫磺味……1975年1月15日,海城首次出现小震活动。2月1日至2月4日,先后发生20余次小震,地震观测站的土地电(用来观测岩石电阻率变化的仪器)可记录实跳信号,经观测,2月3日晚和2月4日一早分别发生4。
      3级和4。7级的有感地震。人们从梦中惊醒,个别百姓家倒了烟囱,房掉瓦。县地震办也在当天接到群众反映,有黄鼠狼搬家、大牲畜跳圈逃跑、老鼠发呆不怕人及井水上涨、变味、有响声等现象。这期间,辽宁省、鞍山地震办的领导电话不断。5个观测员一眼不眨地守着土仪器。
      2月4日下午2时,土地电终于出现6次大幅实跳信号,自制的地倾斜仪向东南方向报警,经大家共同研究“大地震在海城东南”,并以书面形式向县里报告:在海城东部今晚6时后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观测员乔昌满说,“地震时我和***几个监测员仍在地震站监测仪器前观测数据。
      窗外不停地闪着蓝色的地光,在强烈的颠簸中屋子上的墙皮哗哗地往下掉,每个人身上都白花花的一片。虽然发生了剧烈的颠簸,但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坚守阵地,谁也不逃跑。为了保障电话的畅通,赵世海拿着电话提前躲到了石桌下面。我面前的土地电这时候已经跳到了最大。
      土倾斜、土地磁等仪器也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反应。我们几个人都守在自己的仪器旁,谁也没有说话,大家用目光进行着简单的交流。我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好听天由命了。幸运的是我们地震站所在地的地震幅度较小,一阵剧烈的颠簸后房子没有倒塌,墙壁也只是掉下了些墙皮,我们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劫难……” 时间紧迫,地震观测站决定立即向东南14个重点公社发通知,做好预防。
      由观测员王力华骑车到县里送书面报告。在送报告途中,王力华也把地震的预警消息传给路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晚7时36分,突然一道蓝光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闷雷般的响声从天而降,地光在空中闪过,红色火球从地面升起,房屋随之倒塌……那“地动山摇”的时刻也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2。成功预测挽救10万生命 震后没水没电,工作人员仍坚持观测了7天7夜 里氏7。3级大地震可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但因为预测准确,把更多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据如今已搬迁到王石镇的海城地震观测站的负责人介绍,当时极震区的海城牌楼镇丁家沟生产大队,由于震前发动群众住进了防震棚,在全队700多间民房倒塌了550间的情况下,878人无一伤亡。
      位于极震区的英落公社,也因为震前及时疏散了群众,全社35786人,只有44人遇难。 据姜成田回忆,为了详细记录观测到的宝贵数据,地震来临前,所有工作人员每人管一摊,管电话、看土地电、看地倾斜仪……震后,工作人员仍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坚持观测了7天7夜,收集了上百次余震现象,为灾后清除障碍物争取时间,并为火车通过提供了安全保障。
       据权威数字证明:由于这次无数个精确微观监测数据、无数条宏观信息收集及时地预报,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海城地震全区人员伤亡约1。8万人,其中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死亡1085人。在辽宁省地震办的指导下,海城地震观测站震前6小时预报挽救10万人的生命和40亿元经济损失,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
      海城地震作为“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强烈地震”载入史册,成为世界重大科技成就。 3。地震前最富传奇景观 冰天雪地中,上千万人站着等大震 1966年邢台地震到1976年唐山地震是中国地震高发的十年,也是中国探索地震预报最富传奇的十年。有人说:“世界地震预报水平就是,一个海城的成功,一个唐山的失败。
      ” 1966年3月6日一个5。2级地震发生在邢台陇尧县。由于当时在中国根本没有地震局,因此***总理迅速作出安排,决定通知中国科学院及地球物理研究所派人赶赴震区。3月8日凌晨5时29分时,邢台6。8级主震在人们睡梦中到来,有如天崩地裂般震撼。
       当天,周总理赶到邢台,他对地震队员们说:“希望能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报这一世界难题”。在总理的号召下,队员们信心百倍,总结了很多发现地震异常的经验,因此发明了很多检测仪器。经过几次更大的地震后,人们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仿佛发现了地震的规律,这也许就是地震的玄机。
      1966年3月26日,人们尝试着利用这一规律预报地震,竟然意外地成功了。这一规律就是“密集…平静…大震”。于是从那以后这一规律就成为预报地震的重要依据。 1973年初,辽宁省发现大量前兆异常,所有地震专家认为两年内辽宁省将要地震。1975年1月,国家地震局***勇等四名队员被派到辽宁窝水库展开调查。
      随后因为震感减弱,队员开始返京。2月初,辽宁南部小震频繁。沈阳地震大队队长朱凤鸣紧张万分,连夜向上级打报告。 2月4日发生了一串小地震。这时正在营口探亲的国家地震局的***勇正在吃早饭,心中一惊,马上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帮助监测地震。 由于***勇曾经参加过邢台地震,了解“密集…平静…大震”的规律,于是根据近期频繁的小震,计算出后面可能要发生大地震。
      当天黄昏收到一场报告,***勇驱车赶往调查。 这时在沈阳地震大队的朱凤鸣在办公室里用电话部署防震工作。 在中央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共同协作下,辽宁省各地已全部动员起来防地震。野外,辽宁南部上千万人口都站在冰天雪地中等待着大震。 晚上7时,正在野外调查的***勇看到车前白茫茫一片的异常景象,而且浓烟滚滚。
      停下车来,***勇亲眼见到了令自己一生难忘的地光现象—一个个火球升上天空…… 7时36分,7。3级海城地震发生。房屋破坏异常严重,而辽宁省的千万人口幸免于难,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成为了世界地震预报史上最辉煌的成绩。而得以成功的秘诀就是“密集…平静…大震”的规律。
       2月10日,海城地震后第6天,正在准备接受大手术的***总理在305医院的电影放映室,抱病观看了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与国家地震局合作拍摄的科教影片《地震》,并批示:“在国内多印拷贝,进行地震知识教育。”这部科教片是著名导演张清于1973年创作的,影片用生动形象的影视语言,向观众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危害和怎样进行预防的基本知识。
      影片在海城地震前,对社会进行防震、抗震科普宣传起了重要作用。科教片《地震》也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的影片,打破了当时科教片在全国的发行纪录。由于***总理的批示和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全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群测群防和宣传普及地震知识的***,并逐步建立起各级相应的机构。
      今天,防震减灾行业的各级地方地震部门,基本上就是从那时建立发展起来的。 亲历者说 街上大喇叭讲有大地震 如今海城40岁左右的居民,一提起那场大地震都记忆犹新。据当时在海城县里工作的刘世海大爷讲,由于国家和省做了中短期预测,那时街里很多大喇叭都在讲有大地震,不要呆在家里,县里的电影院也不放电影了,有时还用放露天电影的形式阻止大家进屋。
      原定在现海城宾馆召开的一个大型会议,也在7月5日晚上6时接到紧急通知开始撤离,结果1个多小时后发生的大地震造成宾馆的几个地方坍塌,但伤亡的只是部分没有离开的住宿者。 当时正在马风镇二道大队做干事的王玲回忆,当年的2月4日正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的“小年”。
      当天下午5时多,镇里人正在为第二天在学校搞聚餐做准备,后来接到通知说“晚上有大地震”,要求他们马上下村到户通知离开屋子。王玲立即往家返,并挨家挨户通知,来到一户妇女家时,她家里还有两个不到10岁的孩子,王玲刚说完要地震了,快跑,大地便开始颤动,屋外闪光不断,随之而来的是房子摇晃、尘土下落。
      两人顾不得说啥,各抱一个孩子往外跑,可腿根本不听使唤,好不容易从屋里出来了,一侧的山墙便倒了。 今年37岁的小侯告诉记者,地震后有传言说海城要塌陷,变大海了,父母就用木轮车推着他和弟弟随着人群往鞍山逃,走了近一夜。到鞍山后县里的干部说,海城没事儿了,他们被送了回来。
      地震后的几天,各地群众开始自救,自搭简易棚,相互协助,随后解放军的救援队也开了上来…… 一个月拍光100多个胶卷 李学宝的家中藏着一张他亲手拍摄的照片:一株高12米的杨树只在地表露出一点树冠,剩下的部分都被大地吞噬。这幅图片真实记录了海城地震的巨大破坏力。
      李先生拍了一辈子照片,拍摄过很多艺术性远远超出这幅照片的作品,却仍对这幅照片情有独钟。 李学宝今年71岁,1952年在部队时就开始搞摄影。海城地震当晚,他和家人刚跑出屋,房子就塌掉了,四处是火光和哭喊声。职业敏感使然,他第一个想法就是,用相机来记录这一切。
      地震的第二天,李学宝顾不上家里的损失,拿起相机,开始拍摄震后的情形。此后一个月间,他背着海鸥120型相机,奔走在地震的各个灾区,岔沟、商家台、孤山,他用照片真实记录了地震灾情,断壁残垣,乱石废墟,路上倒毙的牲畜,山体上的裂缝,都是他拍摄的对象。
      他还拍摄下人们的抗灾自救情况。一个月里,他拍光了100多个胶卷,现在成为海城档案局里关于海城地震最珍贵的资料之一。 当晚一家人睡在院子角落 亲历者阿兔当时年纪很小。他说,那时他们家已经搬离了工厂的家属楼,住进了位于城郊的一座大杂院中,主要是为了照顾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外婆外公。
      “地震发生的当天傍晚,我正在隔壁院子的表姨家里玩,记得当时有好多人坐在她家的炕头上唠嗑,因为男人们有很多抽旱烟叶子的,所以屋子里烟雾缭绕。” 忽然一阵阵沉闷的“轰隆”声由远而近地响起来,头顶上的房土也开始“扑簌簌”地往下落,因为表姨家里住的是典型的东北民居——土房。
      有人疑惑地问:今天铁道上过的火车怎么这么大的动静?话音未落,就感到脚下的土地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不知是谁惊呼起来:“是地震!地震来了!快跑啊!”于是大家一股脑儿地、没命地向外挤。阿兔随着惊慌失措的人群冲出屋子,拼命地向家里奔去。 阿兔的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都已经来到了院子里。
      幼小的妹妹包裹得严严实实正抱在妈妈的怀里。弟弟也坐在爸爸的膝盖上,腿上裹着一件棉大衣。原来地震时弟弟正在洗脚,听说是地震就光着湿漉漉的双脚跑了出来。二月的东北已是天寒地冻,赤足的弟弟被冻得直跳脚,爸爸怕弟弟冻坏双脚,赶紧脱下自己的棉大衣,把弟弟的脚紧紧地包上了。
       整整一夜大人们都没有合眼,阿兔这些小孩子是无法抵抗“瞌睡虫”的,尽管天气十分寒冷,他们仍旧是睡眼惺忪。阿兔的爸爸妈妈到邻居家里讨要了一些秫秸,铺在院子的角落里,又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屋子,搬出全部的棉被、棉衣。阿兔和弟弟妹妹躺在厚厚的秫秸上,身上盖着暖暖的棉被,甜甜地睡去了。
       众邻居齐心搭建防震棚 海城地震给阿海带来的除了当时的恐慌,更多的是快乐的回忆。当时正是寒假时节,小孩子们是不用上学了,大人们的单位基本上也都停工了。接下来的几天里,爸爸妈妈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防震棚。为了降低成本,他家与两户同院的邻居协商一致,共同搭建一个大防震棚。
      于是大人们一齐动手忙乎起来,每家每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材料的出材料,没有人计较得与失,灾难让他们亲如一家。几个小孩子则在旁边帮忙,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在添乱。 大人们先是在院子里的空地上打上几个木桩,然后再用铁丝将厚厚的油毡纸绑在木桩上,顶上除了油毡纸外,还铺着一层层的秫秸用来御寒。
      因为是冬季,不用担心漏雨,只要能御寒就行了。由于故乡小城濒临海滨,地震后一度传言紧接着会发生“海啸”。因而,大人们除了搭建防震棚,还要为即将到来的“海啸”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上绑着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手电筒、电池、火柴、绳子、斧子、棉衣、棉被…… 住进防震棚是阿海等小孩子最开心的事,因为三家七个孩子就可以日夜“滚”在一起了。
      因为是在冬季,大家都是和衣而眠,所以防震棚里就没有做出间隔来。晚上睡觉时,三家男人睡在一头,三家女人睡在另一头,中间就是小孩子作为“隔离区”。因为放寒假,第二天不需要早起上学,孩子们总是玩到很晚才会在家长的喝斥声中睡去。这样的开心日子一直持续到春节前后才慢慢结束了。
      地震棚生活更是装满了快乐的回忆。地震过去很长时间,阿海竟然还感到十分怀念。 。

    相***

    2010-04-19 00:26:56

  • 2010-04-18 23:20:14
  •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开看:
    第一典型的有铺垫的有规律的有动物预感的地震能被人认识和预报出来,这个中外都有案例,辽宁海城地震和日本都有。
    第二要看到人类对于地球认识还很不精确,连地壳都未探索清楚,更不用说地壳下面地幔地核知识了,所以对于地震的多数情况,我们目前技术水平不够
    第三人类认识事物目前层次还是很浅的,就连地壳内部物质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发生变化的标签和表征都没有搞清楚,所谓预报不外两种类型:一是蒙对了二是透彻之后的调整,所以我们目前预报根本谈不上精确这个程度。
    总之,地球没有了解清楚前,所谓地震预报不是像计算机一样精确运算就能出现结果,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所谓预报,我们主要应该是构建足够坚固的建筑为上!

    p***

    2010-04-18 23:20:14

  • 2010-04-18 22:32:06
  • 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准确预报地震的能力。对于过去的曾经报“准确”的记录基本是属于偶然碰上的,例如海城地震连续(注意这里是连续)报道了二三十次,其中只对上了一次,与其说是准确,不如说是在连续这么多次里面碰上了。
    如果说火山将喷发,可以由环境的温度突然升高,大批动物出逃,并且有烟雾出现,倒是可以预测。地震?现在的技术几乎不可能准确。

    钱***

    2010-04-18 22:32:06

  • 2010-04-18 22:23:49
  • 开采石油过度,地球板块得不到润滑,太卡了

    一***

    2010-04-18 22:23:49

  • 2010-04-18 21:34:39
  • 最近在网上看到日本提前了10秒预测了地震,其他还没有听到过,其实也根本无法预测,像前一次唐山地震,专家称是1976年的余震,相隔34年,无法想象。

    流***

    2010-04-18 21:34:39

  • 2010-04-18 20:35:15
  • 李四光能准确预报出地震;海城地震就是准确预报的;

    小***

    2010-04-18 20:35:15

  • 2010-04-18 10:04:22
  • 海城地震就有预报。你可以搜一下海城地震

    独***

    2010-04-18 10:04:2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其他社会话题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