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合集5篇)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合集5篇)

痴*** 23-03-27 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1)

从军行王昌龄课件赏析

从军行是一篇很熟悉文章,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王昌龄课件赏析,欢迎大家查看!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

【内容】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

此诗截取边塞军旅生活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歌词包含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所以这句提到“边愁”既是久戍思归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莽莽苍苍景象:古老雄伟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乡愁?是立功边塞雄心和对于现实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思想感情,征戍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一笔也是不容轻忽。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2)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赏析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就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就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拓展阅读: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就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就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就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就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3)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

答:在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玉门关了。

②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

答: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景色的格调是: 迷茫、黯淡,悲壮、辽阔。

③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将士们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无法消磨掉他们心中那“不彻底消灭敌人决不归乡”的信念。

4、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答案]: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注释】

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②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4)

陈羽与王昌龄的《从军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⑴陈羽的《从军行》刻画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2分)

⑵请指出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⑶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⑵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⑶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答映衬或衬托也可)

对比赏析

陈诗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王诗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以此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5)

从军行七首·其四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相关推荐

史记的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照祖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学好历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们永远不迷蒙。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记》。《史记》整理和保存了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
展开详情

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集合3篇)

说课稿
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内容分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
展开详情

多边形练习题(集锦4篇)

练习题
多边形练习题(1)1.有一块梯形菜地,上底长15m,下底长28m,高14.7m,如果每平方米疏菜收入36.5元,这块菜地的总收入是多少元?2.一个加工厂运来一批钢管。把它堆成梯形状,最上层有6根,最下
展开详情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实习专题
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____年7月8日—20____年7月14日参与人员: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全体同学以及带队老师动物学指导老师:李巨勇、韩广欣植物学指导老师:王晓蕊随着本学
展开详情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推荐20篇)

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1)在学习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之后,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老忘乘三分之一、计算生活实际中的物体表面积和体积时,又不能正确判断该计算什么
展开详情

高三生物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生物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已过去,新的学期即将来临。本学期我担任高三一班和十三班的生物教学工作,在这半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
展开详情

詹天佑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七年级语文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优秀的铁路工程师。12岁时到美国学习,后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1881年回到中国。当时的中国正是战火纷飞的情形,腐败的清政府受尽外国人的欺凌,一再割地,赔款,使我国
展开详情

电子工艺实习心得总结

实习专题
这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进行了这次电子工艺实习,感觉收获颇丰,第一天见到了教我们的老师,很年轻,课教得很好、很有趣味,头一天主要告诉了我们实习的内容、相关日程安排以及讲授实习中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观看视频
展开详情

初一政治上册的知识点

七年级政治
26、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身体外形的变化,②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③性机能的成熟。27、如何看待青春期的各种生理变化(如变声、长喉结,身体发育等)?①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一些
展开详情

关于时间名人名言大全(优质7篇)

名人名言
关于时间名人名言大全(1)1、不要懒懒散散地虚度生命。贝多芬2、胜利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牛顿3、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歌德4、皇皇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台阶优秀课件(精品8篇) 2022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书笔记范文500字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甄选3篇) 描写无奈的句子(热门7篇) 初中生军训生活感言 未来的自己高一作文800字 多难兴邦阅读题答案 我的大学英语作文 学好小学生一年级语文的学习方法 【热门】一次难忘的考试作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实用20篇) 大学英语专业求职信范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精编17篇) 关于我的笔记本作文 八年级上册英语语法+短语+结构 怎么学好高一地理方法 动物谚语(集合19篇) 打扫街道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 做事讲效率的爸爸阅读答案 实用的考试作文 六年级作文:穷人续写 关于实践的名人名言(精选4篇) 高三生物笔记_高三生物重要知识点 初一上册语文的重点知识点 藏羚羊的跪拜读后感范文500字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课后训练题 家庭教育作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集合18篇)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说课稿(精编14篇) 历史典故以及相关意义 实训评语(汇集3篇) 【荐】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英语教师期末总结 小学英语语法学习方法 查理九世读书心得感悟300字 数学日记五年级_五年级日记作文 我的军训生活初中作文范文2022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经典语录搞笑2017 3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必备7篇) 正数和负数练习题 历史八上知识点总结(甄选5篇) 年度事迹材料 会计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高一作文议论散文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点 400字初一军训日记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高一语文学习攻略 歌颂父爱的句子(汇编8篇) 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心得体会 勤劳的小蜜蜂教案(优选8篇) 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 有关教师节的名言 五年级语文知识要点 抗疫护士个人事迹材料 耐力跑教学反思(合集5篇) 毕业分别的句子(汇总3篇) 班主任管理经验心得 学校劳动实践心得体会 小学四年级日记快乐的国庆 18年英语九年级单元作文 2022届高三数学复习课定位 有关六一儿童节的诗歌(通用4篇) 《短暂的秋天》阅读答案 小鹿斑比读书笔记范文 孤独的古诗(精品6篇) 行为习惯的主题班会(实用5篇) 叶子小屋教案(精编6篇) 大学军训心得体会600字体会范文 生活简单美好的句子(精品6篇) 文明家庭事迹材料 教师节演讲稿:年轻的翅膀想飞翔 作文议论文800字高一范文 高考文科学习方法指导 格言警句大全 在中期考试的时候作文 七年级语文主要知识点上册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 应用文写作试题(甄选6篇) 考试作文 小学测试题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高二历史的学习建议 快递公司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调皮的句子(汇编12篇)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说课稿(精编8篇) 单相思的句子(汇总10篇) 藏羚羊跪拜教学设计(优选8篇) 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汇编4篇) 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卷子 寒假读《朝花夕拾》有感范文500字 学生军训感悟感想总结 有关青春无悔为题的初中作文600字 初二政治重点知识点 中考语文作文快速提分技巧_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3年级写景作文300字(汇总7篇) 我的朋友满分作文(实用19篇) 班主任开学第一课发言稿(实用17篇) 毕业实习报告例文 防火安全知识广播稿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 2022年成人高考必胜技巧总结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500字 以义卖为话题的小学四年级作文 激励初三学生霸气经典语录 考试前作文 七巧板教学反思(必备14篇) 西游记读书笔记 电厂生产实习日记 高考满分作文《爱国的声音》 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精选18篇) 《名人传》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阿甘正传读书笔记800字 寒假读《金钱的魔力》有感 高二作文文明话题800字 关于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学习计划怎么写(精选4篇) 真实的鬼故事(汇集3篇) 笛子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案(优选3篇) 会飞的教室读书心得范文300字 初一地理主要背什么口诀与知识 幼儿园防溺水安全知识观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范文 安全标志教案(优质20篇)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阅读题答案 真善美在身边500字小学作文 八年级语文学法指导 高二读后感800字范文 安徽中考关于梦想的作文 关于苍蝇的小学生日记 市场专员实习报告 关于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晨会分享故事(汇集16篇) 期中考试作文 安全知识活动策划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讲授技巧(甄选4篇) 成都的春天阅读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拼音aoe教案(优选19篇) 把时间留住500字小学作文 七年级英语上册知识点2022 高二温暖话题议论文 读后感高二1000字整理 地理考点大全答题公式口诀规律解题法 关于励志的名言佳句(精品8篇) 学生军训感想体会范文 关于家庭教育心得体会模板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 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重点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 高三语文成绩差怎么提高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的研究 品味人生550字五年级作文 阅读的名言名句 有关写小学毕业考试作文500字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00字 二年级写景作文怎么写 关于考试的作文 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说明方法作用与唐雕不辱使命 做高三化学技巧方法 富有哲理的人生座右铭 苦瓜阅读答案(实用10篇) 预防冬季传染病教案(优质18篇) 五好小学生事迹材料 月亮的变化教案(集合5篇) 藏羚羊的跪拜读书笔记 急诊实习自我鉴定优秀 2022年高考地理考点 关于《局外人》读书笔记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题目分类 将相和说课稿(必备18篇) 军训趣事作文范文 小学生关于尊严的作文400字 儿童节感想的作文400字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知识点 2022高考理科学习方法 含有羊的成语(汇集6篇) 初三数学的学习方法归纳整理 高考历史大纲:加大“原因”考查与研究高考新理念 放牛山歌教学反思(甄选7篇) 有关青春的成长为题的初中作文600字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 简单的英语作文(甄选11篇) 中考励志名言(精选150句) 人教版平行与垂直说课稿(精选4篇) 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热门4篇) 李时珍教案(必备19篇) 描写日落的优美句子(实用5篇) 初一听力最常见的的英语对话 初中军训班级口号 全英文说课稿(精品4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青春格言(通用210句) 高三语文考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