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浙江曲艺平阳渔鼓的起源、形式、特点?

首页

浙江曲艺平阳渔鼓的起源、形式、特点?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6-11 22:32:57
        明代明臣章纶墓。(胡济摄)平阳渔鼓,又称蓬鼓,用闽南话称“嘭鼓”。据平阳县已故渔鼓老艺人张加田在县曲艺协会渔鼓分会上介绍记载,平阳渔鼓是明末清初从闽东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平阳与苍南在分县前就有150多万人口,讲闽南话人口几乎占了一半。
      渔鼓是用闽南方言演唱,因此,它的流传范围主要是平阳的北港地区和今苍南的灵溪、桥墩一带。由于它用方言演唱,唱词、说白通俗易懂,在唱腔和风格上独具风韵,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渔鼓由一个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个长筒鼓和两片竹拍。鼓长80厘米,用毛竹筒制成,竹筒底端用猪油薄膜蒙紧,用两片竹片作拍,片长约10厘米,艺人演唱时,坐在凳子上,将竹筒斜放在左膝盖上,以左肘护住,右手端作竹筒的下端,右手指轻拍竹筒下端蒙皮,根据故事情节,拍发出快慢节奏“蓬蓬”之声,所以有人称渔鼓为“蓬鼓”或“嘭鼓”,左手心捏着的两竹片作为押拍。
       解放后,平阳渔鼓在有关部门重视下,全县40多位渔鼓曲艺人成立了“平阳县曲艺协会渔鼓分会”,选举著名渔鼓艺人张加田任渔鼓分会主席。
      平阳县文化馆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王瑞芳生前对渔鼓音乐与配器进行了多次加工和改革,吸收了民间优秀音乐和兄弟曲种的曲调,改由单人演唱和多人分角色演唱,在原有的长筒和拍的基础上,还配备了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曲调更加悠扬婉转。

    有***

    2007-06-11 22:32: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