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议论文论据

首页

议论文论据

谁有有关态度的议论文论据?急用   谢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7-03-04 13:38:00
  •   阅读任何文体的的作品,都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篇章结构。只有弄清了篇章结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洞悉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而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阅读经验,掌握篇章结构的梳理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
       梳理篇章结构,首先要学会分析句群。所谓句群就是句子群落,它由几个句子组合而成,共同表述一个中心意思。一个句群便是一个完整的意义体。句群是构成段落的意义单位。某个段落可能只有一个句群,也可能有多个句群。能够将段落中的句群分析清楚了,也就能够理清段落的层次了。
      按照句群分析法去阅读毛泽东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我们可以先分析出本文的四个句群:句群1(1—3句)是说巩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长期的、艰巨的;句群2(4-11句)是分析巩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艰巨的;句群3(12-16句)是分析巩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长期的;句群4(17-22句)是说同志们应该怎么做,即提出两个“务必”的主张。
      文中的四个句群能分析清楚了,再将有关句群予以归类、联结,便能理清全文的层次了:句群1是提出问题;句群2与句群3是从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句群4是解决问题。 梳理篇章结构,还要学会分析结构关键词。句群构成段落,段落构成篇章。句群之间,段落之间常有结构关键词起联结作用,只要扣准了这种结构关键词加以准确的分析,段落的内部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承关系就易于掌握了,篇章结构就易于理清了。
      还以阅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例。如用分析结构关键词的方法去梳理其结构层次,便要扣住第11句“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中的“这种情况”,第17句“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中的“这一点”。因为弄清了“这种情况”与“这一点”的含义,有利于理清全文的层次结构。
      联系上下文,细加琢磨便可知道,“ 这种情况”是指代4-10句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估计,即巩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艰巨的;“这一点”不仅包括4-10句的意思,还包括12-16句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一点”是讲巩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既是艰巨的又是长期的。
      这样看来,文中4-16句是对问题的分析、阐述,而17-22句是对问题的最终解决,1-3句则是对问题的提出。本文正是按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层次的。 分析关键性指示代词是梳理篇章结构的一种快捷方法。回忆性叙事散文,常以指示代词明确显示篇章的结构层次。
      只要能准确找出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篇章的结构层次自然就明晰了。比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它的第二段首句“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便是以远指代词“那”为开端,展开具体回忆;而后文以“就这样凭劳动的双手,自力更生”相照应,结束回忆。“这样”的指代内容非常明显,它指代第二部分具体回忆的内容,即延安时期与纺车相关联的种种生活。
      扣准关键性的指示代词加以分析,不仅能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结构,而且能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时候,上下文之间的转承关系正是通过某个指示代词来体现的。扣准了这种指示代词来理解,便可以把握文章环环相扣,前后勾连的逻辑特点。 从分析事实入手,不失为梳理议论文篇章结构的快捷方法。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即论点靠论据来证明,论据用来证明论点。而论据又分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两相比较,事实论据容易找出。因此,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易于迅速理清文章结构。只要找出了议论文中的事实,便可以分析它到底证明怎样一个论点,又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是直接证明论点,还是配合着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呢?是只起证明论点的作用,还是既起证明论点的作用又起引发由此及彼联想议论的引子作用呢?是放在论点之前,还是放在论点之后呢?这些问题弄清了,议论文的结构也就明晰了。举例来说,阅读马南?的《从三到万》这篇谈学习态度的议论文,找出了文中引用的古代笑话书里记载的一个故事,只要认真分析这则故事在文中的作用,便可把握文章结构。
      由第三段的首句“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的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可知,从三到万的故事正是由该句引出来的,它在这里起证明作用,证明第二段的假设式看法:“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的妄人“必定要吃大亏”。将这个假设式的看法换成肯定性的正面表述,就是第一段的意思:学习应一点一滴地积累,要循序渐进。
      这样一分析,开头两段是提出论点部分便清楚了。再由第四段的未句“我则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可知,从三到万的故事在文中还具有启人由此及彼想开去的引子作用。细读下文便知文中五、六、七段先后两次发议论,这两番议论其实就是从三到万的故事给作者的启发,这些议论仍然是以该故事作论据的。
      那么,文章三至七段是展开论述部分,也就很清楚了。文章最后一段是收束部分,提出希望。这样,从事实分析入手,有助于很好地理清议论文结构。 。

    小***

    2007-03-04 13:38: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