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皇帝如何在泰山封禅的?

首页

皇帝如何在泰山封禅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1-05 18:55:32
      在中国古代时期,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后大都要去泰山封禅。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古代人们对宗教信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封禅封什么呢?按照古人的观点,泰山乃是五岳之首,上通到天,泰山下面的一座小山(梁父)是下到地府。所说封禅,便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坛,燔柴(烧柴禾)在坛顶,以祭天,此称叫“封”。
      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选择一块地方(称为折)瘗埋祭品,叫做禅。两方面合而称为“封禅”。原始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向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崇拜,像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等,都很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像这种繁杂絮多的信仰也得到进一步概括与归纳,产生出天和地的观念。
      人们把日月星辰归结于天,山川湖海归结于地,对天地的信仰也得以形成。泰山封禅便是这种信仰的一种表现。泰山封禅乃是建立于帝王的统治“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帝王也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去泰山封禅,也意味着对天地之神报告太平并且致以谢意,感谢他们让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的功劳;另一方面,在泰山封禅同时证明着自己的统治也是受命于天的。
       传说中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须、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都曾经去泰山封过禅。因此推断,可能向天地信仰的起源相当古远。 有关封禅泰山还有很多传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据说也曾去过泰山封禅,并且归途中避雨的松树,也被称做“五大夫松”。
       参考文献:摘自雅虎知识堂。

    有***

    2006-11-05 18:55:32

其他答案

    2006-11-18 23:01:54
  •   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古代称为贷山,又名贷宗,春秋时改名为泰山,称为“东岳”。在我们祖先的心目中,它是最高的五座山之一,被誉为“五岳之首”。其实它的高度只有一千五百四十五米,并没有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高。封建时代的帝王有个规矩,每逢天下太平的年代,就要到泰山来封禅,祭告天地。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来祭天,算是报答天的功劳;所谓“禅”,就是在泰山脚下的小山上祭地,算是报答大地的功劳。这种礼节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代的乾隆皇帝,都举行过,历史上都有记载。   秦始皇即位的第三年,就带了大量的随从准备登泰山,这些随从中有许多博士儒生,他们纷纷议论登山的方式 ,有的说,古代登山封禅是乘坐用薄草包了车轮的车子,怕伤了山上的土古草木。
      有的说,扫地而祭,要用菹秸织成的席子。秦始皇根本不听他们的意见,直接从泰山的南麓登上了山巅,并在山巅上石碑,由他的丞相李斯用当时流行的小篆字体书定,内容当然是歌颂他的“功德”。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雨剥蚀,这块石碑还残存二十几个字,被脚下的贷庙中。
         据说,秦始皇在登山之时,遇到了暴风雨,他只好躲在大树下避雨,这就曹到被他排黜冷的儒生们的讥笑,说是由于不合古代礼仪而得到的报应。但是暴风雨过去后,秦始皇照旧登山,还将为他们挡雨的大松树封为“五大夫”。
      现在,当我们登山泰山云步桥时,还能看到一座“五松亭”,但松树却是清朝雍正年间重植的。“五大夫”是秦代一种官职名称,就是第五等大夫的意思,后代人不知道,错误地理解为五位大夫,就补种了五棵松树。——我们到名胜古迹去游玩时,这类笑话多得很,不足为奇。
         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到泰山去封禅,他虽然尊重儒生们的意见,但是听了儒生们的纷纷议论后,也觉得难以采用,就自己设计了封禅的祭器。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带了霍去病的儿子子侯,从泰山南麓上山,第二天就从北麓下来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这次封禅时,特地加了四个字,叫“其事皆禁”,意即具体内容不让别人知道,可见这件事是多么神秘。   东汉的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也把到泰山封禅看作是一件大事。他先派人员去检查道路的情况,派去的是“虎贲郎将”(相当于卫士长“马第伯。
      马第伯在实地考察之后,给光武帝写了一份奏章,向他汇报登山的情况说:登山时,要两个人左右搀扶,前面还要有人相牵。后面的人抑头看见前面人的鞋底,前面人回头只看见后面人的头顶,就像图画书上画着的”人叠人“一般。身体紧贴着山石,十分艰难地攀登,高得好像用手能摸到天一样。
      他说:刚登山时,每走十几步一次小小的休息,越走越疲劳,唇焦舌燥,以后就五六步一休息,直到最后,躬着身子小步行走,有时甚至只能用眼睛看这条路,而脚是无论如何跟不上去了。马第伯的这段话就成了古代第一篇登泰山游记,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今天,我们登泰山当然不会像古人这么艰难了。
      泰山早已修建起了索道,不用费力就能登上最高的山峰。但是,最好还是从山脚步下步行上山,因为一路的风光十分优美,尤其是中天门以上的“十八盘”这里山道十分陡峭,像一道天梯从上悬挂下来,直达山顶。“十八盘”中间有座“升仙坊”,传说游人过了这道坊,就可以成仙。
      盘道的尽头是“南天门”,出了南天门是“天街”,沿天街步行可到日观峰看东海的日出。日观峰北面有一块“拱北石”,又叫“探海石”,从山巅伸向北方,坐在上面好像浮在云端,下面则是万丈深谷。泰山顶上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 。
      

    h***

    2006-11-18 23:01:54

  • 2006-11-05 21:12:17
  •   封禅是一种祭祀仪式,是中国古代帝王在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上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祇的一种宗教式的活动,其中以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次数最多,影响最大。唐代张守节在给《史记》作的解释中,给“封禅”一词作了极简要的概括,他说: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 故曰“ 封 ”。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天也。《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 五经通义 》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张守节的解释,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封禅的方式,在泰山上祭天和在泰山下小山上祭地;二是封禅的目的是 “报天之功” 、 “报地之功”。
      他引用《五经通义》“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是他的封禅目的论的证据。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强调封禅目的的二重性是合理的。因为历代帝王,特别是有成就的帝王,他们政治目的性是十分强烈的,他们的行为带着鲜明的政治色彩。所以,张守节和《五经通义》的作者在阐释封禅目的时,既注意了崇拜与迷信的一面,也重视了帝王行为的社会政治功利性的一面。
      至于《白虎通》所说的“金泥银绳” 和“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可能是封禅仪式中一个局部性的仪式,相传秦始皇、汉武帝都搞过 “玉检金泥” 之类的祭品。后来,唐高宗、唐玄宗也有玉牒文,大概是将文字刻在玉石片上,装在石匣中埋在地下。将这类祭祀活动中个别用品称为“封禅”之“封”,大约只能可备一说。
      因为,这种解释和 “禅” 无法关联。就整体而言,张守节的解释大体符合历代封禅的实际。 泰山封禅是一种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其隆重的程度超过了历代历朝帝王登基的仪式。质言之,任何一位皇帝都有登基即位的仪式,但并不是每位皇帝都可以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自古帝王即位,都想上泰山封禅,但是,想封禅是一回事,能否封禅又是一回事,因为封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史记·封禅书》)。由此可见,帝王要上泰山封禅,则一定要有政绩,并且,政绩不在主观的夸张,而在客观的认可。
      因为封禅大典是明时盛世的标志,所以被历代著名的政治家注目。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上泰山封禅,汉武帝要结束有汉以来70年边患上泰山封禅,唐高宗有“永徽之治”、唐玄宗有“开元之治”上泰山封禅,一句话,有“成功”可以告上苍,有德政可宣扬百姓。令人困扰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却提出了“符瑞”出现这个条件。
      其实,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问题,“符瑞”只不过是一种将社会政治神秘化了的词汇。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有一派人主张“天人相应”,以为人的社会行为和自然天象存在着某种联系,影响很大。封建社会修史书,都要记载天象。简单而通俗地说,这一派学说认为,人间社会政通人和,天象就呈太平景象,例如风调雨顺,一禾数穗之类。
      若人间社会政治腐败,人民不堪其苦,社会呈衰败景象,则天象将显示异常现象,例如暴雷、淫雨、 山崩地裂等等。中国古代人给这一派学说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国家将兴,必有征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细加考证,“征祥”和“妖孽”都没有质的规定性,因此,“天人相应”说的理论和实际之间就呈现出极复杂的情况。
      一般说来, 史书上说的“征祥”或“妖孽”,有的和自然天象有关,有的则无关。因为人和自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发展,第一是依靠自然 ,第二要利用自然 ,第三要改造自然。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问题,自然天象和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所以人们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司马迁所说的“符瑞”以及后世帝王封禅时所指陈的“祥瑞”,有的与人类社会政治状态相关,有的与人类社会政治状态无关,有的甚至是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不过司马迁所指的“符瑞”,实际上是要求帝王创造政治实绩。因为按照 “天人相应”的学说,只有帝王贤明,才能天下太平,只有天下太平,才会有“符瑞”出现。
       既然封禅大典如此严肃,如此严重,探索一下它的成因就显得十分重要。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的文明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其轨迹大抵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简陋到完善地发展前进。在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低下,人类依赖自然提供资源而生存,过着渔猎生涯。
      人对自然现象适应者居多,改变者居少。对于自然现象中之风、雨、雷、电,由无知而恐惧。另一方面,又由生存的需要,对自然有必然的依赖。因为离开自然界提供的阳光、空气、水、食物,人类就无法生存。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
      (《国语·鲁语上》)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

    天***

    2006-11-05 21:12: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