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什么是普洱茶茶膏?

首页

什么是普洱茶茶膏?

什么是普洱茶茶膏?哪一位来介绍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11-11 09:36:57
      作为茶中珍品,茶膏一直是茶界皇冠上的明珠,下面依照时代顺序介绍茶膏的制作的工艺变迁: 
    1、 茶膏的雏形始于唐代。陆羽《茶经》中,用七个工序来总结制茶:采、蒸、捣、拍、焙、穿、封,在“蒸、捣、拍”三个工序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但是这种仅仅是“含膏”,外观上体现出“含膏者皱”。 2、 茶膏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制茶业在宋代空前繁荣,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也就是通过榨取的方式提出独立的茶膏。
       宋代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名茶录,比如“玉蝉膏”、“缕金耐重儿”等极品茶。 二是在龙团凤饼等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像宋徽宗赵洁的《大观茶论》的《鉴辩篇》就对此进行了描述,“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
      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实”。大意就是,膏稀者,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膏稠者是好茶的代表。 3、 茶膏在明代消失了,明代禁止龙团凤饼这样的紧压茶,推广散形茶,这个重大变故导致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
      至此,饮茶方式回归原始形态,把玩叶片,究极水的使用,开始偏离了茶的内涵,这种影响直至今天。 4、 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作为边疆地带的云南,因为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和饼茶的生产,虽然没有宋代茶饼的精致,但是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伴随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最初是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茶膏工艺,借鉴了唐宋的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为“煮”,这种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 这种熬膏方式影响至今,市面上几乎都是这种方式的熬膏。
      从科学的角度看,熬制茶膏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一、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煮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像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开放性熬煮,大量营养物质随着水蒸气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成缺失。 5、 清代宫廷普洱茶膏。
      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此把茶膏的制作迁入皇宫内的御茶房,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代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类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得出品的宫廷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命名。
      清宫廷还把茶膏差异化,形成“玉龙胜雪”、“红运当头”‘“黑珍珠”等若干品种,品质和外观差异都很大。其中,玉龙胜雪又称“普洱茶石乳”,表面呈现白霜,汤色宝石红,厚重感极强,是内含天然药物最为丰富的保健佳品,品饮和药用价值极高;红运当头是上投茶,可悬浮在水上端,极具观赏性。
       今天故宫依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清代宫廷普洱茶膏,图案文字依然清晰可见,再次验证了宫廷精品茶膏的工艺确实精湛。清代著名药学家赵学敏对普洱茶膏的功效和价值大加赞赏,在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能见到很多关于普洱茶膏的描述。 随着清朝皇室的解体,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也随之终止。
       6、 近代普洱茶膏的制作还是延续了大锅熬制茶膏的方式,中国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曾经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熬制一批茶膏,供应援藏干部。本意是熬制三吨左右,实际仅仅生产了一吨多,就停止了,因为熬制茶膏品质太差,援藏干部普遍不愿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
       7、 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对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破译与复原,同时,科研部门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科技生物手段,成功地从云南临沧地区的晒青毛料中分离了普洱茶后发酵所独有的菌种,采用超临界萃取、超低温干燥等工艺,初步实现了普通级普洱茶膏的规模化生产;2006年,科研部门又成功分离了思茅地区普洱茶特有的菌种,完成了普洱茶膏的极品”玉龙胜雪”的研发工作,自此,标志现代普洱茶膏的第一阶段工作的基本完成,也预示着现代普洱茶膏开始走向成熟。
       2005年底,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正式面市的高端茶品。2006年1月6日,蒙顿把一块重约750克的普洱茶母(提纯度最高、结晶度最高的茶膏,属于普洱茶膏的发酵基)正式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在捐赠仪式上,云南省博物馆也表示:作为一个产茶大省,省博是第一次收藏茶品作为藏品。
      蒙顿捐赠的普洱茶母象征着目前茶界最高的科技水平,而且是引发几百年来饮茶方式革命性的茶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意义是跨时代的。 蒙顿普洱茶膏是采用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低温干燥等当今最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制作而成,因此从技术上就奠定了高品质茶膏的基础;剔除了农药残留、解决了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保证了产品的食品安全;再由于是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因此保留了茶内营养物质的活性,使得蒙顿茶膏具备了后续转化的“动能”,在后期的厌氧后发酵过程中,越陈越香;同时蒙顿普洱茶膏非常侧重茶叶中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使得出品的茶膏更具天然药物的特性。
       在工艺和分类方面,蒙顿的茶膏都有独到的特色。原料经过人工二次接种和二次发酵,提升了茶膏的品质和价值,蒙顿已经培养并分离出了普洱茶主产区后期厌氧发酵所独有的菌群,这也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另外,蒙顿积极把产品类别不断细化,展现出不同茶膏的差异。
      比如蒙顿现有的茶膏产品中有“两绝”,都是传统茶膏所未展现出来的。 “红运当头”普洱茶膏是其中一绝,它是整个茶行业唯一的一款上投茶,投入水中后,茶膏在水中呈絮状散发,最终将茶汤渲染成绚烂的酒红色,因此而得名。始终悬浮水面上方是它的特色,哪怕溶化到只剩下一丁点儿,依然不会沉底,非常具有观赏性,“红运当头”在研制中应用了纳米技术,也是蒙顿的核心技术之一。
       “玉龙胜雪”是蒙顿研发的另“一绝”,它的表面呈现出白霜,且时间越久,白霜越厚,香气越强。白霜实际上是儿茶素和咖啡碱络合的产物,营养和品饮价值都很高。它注重口感上的厚重,没有任何杂气,有陈年茶膏的灵韵。 2008年4月,经过国家相关质量检验部门漫长的两年反复破坏性的试验和严酷检测,蒙顿茶制品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大陆目前唯一一张茶膏相关制品的(QS)生产许可证(QS2102 1402 0008),也揭示了进入一个真正的纯茶制品深加工行业,要跨过多么高的技术门槛。
       在《普洱》杂志对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的采访中,蒙顿表示,作为一个进入茶业的外资企业,他们会始终从事茶膏相关产品的研发,未来蒙顿会开发很多产品,比如蒙顿已经研发出普洱茶纯茶饮料的母液,这项成果属国内空白,蒙顿正与国内几个从事茶饮料生产的大企业洽谈,寻求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中国大陆首款普洱茶纯茶饮料。
      同时,蒙顿非常关注传统茶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年蒙顿正在着手“我的手工茶——2008抢救民间手工艺茶”大型公益活动,既是弘扬精品手工艺茶,也帮助广大茶友发掘出一些即将失传的好茶;同时蒙顿愿意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拓展行业交流,通过无偿的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兄弟企业改进工艺、提高品质,为茶行业的健康有序向上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c***

    2008-11-11 09:36:57

其他答案

    2008-11-17 14:16:55
  • 太详细了。我找这些资料找了好久了,感谢,学习收藏了。

    狗***

    2008-11-17 14:16:55

  • 2008-11-17 00:23:28
  •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
      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
      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
      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
      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
      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
      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二龙戏珠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
      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
      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
      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   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
      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
      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二、清宫御制普洱茶膏的特点   1、制作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
      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环节:   ①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   ② ?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③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④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⑤ 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
      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2、超贵族身份   从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贡品的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出产量极少造成,平民百姓极难得到;二是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显示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宫墙内掩埋,就连碎片也不允许流入宫外。
      同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对外保密的品种,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除了宫廷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够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皇帝每年拿出极少部分赏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和强身之功效。
      这种作法实际上已经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色彩,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因此,如果说传统的贡茶在向朝廷进献后,而使其茶品在民间流通时具有“贵族身份”的话,那么,普洱茶膏则属于贡茶中的贡茶,享有“超贵族身份”,非一般贵族及王公大臣所得,更是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珍品。
         3、差异化及多样性   很多人对普洱茶膏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普洱茶膏就是黑色的膏体。   玉龙胜雪其实,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直接点出了普洱茶膏的两款产品,一个是黑膏,一个是绿膏(呈墨绿色)。
         就黑膏而言,普洱茶膏也不是就一款产品,而是由“黑珍珠”、“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若干个品种组成。且每款产品的品质与外观差异极大。   如“黑珍珠”是膏体本身排列出有规则的蜂窝状,且每一个蜂窝眼都极为光滑,反光性极强,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射出一个个亮点,犹如镶嵌的珍珠整齐排列。
      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香气最足,口感、汤色最佳的茶膏。   “ 玉龙胜雪”又称普洱茶石乳,是受宋代名茶“龙园胜雪”启发,因云南有玉龙雪山,加上此品膏体外观显出重度白霜,似雪覆青石。故名“玉龙胜雪。”此品为原云南思茅地区(现为普洱市)所产普洱茶原料制膏所得,其转化率为15%左右,汤色呈宝石红,厚重感极强,是内含天然药物最为丰富的保健佳品,其品饮药用价值极高。
         “红运当头”又称上投茶,其膏体极轻,可悬浮在水上端。它在冲泡中与其它茶膏不同,其它茶膏都是先放茶膏,红运当头后冲水,但“红运当头”则是先倒水,后放茶膏,使茶膏飘浮在水面上,茶膏的红颜色由上向下呈雾状弥漫,极具观赏性。   普洱茶绿膏(也称普洱绿膏)代表产品为“易武春晓”。
      易武是指采用易武地区的茶叶;春晓是指春茶。此品表面呈墨绿色,但冲泡后,汤色黄中带绿,滑感极强,没有苦涩味。   当然,清代普洱茶膏还有十几种,这里不一一赘述。   三、现代普洱茶膏的特点   伴随近几年普洱茶的“ 热销”,很多科研工作者及相关部门也注意到古代普洱茶膏的“失传”。
      并相应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与云南传统的大锅熬制思路不同,他们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利用现代生物科技的手段,去破译和复原这一古老的产品。   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对清朝宫廷御茶膏的破译与复原。同时,科研部门采用当今最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成功地从云南临沧地区的晒青毛料中分离了普洱茶后发酵所独有的菌群,采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初步实现了普通级普洱茶膏的规模化生产;2006年,科研部门又成功分离了原云南思茅地区(现为普洱市)普洱茶独有的菌种,完成了普洱茶膏中的极品“玉龙胜雪”的研发工作,自此,标志现代普洱茶膏第一阶段工作的基本完成。
      也预示着现代普洱茶膏开始走向成熟。   易武春晓那么,现代普洱茶膏与古代普洱茶膏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呢?   1、制作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   古代普洱茶膏(主要指清朝宫廷御茶膏)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先进性。这与当时科技落后有关。
      因为受时代的局限,必然造成制作普洱茶膏的工艺极其复杂,且出品率低,并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带来饮用上的不安全性。   而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则采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其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技术的运用,使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过程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相比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品质更高。
         2、更侧重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   我们知道,天然药物是人类长期以来用于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应用历史悠久,至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仍把天然药物作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普洱茶就属于具备天然药物特性的一种饮品。具有近千年的饮用历史。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膏的药用价值几乎是“夸张”式的描述:“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可见,他认为普洱茶膏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我们说天然药物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其物质基础在于其中的有效成分。恰恰是这些有效成分,促进人体增强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康复的特殊的药理机能,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具备特殊用途的功能。
      但是,它也有一个缺陷,就是其含量很低。这不仅是普洱茶,几乎凡是天然药物,其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都很低。如紫杉醇、喜树碱、人叁皂苷Rh2等在植物中的含量仅为万分之几或更低。这是因为天然产物一般结构复杂,结构中常含有多个不对称中心,即使想对其采用化学合成都是难度极大。
      就如普洱茶中所含有的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简称EGCG),具有明显的抗癌效果,但也存在含量极低,并无法采用化学法或结构修饰合成生产。   现代普洱茶膏采用的是生物科技手段,遵循普洱茶原有的后发酵机理,从普洱茶中分离某些优势菌种,加之有意识提取普洱茶中特有的纤维素酶及果胶酶等,对制膏的普洱茶原料在作业环境要求较高的条件下进行二次接种与发酵,并在温度与湿度上严格控制,使普洱茶原料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酶法转化阶段;再通过低温萃取(注意: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中药提取),低温干燥获得。
      其茶膏的成品率为15%。使普洱茶膏更具天然药物的特性。   我们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分析,发现普洱茶膏内含的很多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药用机理。如普洱茶膏内含的类黄酮物质具有明显的降低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功效。
      同时,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血清胆固醇以及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上的沉积。并且,它还可以通过增加前列腺环素,减少血栓素合成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纤溶作用,预防血栓形成。根据近两年的实验发现,普洱茶膏内含的这种类黄酮物质还可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起到降血压作用。
      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   而且,普洱茶膏内含的茶碱通过增加人体肾脏血流量,刺激小肠分泌钠离子素起到利尿作用,加快人体内酒精、烟碱、吗啡等有害物质的排泄。难怪《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膏的茶碱的含量是普洱茶的2倍,是绿茶等其它茶类的3-4倍。
         当然,普洱茶膏的药用机理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陈述。   虽然普洱茶膏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对它的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清楚的,即我们对普洱茶膏特殊功能的挖掘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只是冰山的一角。尤其是对普洱茶膏后续陈化过程中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的转化,及这种转换后的物质对人体产生的种种作用尚存有很多空白,还有大量实验分析留待我们及后人逐步完成。
         云南土法大锅熬制普洱茶膏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人人在家都可熬制,但是缺乏科学性。从科学的角度看,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诸多生物酶消失,导致熬制茶膏的后续转化缺乏“动能”,只能走向霉变,这就是大锅熬制的茶膏汤色浑浊,且品质越来越差的原因;其次,茶叶在高温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气一并挥发,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所以,熬制茶膏的路会越走越窄,尤其是熬制茶膏的农残和重金属残留超标很严重,在食品安全上隐患很大。   目前,取代熬制茶膏工艺的就是真正的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普洱茶膏,目前国内只有蒙顿具备这种资格,所以2006年1月6日,云南省博物馆接受了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捐赠的普洱茶母,它是提纯度和结晶度最高的茶膏,是普洱茶膏发酵的培养基,这也是云南省博物馆开馆几十年来,第一次接受茶品的捐赠。
         2008年4月份蒙顿茶制品获得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张茶膏相关制品的生产许可证,由于是国家首次颁发准许生产茶膏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国家相关质量检验部门对此非常重视,针对蒙顿茶膏进行了大量极为严格的试验和检验,最终对蒙顿茶膏的品质和价值以及企业的技术实力、质量控制给予了充分肯定,纳入固态速溶茶序列,给蒙顿茶膏第一张QS(生产许可证)。
         蒙顿普洱茶膏是采用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当今最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制作而成,因此从技术上就奠定了高品质茶膏的基础;剔除了农药残留、解决了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保证了产品的食品安全;再由于是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因此保留了茶内营养物质的活性,使得蒙顿茶膏具备了后续转化的“动能”,在后期的厌氧后发酵过程中,越陈越香;同时蒙顿普洱茶膏非常侧重茶叶中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使得出品的茶膏更具天然药物的特性。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藏文吉祥版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崦贡洹R虼耍允谐∩铣鱿炙礁吣攴莸摹袄喜韪唷保环矫娌灰嵝牛涣硪环矫妫词褂校诤挠镏室采ナТ。
      挥衅芬壑怠U饫镄枰赋龅氖牵改辏窦湟布涠铣鱿止恍┢斩韪嘀破罚踔烈裁俺龉恍┧嚼喜韪啵旧弦捕际茄赜么蠊局品椒ㄖ瞥傻南执胺缕贰保肭骞璺康闹谱鞴ひ沼蟹浅4蟮那稹1收咴越改晔忻嫔狭鞔募缚钏降睦喜韪嘟辛嘶椋负跞患觳獬鱿执┮┑牟辛粑铮っ髡庑┎韪嗑捎孟衷诘牟栎贾谱鳎抑谱鞴ひ找灿肭骞璺恐谱鞯钠斩韪嘞嗳ド踉丁?   2、观察膏体外观。
      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
      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
      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

    黑***

    2008-11-17 00:23:28

  • 2008-11-15 11:23:59
  • 茶膏出差带着太方便了,我现在和驴友户外,正常装备外,都是自带一小瓶茶膏,我一般带易武春晓,他们有的带玉龙胜雪 红运当头啥的,反正交换着喝
    

    小***

    2008-11-15 11:23:59

  • 2008-11-14 14:53:11
  • 茶膏就是精华啊,我没喝过别的茶膏,只喝过蒙顿的茶膏,我差不多把所有产品都喝遍了。现在送礼我一般都是两盒蒙顿茶膏两条中华两瓶茅台。领导或许会把中华送人,茅台卖掉,蒙顿茶膏绝对是留着的,真正的极品茶,养身的好东西啊。我反正是总结出经验来咯,现在大家都爱惜生命了,远离烟酒,跟好茶越来越亲近。
    

    x***

    2008-11-14 14:53:11

  • 2008-11-13 15:09:46
  • 楼上的哥们,不知道你抽烟不,卖的最贵的烟往往是烟气最淡的,卖的最贵的酒也不是酒精度数最高的,卖的最贵的衣服也不是花里胡哨的。高端产品追求的是一个高端价值,它们形态上并不是和传统价值观一样,追求过瘾够劲,反而恰恰是低调含蓄的,在平淡的外表下,才展示出它们厉害的地方。
    就比如喝茶,你是为了喝健康是不是?健康在哪里?在茶叶的内涵物质里啊。把茶叶给你炒成高香的,营养价值就高了么?我很少喝茶,但是,我明白一个道理,茶经过高温后肯定是损失很多营养价值物质,而且,茶叶里很多物质不是水溶性的,不是能够泡出来溶解的。喝茶本身的内涵,这个肯定要借助真正的前沿科技了。未来会有很多传统行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二次腾飞的。
    

    黄***

    2008-11-13 15:09:46

  • 2008-11-13 13:47:32
  • 我喝过蒙顿茶膏,就是感觉比较淡,不像平时很多茶那样苦涩,茶气强烈。或许我还没有喝明白吧。
    

    长***

    2008-11-13 13:47:32

  • 2008-11-12 16:16:34
  • 楼上有个兄弟和我是同好啊。我也特别爱茶,喝了好多年了,每年都会喝点各地名茶。说到极品茶,其实不是什么几万一斤的这个哪个茶,那都是炒作。喝茶不就是喝个健康么,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多可怕,啥茶里面能保证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无公害绿色食品啥的,都是买的,我靠。我相信科学的力量。蒙顿这个企业非常有技术实力,眼光非常超前,我不太了解这个企业,但是他们绝对不是简单的进入茶行业,我平时订阅《普洱》杂志看过他们的一些文章,从普洱茶膏探秘、普洱茶的四大价值等等,技术实力和现在的茶行业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高太多了。我非常看好这个企业,平时基本是喝蒙顿茶膏为主,其他茶都是属于爱好,偶尔喝喝玩。
    不过也不奇怪,现在的茶行业,还是属于农副产品行业,不追求什么技术含量,就是吃老本,动不动就讲什么老茶的故事忽悠你。
    

    小***

    2008-11-12 16:16:34

  • 2008-11-12 13:32:43
  • 看来关注茶膏的人越来越多了啊。茶膏是好东西,茶里的精华啊。

    弄***

    2008-11-12 13:32:43

  • 2008-11-11 15:22:04
  • 楼上说的真好,上次有人给我爸爸送过一盒蒙顿茶膏,名字我忘了,小小的红瓶子,上面好像是红运什么的,泡的时候是浮起来的,汤色通透,比家里以前买的熟茶汤色好看,而且特别干净,喝起来非常顺滑。
    

    顺***

    2008-11-11 15:22:04

  • 2008-11-11 13:57:30
  •   茶膏是普洱茶家族的重要成员,历史上云南普洱茶包括团茶、饼茶、沱茶、砖茶和茶膏五大系列,可见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的一员,同样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在封建社会,茶膏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很少在民间露面。近来随着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关于茶膏的记录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很多学者认为,没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茶膏是普洱茶家族特殊的一员。
       过去,我们接触的大多是土法高温熬制的普洱茶膏,而蒙顿普洱茶膏的出现,则运用高科技的力量,以低温萃取和低温干燥的方式,全面提升了普洱茶膏的品质。 普洱茶膏是从普洱茶中萃取的精华,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品饮价值。 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营养价值更高,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膏的介绍胜过普洱茶,虽然描述得有点夸张,但恰恰证明了茶膏的珍贵价值。
       相比普洱茶,茶膏的便携性非常好,冲泡过程简洁方便卫生。 在口感上,茶膏温和厚重,更像是品饮老茶的感觉,层次感丰富,汤色诱人。 蒙顿普洱茶膏是采用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当今最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制作而成,因此从技术上就奠定了高品质茶膏的基础;剔除了农药残留、解决了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保证了产品的食品安全;再由于是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因此保留了茶内营养物质的活性,使得蒙顿茶膏具备了后续转化的“动能”,在后期的厌氧后发酵过程中,越陈越香;同时蒙顿普洱茶膏非常侧重茶叶中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使得出品的茶膏更具天然药物的特性。
       过去,云南土司大锅熬制普洱茶膏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人人在家都可熬制,但是缺乏科学性。从科学的角度看,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诸多生物酶消失,导致熬制茶膏的后续转化缺乏“动能”,只能走向霉变,这就是大锅熬制的茶膏汤色浑浊,且品质越来越差的原因;其次,茶叶在高温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气一并挥发,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

    弯***

    2008-11-11 13:57:3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生活常识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