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元曲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的详细赏析里面有提到陶渊明和杜甫的.

首页

求元曲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的详细赏析里面有提到陶渊明和杜甫的.

求元曲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的详细赏析
里面有提到陶渊明和杜甫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26 01:54:56
  •   吴西逸——《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双调]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zǎn)入种桑园。
      茅苫(shàn) 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释】:运用修辞方法: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
      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
      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
      
      其表现手法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何***

    2018-12-26 01:54: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