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民国期间的“一字师”是谁?

首页

民国期间的“一字师”是谁?

民国期间的“一字师”是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7-13 13:28:07
      所谓“一字师”,是指为别人润色加工一两个字,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原作者为  了表达感激之情,就把赐教者称为“一字师”。古代有很多“一字师”的故事,历来传为美谈。 有趣的是,民国期间的“一字师”也不少。故事一:20世纪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个学校真奇  怪,大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有个才八九岁的女学生却提出: “既然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看应该 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惊喜不已,当即把诗中“大”字改为“小”字。事后,陶行 知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故事二:20世纪40年代初,话剧《屈原》在重庆公演,郭沫若也在看戏。
      台上,婵娟痛 斥宋玉:“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台下听来,总觉得有些不够 味3隔天,郭沫若到台后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说到自己的感受,商量着做些修改。有个演员在 一旁插话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这一改,果然 生色不少。事后,郭沫若特地写了一篇短文附在剧本之后,称这位演员为“一字之师”。民国期间,文人墨客云集,谈笑往来,尽得风流,以上这种“一字师”的故事数不胜数, 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名人佳话。

    五***

    2017-07-13 13:28:0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