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语文

首页

语文

村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季节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3-19 14:42:10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早春二月,是指农历二月.

    %***

    2007-03-19 14:42:10

其他答案

    2007-03-25 20:00:08
  • 当然是百花盛开的春季了!!

    幻***

    2007-03-25 20:00:08

  • 2007-03-19 20:16:39
  •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是早春二月,是指农历二月的诗

    我***

    2007-03-19 20:16:39

  • 2007-03-19 16:00:32
  •   "村居"为题的诗词有多首。
    水分流村居诗
    ──王冕《村居》与高鼎《村居》比较谈
    英雄在何处,气概属山家。
    蚁布出入阵,蜂排早晚衙。
    野花团部伍,溪村拥旗牙。
    抱滕长吟罢,天边日又斜。
    ──王 冕《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 鼎《村居》 王冕,字元章,元代诗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而成通儒。他屡试不第,遂以布衣终老。曾漫游淮楚,北至大都,后隐居著书。特定的生活经历和处境,使他更多地了解和体验到民间疾苦,使其诗作更具现实感、抒情性和较为丰富的思想内容,许多诗作流露出不满现实,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
       “京邦大官饫酒肉,村落饥民无粒粟”(《痛哭行》)与“前年鬻大女,去年卖小女。皆因官税迫,非以饥所为”(《悲苦行》)之类的诗句在他的诗作中屡有所见。 高鼎:字象吾,又字拙吾,清朝诗人,大约生活在清朝咸丰年间,仕途上少遇坎坷,比较得意。他的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笔调清新自然。
       上面两首《村居》诗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创作风格。 王冕的《村居》,首联抒发感慨:现在英雄气概,只能在山居景物中加以领略了。以此引起下文描写。颔联、颈联从感觉角度写村居常见的景物:蚂蚁相争,蜂聚成群,野花丛开,溪村酒旗,反映在作者的感觉中,它们成了“蚁布阵”、“蜂排衙”、“团部伍”、“拥旗牙”??蚂蚁相争,有行列队伍,宛如战阵;蜂早晚聚集,好似官府排衙仪式;野芳丛簇,如军队编制;溪村酒店高挑的酒旗,像军中高扬的大小旗帜。
      尾联描写自己抱膝独吟,又逢日斜的情景。诗作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衬的写法,融自然之景与社会之景,近景与远景于尺幅之中,具有包容万象、咫尺天涯的艺术容量。 高鼎的《村居》,一、二两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拂着堤岸,好像被春色陶醉了。一个“醉”字,用得传神,既写出了杨柳婆娑的姿态,又赋予其生命,使读者自己也似乎要陶醉其中了。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你看:青草、黄莺、绿柳、碧水、如烟似雾的旖旎春光,以蓝天为背景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景静态图。
      同时,草长、莺飞、柳拂、醉烟等又构成了春景多姿的动态图。然而,这些景物描写,不过是为后面孩子的出场作了铺垫。三、四两句描写人物活动。春天景物再美,如果没有天真活泼、生气勃勃的孩子,那就缺乏生命力。你看,一群活泼的儿童放学回来,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鸢”,在轻盈的东风中,把自己的风筝送上蓝天。
      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富有朝气,更加明媚宜人,让读者仿佛又领略到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诗),“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诗)的童稚之趣。 这两首诗均为村居题材,但写法不同,意蕴相异,风格有别。 王冕的诗写景想象丰富,设喻新奇,出人意表,自然与社会,物象与自身,相映相衬,跳跃性大,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高鼎的诗状物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情景相融,巧用衬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儿童情趣和现实主义风格。 王冕的《村居》意蕴深邃,耐嚼耐品,幽默中流露牢骚不平之意,明写村居景物,实为寄情之作。王冕满腹才情,但命运多舛,难入仕途;诗名很大,众望所归,但性格孤傲,耿介自守;向往太平,但灾乱频仍,生灵涂炭,于是移情“他物”,顾此言他,以排遣其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
      王冕在诗作中赞叹山居之景的英雄灵气,实是在叹芸芸众生的委琐卑微。这在他的其他诗作中有具体的描述:“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冀州道中》)何以如此?王冕在《虾蟆山》里有这样的诗句:“如今虾蟆处处有”,“黄童白叟相引悲,田中更有科斗儿!”这些诗句不仅揭露了元统治者摧残文化的后果,更借民间关于虾蟆石的传说,对剥削压迫人民的元代官僚表示了无比的憎恨。
      在现实中难以找到慰藉,于是诗人把目光流注于山景,但时时为之扼腕叹恨、深恶痛绝的现实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由此,观景时就难以超凡脱俗,忘怀得失了,“蚁布阵”、“蜂排衙”、“团部伍”、“拥旗牙”自然之景并没有使作者忘却现实。正是在这种充满矛盾的复杂心态下,诗人抱膝长吟,日斜方归。
      日落黄昏,暮色苍茫,形单影只,凄风冷月,正是他凄楚和愤懑心境的真实写照。读此诗,使人顿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由此可见,本诗虽以“村居”为题材,实际上隐藏着悲世悯人、英雄失路的感慨。高鼎的《村居》,疏笔勾勒,意境优美,但无论是文字也好,还是流溢在笔端的感情也好,都显得比较平直,不花里胡哨,读之琅琅上口,易于读者理解,诗作描述了儿童在大好的春天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人美好的情绪感染。
       王冕设喻,以大喻小,神思千里,用“战阵”、“官府排衙”、“军队编制”、“军中旗帜”分别比喻蚂蚁相争时的行列队伍、蜂早晚相聚的情景,丛簇的野花,高挑的酒旗,化小为大,紧紧扣住并体现了“英雄在何处,气概属山家”这两句,既使得诗作结构严谨,内容集中统一,又使诗歌呈朴素雄健之风,雄浑豪放之气。
      就是最后两句,抒愤慨之情,表不满之意,虽属低调,但境界阔大,背景辽远,仍呈豪放诗风。高鼎在写眼前之景时,落笔明朗,用词洗练,言简意丰,如上文述及的“醉”字。又如诗中的“拂”字,用得多么巧妙!仿佛使人感受到了柔柔春风的和煦,目睹了依依垂柳随风摇曳的风姿。
      再如“忙”和“趁”二字,写活了孩子们兴奋异常,急于放飞风筝的心理和情态,表现了他们活泼、贪玩、聪颖而又具放风筝的丰富经验的特点。可见,这首诗虽用写实笔法,但画面生动,凝练雅致,具有清新婉约的风格。

    t***

    2007-03-19 16:00:32

  • 2007-03-19 15:33:27
  •   村居
    年代:【宋】 作者:【陆游】 
    青藜杖出氛埃外,白版扉开水竹边。
    造物与闲仍与健,乡人知老不知年。
    斋居每袖持螯手,妄想宁流见麴涎?昨夜小庭风露冷,菊花消息已先传。
    村居
    年代:【清】 作者:【毕著】 体裁:【七绝】 
    席门闲傍水之涯,夫婿安贫不作家。
       明日断炊何暇问,且携鸦嘴种梅花。 清平乐。村居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田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首词,作者用六句话写了五个人物,而翁媪和小儿却又写得相当传神,栩栩如生,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的是作者善于把握现实生活,摄取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如写“翁媪”,则抓住了“醉里”“相媚好”;写“小儿”,则抓住了在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举动,又通过概括性强而色泽鲜明的语言来表现,因而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把读者紧紧地攫住。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
      

    问***

    2007-03-19 15:33:2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