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采薇教案设计(优质6篇)

采薇教案设计(优质6篇)

死*** 23-03-14 教案

采薇教案设计(1)

一、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重点字词。

二、研读课文

本诗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出征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连年征战的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情,也赞扬了士卒不怕不辞辛苦、不怕牺牲、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内容,请将这首诗划分成三大部分,并将每一部分所写的内容概括出来。

第一部分:前三章

(连年征战,思归心切,怨恨匈奴)

想家思归 这三章写了,体会最深的应该是,战士的思乡之情。

想到什么程度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从充满忧伤,到忧心如焚,再到痛苦绝望。重聚叠词,循序渐进,抒思乡盼归之情。

为何想家思归 ① “靡室靡家”、“靡使归聘”、“我行不来”。

有家难归,还不通音讯,问候难至,最后绝望悲叹,我回不了家啊。

②“我戍未定”、“王事靡盬”。

国不安定,征途不休。

③“不遑启居”、“不遑启处”。

征战不休,无暇休整,不能安居。

对战争的的情感【这种思乡之情流露出战士对战争的什么情感?】

浓厚的厌战情绪,浓烈的悲苦情绪。

(军旅劳顿,身心俱疲,边地苦寒,饥渴难耐,

归乡无望。使思乡之情由忧虑焦灼转为痛苦悲伤,使士兵对战争反感、厌恶)

是谁让戍卒有家不能归,他们怨恨的是谁?

是执政者?还是其他?

怨的是匈奴,恨的也是匈奴。为什么没有怨恨执政者?结合原文和时代背景。

1、匈奴来犯,不得已而出战。是匈奴的入侵使自己抛家舍业,疲于奔命(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没有指责将帅,没有怨恨帝王。为国事奔命,理所应当。

大家觉得他们的思乡之情,思乡不得归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匈奴的怨恨之情强不强烈——强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使你有这样子的感觉。

——重章叠句,就等于复沓。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一会儿请同学回答。

(内容:1、感情在回环往复中不断递进,2、凸显主题,

结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

(战事紧张,爱国爱家)

1、侧面描写战争场面。

【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写的是兵车、战车、战马、兵器,即军事装备,更确切的说是军容。】军容整肃,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大盛。看我们的将帅多神气威武,看我们的车骑多气派雄壮!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之其,昂扬之气。

军人,既恋家也识大局,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有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句话下来还有同学有疑问,

板书下来

“彼”是什么意思?——代词“那”。“乘彼垝垣”“瞻彼淇奥yu”。

“维”是什么意思?——语气词,无实意。

请同学翻译。

这一句用了诗经当中的什么表现手法——兴。运用兴的手法,用棠棣花的繁盛之貌,使人产生联想与想象,引出将帅高大气派的车子,写出了军容之盛,军容之壮。

3、有人说这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分配不公的不满与怨恨。【怨恨与不满?不公?】

屡战屡胜的军队,我想将领定是带兵有方,深得人心,将卒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仇”出自诗经《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共抗大敌。这样优秀的将领,难道会自己吃肉喝酒,给士兵吃糠咽菜?(糠:稻、麦等谷物的皮;菜:野菜。指吃谷糠,吞野菜。形容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两军对峙,如果在气势上首先就输给对方,必然影响军心;但若能先发制人,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必能鼓舞我方气势。

第三部分:第六章

(战士返乡,悲喜交加)


采薇教案设计(2)

教材分析: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八年级语文下册节选了其中一段。《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所选一段则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设计理念:

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学生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生2: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生3:“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歌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的地点是?

生:归乡途中。



采薇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理解诗歌意思;

3、通过教师引导能够较好地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之美。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教师点拨,借助注释,提炼内容,把握课文内容;

2、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难点:

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六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介绍《诗经》知识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 笙诗 ”,反映了 西周 初期到 春秋 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 尹吉甫 采集、 孔子 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 西汉 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 》和《 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 鲁颂 》和《 商颂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 孔子 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

司马迁 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3]?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 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 汉武帝 以《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 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 西周 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 春秋 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 黄河流域 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5]?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6]?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 豳风·鸱鸮 》为周公旦所作。20XX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 清华简 )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7-8]?

创作背景

《史记》载:“ 关中 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9]?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豳风·七月》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 南山 》、《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 武王伐纣 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6]?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 孔门十哲 ”之一, 七十二贤 之一的 子夏 ,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 申培公 ,齐人 辕固生 和燕人 韩婴 ,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6]?

注本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 朱熹 的《诗集传》、清 马瑞辰 的《毛诗传笺通释》、清 陈奂 的《诗毛氏传疏》、今人 程俊英 的《诗经释注》、今人 余冠英 的《诗经选译》等。[10]?

内容 编辑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 十五国风 ,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6]?

《雅》分《 大雅 》、《 小雅 》,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 》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6]?

风篇

《 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 十五国风 ”,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 风谣 。

十五国风分别是: 周南 十一篇、 召南 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 关雎 》、《 桃夭 》,魏风中的《 伐檀 》、《 硕鼠 》,秦风中的《 蒹葭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6]?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 大雅 》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 小雅 》焉,有《 大雅 》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6]?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 卷阿 》、《民劳》,小雅有《 鹿鸣 》、《采薇》、《斯干》等。

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孔颖达 《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 《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6]?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 噫嘻 》等

小结: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

第三、四课时

?三、整体感知诗歌

1、集体诵读,提示学生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诵读提示:《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一般采用二二节拍,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板书生字词)

玁狁(xiǎn yǔn) 不遑(huáng) 靡盬(mǐ gǔ )

四牡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i) 孔疚(jiù)

载(zài)渴载饥 象弭(mǐ) 雨(yù)雪

2、自由诵读。

四、合作探究

(一)品味情感

《采薇》表现了士兵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诵读,你感受到哪些情感?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学生交流,然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

1、对战争的不满、厌倦,故乡之思;

2、憎恨仇敌,同仇敌忾;


采薇教案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理解诗歌意思;

3、通过教师引导能够较好地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之美。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教师点拨,借助注释,提炼内容,把握课文内容;

2、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难点:

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六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介绍《诗经》知识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 笙诗 ”,反映了 西周 初期到 春秋 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 尹吉甫 采集、 孔子 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 西汉 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 》和《 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 鲁颂 》和《 商颂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 孔子 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

司马迁 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3]?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 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 汉武帝 以《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 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 西周 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 春秋 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 黄河流域 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5]?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6]?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 豳风·鸱鸮 》为周公旦所作。20XX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 清华简 )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7-8]?

创作背景

《史记》载:“ 关中 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9]?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豳风·七月》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 南山 》、《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 武王伐纣 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6]?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 孔门十哲 ”之一, 七十二贤 之一的 子夏 ,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 申培公 ,齐人 辕固生 和燕人 韩婴 ,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6]?

注本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 朱熹 的《诗集传》、清 马瑞辰 的《毛诗传笺通释》、清 陈奂 的《诗毛氏传疏》、今人 程俊英 的《诗经释注》、今人 余冠英 的《诗经选译》等。[10]?

内容 编辑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 十五国风 ,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6]?

《雅》分《 大雅 》、《 小雅 》,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 》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6]?

风篇

《 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 十五国风 ”,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 风谣 。

十五国风分别是: 周南 十一篇、 召南 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 关雎 》、《 桃夭 》,魏风中的《 伐檀 》、《 硕鼠 》,秦风中的《 蒹葭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6]?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 大雅 》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 小雅 》焉,有《 大雅 》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6]?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 卷阿 》、《民劳》,小雅有《 鹿鸣 》、《采薇》、《斯干》等。

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孔颖达 《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 《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6]?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 噫嘻 》等

小结: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

第三、四课时

?三、整体感知诗歌

1、集体诵读,提示学生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诵读提示:《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一般采用二二节拍,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板书生字词)

玁狁(xiǎn yǔn) 不遑(huáng) 靡盬(mǐ gǔ )

四牡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i) 孔疚(jiù)

载(zài)渴载饥 象弭(mǐ) 雨(yù)雪

2、自由诵读。

四、合作探究

(一)品味情感

《采薇》表现了士兵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诵读,你感受到哪些情感?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学生交流,然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

1、对战争的不满、厌倦,故乡之思;

2、憎恨仇敌,同仇敌忾;


采薇教案设计(5)

一、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重点字词。

二、研读课文

本诗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出征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连年征战的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情,也赞扬了士卒不怕不辞辛苦、不怕牺牲、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内容,请将这首诗划分成三大部分,并将每一部分所写的内容概括出来。

第一部分:前三章

(连年征战,思归心切,怨恨匈奴)

想家思归 这三章写了,体会最深的应该是,战士的思乡之情。

想到什么程度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从充满忧伤,到忧心如焚,再到痛苦绝望。重聚叠词,循序渐进,抒思乡盼归之情。

为何想家思归 ① “靡室靡家”、“靡使归聘”、“我行不来”。

有家难归,还不通音讯,问候难至,最后绝望悲叹,我回不了家啊。

②“我戍未定”、“王事靡盬”。

国不安定,征途不休。

③“不遑启居”、“不遑启处”。

征战不休,无暇休整,不能安居。

对战争的的情感【这种思乡之情流露出战士对战争的什么情感?】

浓厚的厌战情绪,浓烈的悲苦情绪。

(军旅劳顿,身心俱疲,边地苦寒,饥渴难耐,

归乡无望。使思乡之情由忧虑焦灼转为痛苦悲伤,使士兵对战争反感、厌恶)

是谁让戍卒有家不能归,他们怨恨的是谁?

是执政者?还是其他?

怨的是匈奴,恨的也是匈奴。为什么没有怨恨执政者?结合原文和时代背景。

1、匈奴来犯,不得已而出战。是匈奴的入侵使自己抛家舍业,疲于奔命(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没有指责将帅,没有怨恨帝王。为国事奔命,理所应当。

大家觉得他们的思乡之情,思乡不得归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匈奴的怨恨之情强不强烈——强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使你有这样子的感觉。

——重章叠句,就等于复沓。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一会儿请同学回答。

(内容:1、感情在回环往复中不断递进,2、凸显主题,

结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

(战事紧张,爱国爱家)

1、侧面描写战争场面。

【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写的是兵车、战车、战马、兵器,即军事装备,更确切的说是军容。】军容整肃,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大盛。看我们的将帅多神气威武,看我们的车骑多气派雄壮!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之其,昂扬之气。

军人,既恋家也识大局,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有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句话下来还有同学有疑问,

板书下来

“彼”是什么意思?——代词“那”。“乘彼垝垣”“瞻彼淇奥yu”。

“维”是什么意思?——语气词,无实意。

请同学翻译。

这一句用了诗经当中的什么表现手法——兴。运用兴的手法,用棠棣花的繁盛之貌,使人产生联想与想象,引出将帅高大气派的车子,写出了军容之盛,军容之壮。

3、有人说这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分配不公的不满与怨恨。【怨恨与不满?不公?】

屡战屡胜的军队,我想将领定是带兵有方,深得人心,将卒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仇”出自诗经《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共抗大敌。这样优秀的将领,难道会自己吃肉喝酒,给士兵吃糠咽菜?(糠:稻、麦等谷物的皮;菜:野菜。指吃谷糠,吞野菜。形容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两军对峙,如果在气势上首先就输给对方,必然影响军心;但若能先发制人,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必能鼓舞我方气势。

第三部分:第六章

(战士返乡,悲喜交加)


采薇教案设计(6)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采薇》教案二》来自网!/JiaoAn/YuWenJA10/75009.html

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相关推荐

2022描写夏天的句子

九年级语文
那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不知为什么,一直很喜欢“仲夏夜之梦”这首曲子,除了那飘扬的音符深深地吸引我之外,尤其是曲名,给我梦幻而又梦似雾的感觉,特殊而熟悉……好遥远好
展开详情

楚辞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真正的“文学经典”,不是那种说“我看过”的作品,而是那种说“我又看了”的著作。一部《楚辞》,主人公为国为民、刚正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闭目沉思,他是那样清晰的站在对面的高山之颠,为世世代代的后人所敬仰。
展开详情

最悲伤的句子(通用9篇)

句子
最悲伤的句子(1)1、失去你,打不打伞,心都是湿的。2、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3、我们就像一根火柴棒,一燃而尽,曙光还没看到尽头。4、有一天我不再主动找你聊天,你会不会突然
展开详情

军训日记500字范文

军训专题
今天是军训的第四天,大家开始了漫长的到计时工作,想想看,过完今天,在过两天半就能解放了!过完明天,再过一天半就解放了!过完后天,在过半天就……大家都很乐观,我们的教官姓郭,叫郭东润,它好像是第一次当初
展开详情

出差安全注意事项

安全知识
1、不要太放纵自己我们新来的那个女同事就比较放得开。那次公司搞活动一起出去旅游,大家入座吃饭顶多也就是谈笑风生,没想到那女孩主动移到老总身边,用夹生的韩语一遍一遍去敬酒。几杯下肚开始手舞足蹈,放大了胆
展开详情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合集5篇)

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1)从军行王昌龄课件赏析从军行是一篇很熟悉文章,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王昌龄课件赏析,欢迎大家查看!【年代】:唐【作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内容】琵琶起舞换新声
展开详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高二2022

高二语文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
展开详情

有关期中考的作文

考试作文
?今天就要考期中考试了,心里紧张地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所以今天我早早的就从被窝里起来,生怕浪费复习时间,要知道我可是个“忙人”每天还要足球训练呢!在考试的前一个礼拜我们彭埠二小,就要向江干区区冠
展开详情

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作文

考试作文
一个学期过得好快。今天,期末考试终于到了。我带着轻松的心情来到学校。我参加了第一次数学考试,这是我的弱点。我打开纸文件夹和数学书,把重点内容看了一遍,理直气壮地准备好钢笔、尺子和批改贴。等待监考老师出
展开详情

2022广东高考英语作文题目预测

备考资料
一,渐进性原则,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开始练习英语写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先掌握了基本句型并能写出简单句子后,再练习小段的文并且文章段落写作中要学会分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八的成语(集合19篇) 如何有效提高高一物理成绩 青蛙写诗教学设计(汇编19篇) 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 将进酒李白赏析(汇编3篇) 高考冲刺语文考点梳理 医院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考试心情作文 一次函数课件(合集4篇) 时间的小故事(精编15篇) 努力赚钱的句子(必备7篇) 以考试的作文300字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推荐5篇) 声声慢说课稿(推荐6篇) 形容美好爱情的诗句(甄选6篇)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精选读后感 童年的记忆普通话考试范文 认识乘法课件(必备5篇) 大学英语作文 草房子读书笔记500字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2022高二数学题 期中考试作文 贪玩老爸读书心得 不落别处阅读答案(推荐4篇) 2022初中英语高频考点的60个句型总结 考试的作文 高二历史解题的方法 成功励志名言大全 青年大学习第十一季第十八期答案 2022音乐教师实习报告范文 努力坚持的句子(精选18篇) 感人教育故事(推荐8篇) 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5篇)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汇总14篇) 故乡诗歌(汇集16篇) 考试的作文 考试优秀作文 小学生有关尊重别人的作文 2022高二政治走近国际社会与学习方法 初中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全国中考满分作文精选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800字 高二英语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雪铁龙 大学英语作文 初一的英语短文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课文《信条》教案大全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 口才教案(精编10篇) 成长的味道600字小学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高三整理 关于英语学习计划作文 交通安全知识国旗下精彩讲话稿 高一语文考试反思 星座的故事(集锦5篇) 中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事业单位考试真题(集锦4篇) 高中历史考点整理归纳 医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点亮小灯泡教案(汇总4篇) 红楼梦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熟悉的地方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室内设计顶岗实习日记范文 一颗什么样的心中考语文作文 牵挂阅读答案(集合7篇) 小胖鸭子捉迷藏教案(优选4篇) 高一演讲稿范文800字左右 精美短文摘抄(合集20篇) 《请给我结果》读书笔记 小学400字读后感作文 2022年查理九世读书心得范文300字 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设计(汇总6篇) 小学作文春天范文500字 社戏说课稿(汇总18篇) 安以轩 《贫穷的本质》的读书笔记 一诗巧藏三十六计 2022青少年暑假军训夏令营心得体会参考范文 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500字 可爱的长颈鹿美术教案(必备4篇) 高二物理的七大重要步骤 高中生物知识考点整理 为对手喝彩800字精彩作文 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当 句 对 消防安全知识大全 座右铭作文高三800字范文 高一语文人教必背知识点 狼王梦读书笔记500字 小故事大全(热门15篇)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范文 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 小学三年级语文《我们的民族小学》练习题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有关我的笔记本作文 难忘的考试英语作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记住这一天作文 暴风雨阅读答案 关于幸福中考满分作文500字 关于普通话考试作文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高三命运议论文800字 读论语有感高一作文800字 小升初爱好特长怎么写 我的考试烦恼作文 自立的高三作文800字 有关大学英语专业求职信范文 小花猫和小老鼠教案(通用6篇) 热爱家乡的诗歌(合集16篇) 安徒生童话小学读书心得感悟 高考英语听力答题规律技巧 喜迎教师节 读法布尔《昆虫记》有感范文 初中地理试题合集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假期社会实践心得8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高二1000字 生物七年级上练习册答案 大自然的启示为500字初中作文 咏柳说课稿(精编6篇) 唱脸谱教学设计(汇总5篇) 考试考砸了作文400字 橡树上的逃亡读后感500字范文 军训口号霸气标语 高二国旗下讲话演讲稿范文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六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总结 瀑布教学设计(集锦16篇) 大自然的声音600字精彩作文 毛概课外实践心得体会 关于老师的名人名言 思政实践课心得体会 初中新生军训口号 做早操教案(集锦5篇) 难忘的2022年军训优秀作文 以朋友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 综合实践心得 高二生物学考试知识点(汇集4篇) 方向500字初中议论文 八年级数学青岛版知识点 心情的签名 盘龙湖 开学班主任第一课(集锦16篇) 中考遐想作文 必胜客服务员实习心得体会 励志名人故事大全(精选15篇) 2022年时事政治8月份 高二英语接不定式作宾语的常用动词 读书笔记作文300字 银行考试资料(实用3篇) 皮皮鲁传读书笔记范文 英语初一上册的语法总结 先进事迹材料 生物知识点归纳大全 学会承受议论文九年级范文 献给准高三生的励志演讲稿 2022年考研初试英语科目时间分配 用心灵去倾听读后感优秀范文 数学高效学习方法归纳 期末考试后的反思(实用5篇) 百万英磅读后感范文 独自在家安全教案(集合6篇) 淘气包马小跳读后感范文300字 文明校园演讲题目(必备4篇) 雨的交响曲550字五年级作文 年级上册练习册答案(汇总8篇) 如何做高中英语课堂笔记 天火之谜说课稿(精选15篇) 家风家训主题班会(汇总12篇) 不一样550字七年级作文 高一叙事的作文800字2022 议论文标题(集合3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合集20篇) 七月的天山读后感 高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2022网络诈骗高二作文 高二历史启蒙运动达标测试卷 人教版松鼠教学设计(通用7篇) 做一个坚持的人作文初中范文 小学师德标兵事迹材料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热门5篇) 《关系》海因里希·伯尔阅读答案 高考生物必备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有哪些提分的技巧 描写秋天景色的优秀小学作文 语文教学心得(热门15篇) 倾听声音教学反思(实用5篇) 高三地理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整理归纳 幼儿吹画教案(热门10篇) 高考语文阅读高分技巧传记类 二年级语文复习计划总结大全 会计事务所实习日志 2022和平小升初语文作文范文 以坚持为话题高二作文800字 祝福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