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从起源看戏曲的文化分层与合?

首页

如何从起源看戏曲的文化分层与合?

如何从起源看戏曲的文化分层与合层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4-07-24 14:52:38
  •   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成熟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在前期是以各种上古舞蹈的形式出现,大致有这么几种:
    (1)原始部落的歌舞。那是古人在狩猎或部落间战争结束时为表达喜悦、满足、愉快的活动。
    (2)上古时代的傩舞。那是原始人驱鬼逐疫的一种舞蹈。
       (3)巫觋的宗教祭祀舞蹈。商汤时有《大舞》(武舞)和《韶舞》(文舞),以宣扬统治者的“文治武功”。 (4)到西周末年出现“优”,是专司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倡优指女性演员,徘优指男性员。 后期出现了先秦的宫廷歌舞、汉代百戏,所谓百戏,是泛指各种表演形式,例如扛鼎、寻幢(爬竿)、冲狭(类似钻刀圈)、燕跃(跳高)、跳丸(抛小球)、走索、吞刀、吐火、振童(小孩翻斤斗)、幻术。
      百戏的演出是为了供人娱乐,这与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关系极大。 隋朝是中国戏剧形成的转折点,除了百戏兴盛外,还出现了“九部伎”,并且至唐代演变为“十部伎” 2、形成阶段 主要表现为唐代歌舞与参军戏。 (1)唐代歌舞。唐代音乐歌曲的形式已经较为完整。
      如“大曲”,已经有散板、慢板、中板而转为快板。有了大曲,就可以配上故事,于是戏曲的雏形便形成了。加之唐代出现了变文与传奇小说,为后来形成戏曲艺术的演出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变文是通俗小说,又名“俗讲”,是讲唱艺术,流行于民间。传奇小说是在以前的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
       (2)参军戏。“参军”原为一种官职的名称,始自汉末。舞台上两位打扮成参军的演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称为参军戏,盛行于唐代,是以滑稽问答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参军戏起初主要表演嘲讽赃官的种种情状。后来情节逐渐发生变化,成为经常表演的戏剧形式、仍然称为参军戏。
       3、成熟阶段 中国戏曲的成熟阶段经历了宋杂剧、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漫长岁月。 (1)宋杂剧。 宋杂剧是继承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并吸收表演、歌唱的技艺,进一步综合而成的戏曲。 宋杂剧已经出现了“末泥”“副净”“副末”的分工。“末泥”是戏的主角;“副净”是挨打的;“副末”是打浑的角色,专管逗乐。
      还可添一人,名为“装孤”(装官),还有“装旦”。 宋杂剧有强烈的人民性与战斗性,以滑稽戏的形式出现,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尽情揭露,批评非常尖锐。对封建王 朝统治的不合理现象以及官吏的腐败无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人民生活的困苦有所反映。
       宋杂剧分为两大类:滑稽戏和歌舞戏杂剧。 (2)南戏的形成。在金人人侵、宋室南渡之际,汁梁的杂剧分为以燕京为中心的北戏和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戏。南戏是以浙、闽里巷歌谣歌唱民间小戏为基础,吸收北来的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和民间的说唱伎艺,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亦称“戏文”。
      期间出现了四大南戏 《荆钗记》、《拜月亭记》、《白兔记》、《杀狗记》。其中《拜月亭记》被簇称为南戏的最高成果,后人评论它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朵。 南戏的形成,不但确立了我国戏剧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它把各种表现手段(如大曲、诸宫调、歌舞、滑稽戏等要素,并在演出结构和塑造人物方面受宋杂剧、平话、说唱艺术和傀儡戏的影响)综合在一起开创了我国戏曲舞台艺术独有的表现原则与表现方式。
       第一,南戏已经有了时间与空间的灵活性,即歌舞艺术的虚拟表演。演员扮演人物外,没有固定的舞台装置,无论是打坐官邸、古庙,还是爬山越岭、长途跋涉,都由人物自述或表演来表现。俗称“唱一段慢板五更天,走一个圆场百十里”,时间、空间不固定。
      同时,剧本上有了“分场”结构。大场、小场交错,低潮场与高潮场、悲苦场与欢乐场、紧张场与轻松场、简场与繁场等有机结合,有了所谓转场、圆场、过场等形式。 第二,南戏初步形成综合性艺术,歌、舞、白成为剧本的三要素。宋杂剧是一人主唱,南戏则是各角色都可以唱。
      唱又分为独唱、接唱、同唱、合唱等多种形式。介与白都很重要。 第三,各种艺术手段运用的程式性,如定场引子、诗、自报家门、剧本的结构、场次的安排、曲调的连缀、念白与唱词的格律、行当的划分,都有了一定的程式。 第四,行当,宋杂剧已有副净、副末两个主要行当。
      两个角色都善于滑稽表演,所谓“副净发乔”“副末打浑”。到南戏里则有了生、旦、外、贴、净、丑、末等七个角色。生、旦二行当的形成是南戏发展的新成就,生、旦概括生活中男女两种性别的主要人物,副净·副末保留其插科打浑的特色。 南戏的发展尚不完善,分场过于琐碎,多次重复交代人物身份等。
       第五,南戏的演出很少有布景,演出条件十分简陋。 第六,南戏的化妆,对旦角已有浓妆、淡妆,打扮已经十分浓艳。脸谱已经初步出现。丑角画“乌嘴”、“白鹿”。 南戏在元统一后,又受昆山腔一的影响,唱法进一步丰富。在剧本结构上,也开始确立了分场的形式,各角色都能充分发挥作用,表演也加强了 舞蹈性,运用曲牌比较灵活自由。
       (3)元杂剧。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南北戏大规模交流,形成元杂剧。 元杂剧的代表剧目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玉镜台》;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至此,中国戏曲走向成熟。 以后,又经过了明清时代的传奇、昆曲和京剧的形成,使中国戏曲走向了巅峰。 关于明代传奇和昆曲 1。明代传奇 明代中叶之后,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流行全国,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的新局面。
      唐朝最早出现传奇(小说)一词。宋朝南方戏曲也称传奇,后来发展成为“明清传奇”。明清时代中国北方亦流行杂剧。 明代传奇的戏曲文学作家汤显祖,是与同时代西方戏剧家莎士比亚具有同样地位的伟大戏曲作家。汤是江西临川人,他的作品以“临川四梦”〔《还魂记》(一名《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最为典型。
      汤显祖是明代剧作家的代表人物。 明朝戏曲界出了一件大事,产生了一个新剧种—昆剧。昆剧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空谷幽兰”。昆剧已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昆剧的形成 昆剧源于昆山腔,简称昆腔,昆曲。
      它始于元代末年的昆山,是南戏的一个支派。在明代万历之前,它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在明代中叶的嘉靖、隆庆年间,江西豫章(南昌)人魏良辅到吴中后,对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是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弋阳等腔的优点,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使新腔的特点清柔婉转,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
      但这时的昆曲仍是清唱,尚未能体现剧本,形诸舞台。 昆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则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 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和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
      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当时江南正值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江南地主、富商以观赏昆剧作为主要娱乐方式,随之由士大夫带进北京,与弋阳腔并为玉熙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昆曲俨然成了剧坛的盟主,数百年来,对许多剧种的舞台艺术,产生过深厚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南戏的文学性较高,为昆曲、徽腔打下了基础,昆剧风格优美,舞蹈性强,表演要求很高,要做到“词到、乐到、舞到”。由于昆剧的戏文高雅,一般市民欣赏起来比较困难,逐渐衰落,满清人关后,对汉人的反满活动异常敏感,此时不少知识分子为了逃避严酷的文字狱的迫害,就运用编写剧本的方式表达对明朝覆亡的遗恨,寄托遗民的哀思。
      于是孔尚任写了《桃花扇》、洪升写了《长生殿》、李玉写了《千忠戮》(又名《断钟录》)等剧作。满清政府便对作者进行打击。这样,便加速了昆剧的消沉。加之昆剧演员也看不起地方戏,如此更远离了劳动人民,于是昆剧也就不再为社会所欢迎,民间流行的梆子、皮黄便代之而兴。
      到了乾隆后期,随着徽班进京和徽汉合流,逐步形成了京剧。京剧的发展受昆剧的影响较大,讨论京剧的形成与表演艺术,不能不涉及昆剧的兴衰。

    贫***

    2014-07-24 14:52:3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戏剧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