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阿Q正传》为什么表现阿Q的梦境、幻觉

首页

《阿Q正传》为什么表现阿Q的梦境、幻觉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8-26 01:36:01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内容摘要】《阿q正传》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阿q的心理描写:既有直接描述的对话,也有人物自语自唱和独白;既注重幻想、梦境的心理描绘,也注重运用联想回忆。其描写心理活动的手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典型。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我们截取文中七、八两章“革命”和“不准革命”,来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心理描写来刻划阿q这一性格特征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鉴赏作者是如何展示阿q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艺术形象。 
    一、运用直接描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刻划性格 
    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是作者出面直接描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者剖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让读者透视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作者为了反映阿q对革命的不理解的愚昧性,对革命党的无知的盲从性,在“革命”一章中,对阿q的心理描写有这样一段直接描述: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这段心理描述,写阿q先认为“革命便是造反”而一向“深恶”,后来革命使“举人老爷”怕而“神往”,“鸟男女”慌张而“快意”。
      这段直接描述心理的文字,直接反映了阿q的落后愚昧和对革命的不理解而盲从得意。 
    在“不准革命”一章中,阿q在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的前后也各有一段直接心理描写。在“投降”之前,阿q心里“不平”“感着冷落”,分析原因“第一要着”是“要和革命党去结识”,“和假洋鬼子商量”。
      这不仅写出了阿q对革命的自发性和自觉性,而且也反映了他对革命的无知性和盲从性。在“不准革命”之后,阿q的心里就从“忧愁”“无聊”以至“渐渐的高兴起来”。作者对阿q的这一心理揭示的非常细致、深刻,不仅揭示了阿q被抛弃、被打击后的颓唐,也表现了阿q缺乏对革命和革命党最起码的认识,反映了阿q糊涂、落后和健忘的“精神胜利法”。
       
    这些直接描述人物心理的语句,不仅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而且成功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 
    二、通过自语自唱和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达到刻划人物性格 
    自语自唱,就是作品中人物的独自的说话和吟唱。
      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有一段自语自唱: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 
    悔不改,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改,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这段《龙虎斗》中的戏文写出了阿q飘飘然的心境。
      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带鼓点的《龙虎斗》这段戏文吟唱,表现出了阿q内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无知、盲目的“精神胜利法”性格是他的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他的躯体。
       
    通过文中的对话,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阿q和赵秀才父子的对话,反映了他对革命的认识的幼稚、盲目和自得心理;阿q静修庵革命和老尼姑的对话,他语言的含胡、情态的诧异和错愕,反映了他内心的糊涂和无知;阿q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时的对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反映了他内心的自轻和懦弱;阿q和小d的对话,虽然各一句,他的“不平”和心跳,反映了他的欺软而又懦弱的心理以及对革命的糊涂思想。
       
    对话,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划人物性格,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鲁迅在这两章中运用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刻划人物性格,简练、深刻而又有侧重,是我们阅读时不可不注意的。 
    三、运用幻觉、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达到刻划性格 
    在“革命”一章中,阿q在土谷祠里对革命的设想和愿望,是一绝妙的幻觉描写,也可以说是一段近似梦境的描写。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物的幻觉、梦境,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追求和目标,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阿q在土谷祠的绝妙的幻觉或梦境,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心思想的形象图解。 
    阿q的“革命畅想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他对革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造反”认识上,形式也仅仅只是“结伙”打劫。
      他设想的革命党的衣饰和兵器等也都反映了他思想意识的落后、对革命理解的荒谬与无知。二、他认为革命就是报复欺负过他的人,他设想杀人也就不分青红皂白,而把同样受压迫的小d和王胡也包括在其中,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革命的目的、不明确革命的对象。三、他把革命当作占有金钱的手段,心目中只有“东西”——钱和物,抢财物是他的目的,而且是自己“不动手”。
      四、他另一目的,就是对女人的态度——找女人。他在对女人的选择上:有的嫌丑,有的嫌小,有的嫌作风不正,有的嫌眼上长疤,有的又可惜脚太大,这充分反映了他在得意忘形之后的心理状态,也充分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这些都是通过阿q如梦般的幻觉描绘表达出来的。
      在这幻觉中,阿q的得意之态,贪婪之心,敌我不分,荒唐愚昧,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使我们对阿q的形象“精神胜利法”就有了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 
    四、描写人物回忆、独白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来刻划性格 
    在阿q“投降”假洋鬼子遭打击和赵家遭抢劫后,阿q回到他的土谷祠里,作者对他有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他躺了好一会儿,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这段话,前半部分描写的是阿q的回忆,即刚才赵家遭抢劫的情形,然后是对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后半部是阿q的愤愤地自白,表达了他不满、痛恨、诅咒的心情。
      在这回忆和独白的表露中,说明阿q行为和思想上虽遭到打击而精神上却又是胜利的。这段回忆和独白,再一次突出地刻划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以上是对《阿q正传》阿q心理活动展示的几个方面的赏析。在这两章中,作者通过回忆、幻想、独白、对话或者直接描述等手法,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刻划人物形象的目的。
      读来可以使你全方位地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人物的心理性格个性,也可以使你体察到文章刻划人物多姿多彩。当你在阅读时,作品中的人物却不知不觉地活了起来,走了出来,并且向你畅开了心扉。

    x***

    2018-08-26 01:36:01

  • 2018-08-26 01:27:01
  •   【内容摘要】《阿q正传》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阿q的心理描写:既有直接描述的对话,也有人物自语自唱和独白;既注重幻想、梦境的心理描绘,也注重运用联想回忆。其描写心理活动的手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典型。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我们截取文中七、八两章“革命”和“不准革命”,来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心理描写来刻划阿q这一性格特征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鉴赏作者是如何展示阿q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艺术形象。 
    一、运用直接描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刻划性格 
    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是作者出面直接描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者剖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让读者透视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作者为了反映阿q对革命的不理解的愚昧性,对革命党的无知的盲从性,在“革命”一章中,对阿q的心理描写有这样一段直接描述: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这段心理描述,写阿q先认为“革命便是造反”而一向“深恶”,后来革命使“举人老爷”怕而“神往”,“鸟男女”慌张而“快意”。
      这段直接描述心理的文字,直接反映了阿q的落后愚昧和对革命的不理解而盲从得意。 
    在“不准革命”一章中,阿q在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的前后也各有一段直接心理描写。在“投降”之前,阿q心里“不平”“感着冷落”,分析原因“第一要着”是“要和革命党去结识”,“和假洋鬼子商量”。
      这不仅写出了阿q对革命的自发性和自觉性,而且也反映了他对革命的无知性和盲从性。在“不准革命”之后,阿q的心里就从“忧愁”“无聊”以至“渐渐的高兴起来”。作者对阿q的这一心理揭示的非常细致、深刻,不仅揭示了阿q被抛弃、被打击后的颓唐,也表现了阿q缺乏对革命和革命党最起码的认识,反映了阿q糊涂、落后和健忘的“精神胜利法”。
       
    这些直接描述人物心理的语句,不仅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而且成功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 
    二、通过自语自唱和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达到刻划人物性格 
    自语自唱,就是作品中人物的独自的说话和吟唱。
      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有一段自语自唱: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 
    悔不改,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改,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这段《龙虎斗》中的戏文写出了阿q飘飘然的心境。
      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带鼓点的《龙虎斗》这段戏文吟唱,表现出了阿q内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无知、盲目的“精神胜利法”性格是他的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他的躯体。
       
    通过文中的对话,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阿q和赵秀才父子的对话,反映了他对革命的认识的幼稚、盲目和自得心理;阿q静修庵革命和老尼姑的对话,他语言的含胡、情态的诧异和错愕,反映了他内心的糊涂和无知;阿q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时的对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反映了他内心的自轻和懦弱;阿q和小d的对话,虽然各一句,他的“不平”和心跳,反映了他的欺软而又懦弱的心理以及对革命的糊涂思想。
       
    对话,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划人物性格,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鲁迅在这两章中运用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刻划人物性格,简练、深刻而又有侧重,是我们阅读时不可不注意的。 
    三、运用幻觉、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达到刻划性格 
    在“革命”一章中,阿q在土谷祠里对革命的设想和愿望,是一绝妙的幻觉描写,也可以说是一段近似梦境的描写。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物的幻觉、梦境,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追求和目标,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阿q在土谷祠的绝妙的幻觉或梦境,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心思想的形象图解。 
    阿q的“革命畅想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他对革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造反”认识上,形式也仅仅只是“结伙”打劫。
      他设想的革命党的衣饰和兵器等也都反映了他思想意识的落后、对革命理解的荒谬与无知。二、他认为革命就是报复欺负过他的人,他设想杀人也就不分青红皂白,而把同样受压迫的小d和王胡也包括在其中,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革命的目的、不明确革命的对象。三、他把革命当作占有金钱的手段,心目中只有“东西”——钱和物,抢财物是他的目的,而且是自己“不动手”。
      四、他另一目的,就是对女人的态度——找女人。他在对女人的选择上:有的嫌丑,有的嫌小,有的嫌作风不正,有的嫌眼上长疤,有的又可惜脚太大,这充分反映了他在得意忘形之后的心理状态,也充分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这些都是通过阿q如梦般的幻觉描绘表达出来的。
      在这幻觉中,阿q的得意之态,贪婪之心,敌我不分,荒唐愚昧,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使我们对阿q的形象“精神胜利法”就有了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 
    四、描写人物回忆、独白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来刻划性格 
    在阿q“投降”假洋鬼子遭打击和赵家遭抢劫后,阿q回到他的土谷祠里,作者对他有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他躺了好一会儿,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这段话,前半部分描写的是阿q的回忆,即刚才赵家遭抢劫的情形,然后是对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后半部是阿q的愤愤地自白,表达了他不满、痛恨、诅咒的心情。
      在这回忆和独白的表露中,说明阿q行为和思想上虽遭到打击而精神上却又是胜利的。这段回忆和独白,再一次突出地刻划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以上是对《阿q正传》阿q心理活动展示的几个方面的赏析。在这两章中,作者通过回忆、幻想、独白、对话或者直接描述等手法,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刻划人物形象的目的。
      读来可以使你全方位地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人物的心理性格个性,也可以使你体察到文章刻划人物多姿多彩。当你在阅读时,作品中的人物却不知不觉地活了起来,走了出来,并且向你畅开了心扉。

    F***

    2018-08-26 01:27:0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