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去我执,要如何不自私?--妙祥法师开示

首页

如何去我执,要如何不自私?--妙祥法师开示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19 01:20:28
  •   因为我执和法执,都建立在财、色、名、食、睡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去掉财、色、名、食、睡,我执和法执它就会破,你去一分它就会破一分。因为我们的知见,往往都建立在分别的基础上,特别是对财、色、名、食、睡的分别就更强烈了。还有一种,对法的分别也特别强烈,好和坏反复地计较。
      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思想建立在知见上。什么是知见?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的思惟。我们的思惟不是正思惟,这种思惟实际上是烦恼,只要我们分别,烦恼就会生起来。 为什么我反复地强调要大家依教奉行,不要讲理?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师父,还有一些居士产生了不理解。
      你比如说,“我依教奉行,谁说话我都听,如果那个人说错了,我怎么办?”恐怕这是大家最大的一个疑惑。即“他说错了我依不依教奉行?” 首先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他说错了,我们也依教奉行。你心里要先有这种准备。为什么说错了也依教奉行呢?因为你心里没有对错的问题。
      你心里首先立一个对错,这就是病,外面的事物随着我们心转而转。我们平时对依教奉行,首先就产生了“对的我依教奉行,不对我先不依教奉行”的概念。你已经起了分别心,这个依教奉行已经被破坏了。虽然能少许做一点,但是你还放不下对错的问题。 为什么让大家要放下对错的问题?因为对错来源于我们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
      它这里有一个善念,有一个恶念,但凡是有念都是邪的,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问题,知道起心动念都是错的,知道依教奉行就是为根本成佛而准备的。外面事物的好坏,不是靠我们分别来处理,要靠什么呢?要靠我们智慧来处理。你没有智慧,用分别心虽然去处理了,但是终归不圆满。
      这个事情处理了,下个事情又起来了,永远没完没了。因为分别心它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分别,以幻生幻,永无止境。 我们讲依教奉行,就是去掉这种分别心,而生起来的是无相的智慧,无相智慧它会一断永断(分别烦恼)。你想哪个利益大?它会直接成佛。那有的说“对眼前的事情是不是有损失呢?”看着是损失,实际上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得最大的成就。
      换句话说,也未必能损失,损失的无非是自己的面子,损失的是自己的担心。既然生起智慧,就会解决世上我们所不能解决的一切问题。我们往往就执著着我们的分别心在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因为分别心多了,也叫聪明,也是八难之一。聪明不能得到佛法,它远离了佛法,这就是我们要远离分别的原因。
      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就是要接近佛法,要了知佛法,入佛知见。 所以说现在对这个问题,我反复地讲,目的叫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小看了依教奉行。而且对分别和智慧的问题,应该分清楚。通过讲,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智慧是最重要的。依教奉行能产生智慧,能抑制分别。
      分别只能是分别再分别,它不会产生智慧。特别是以前念过佛学院的人,更得加小心,就是他的心里,以前老师灌输的都是文化。文化实际上就是知见,不能正确地吸收,它就会变成了一种毒害,所以说一定要正确地吸收。我们反复强调要依教奉行,不要讲理。什么叫不要讲理?就是给你一个大道理,去体会、去获得。
      只有不讲世间的理,才会得到出世间的理。一旦你堕落到世间的理中,就体会不到出世间的理。只有出世间的理现前了,我们才能成佛,只有灭掉了世间的理,才会获得出世间的理,它是不可兼得的。 我们往往都是又想自己心里痛快,更想成佛。但光想成佛,他这个成佛是用什么心呢?想用分别心来成佛。
      分别心是不能成佛的。所以《金刚经》也讲,虚云老和尚也反复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世间法里,不住在分别里,才能成佛。才能获得这个清净的心,也就是成佛的心,也就是觉悟,也就是智慧。 所以说“如何不自私”?如果我们远离了世间的分别,它还会自私吗?它就不会自私。
      只有不自私的人,才获得了这个不分别。所以说不管是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以常住为重,不要分别,而且放下我的面子和我的感受。特别是我们修行以后,我们的心比较坚定,这很好。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叫自私?你用分别心去处理问题就是自私,你用感受和情感处理问题就是自私。
      因为这是满足你心里的需要和你的想法,这就是自私。什么是不自私呢?按照佛的教导去做,就不是自私。 当然了,大家可能有疑问,如果这么做了,我们置戒律何在呢?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戒律?摄心为戒。要不懂得这个根本道理,本身就是犯戒。有的人就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我在持戒,但是你要真正问问自己,相上做了,心里是不是在持戒?我们要求的是心和相要一致,不光相上要做到,心更要做到。
      心要做到了,相上没有做不到的,因为外面的相随心转,所以说这个道理也很重要。 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打着持戒的名义,来破坏心里的持戒。以为外面的相持戒,心里可以不持戒,这是不允许的。首先应该是心里持戒,外面也要持戒,两下必须统一。当我们在心里不能持戒的情况下,对外面(出现的)相应该怎么看呢?就应该谨慎,反复地忏悔:“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当批评别人不持戒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不是在持戒,是不是清净心?”如果发现自己并不是以清净心去帮助别人,是准备批评别人的时候,就应该先放下,不要马上去批评别人,要反复地忏悔自己。
      当我们忏悔以后,心里确实生起了这种清净,这时候不再自私了,再去帮助别人。这个方法很好。有的人放不下“我”持戒的面子,或是“我该批评别人,我一定要说”。你去说,不见得效果就好,你不说,效果不见得不好。 我讲个例子,原先从五台山行脚走到秦皇岛南达寺的时候,很多的居士请我讲法。
      我说:“我没有啥可讲的。”他们说:“师父讲一讲,师父怎么修行?”实在推托不过去了,我就给他们讲,(修行中)怎么样吃饭,怎么样行道。这些在当前的佛教里,都是人家不愿意提的,认为是小事一件。我没给他们讲更多的理论。当讲到一部分的时候,我心中的理论就升起来了,和那些平时看书所得的理论一下就起来了,可以冠冕堂皇地讲一些无相啊等等很多的理论。
      我硬把它压下去了,不讲。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我证的,我要说出来,一个是有慢心,另外有一个虚妄的心。所以我就没有讲,还是讲吃饭等很普通的事情。 当时还有一位法师,是佛学院出来的。他看我讲,认为可能有点不太像话,他就接过来讲了一些。但是他怎么讲,我发现居士都不愿意听,还是围着听我讲。
      秦皇岛的居士很有素质,没有现出一种烦恼相,但是我已经看出他们并不愿意听这种理论。我还继续讲普通的事情,不管那个法师怎么提醒,还是继续讲我所做到的,我心内和外面要相应地讲。做不到的,就再好的理论我也不讲。是,这个面子没有了,人家法师能讲出这么多好的理论。
      而我呢,讲得很普通,不能说是讲得实在,而是给人看着像小学生一样。但是我感觉我的内心坦然,觉得虽然没有面子,感觉到对得起大家。当我讲完以后,再看他们的反应,反而生起更大的恭敬。而听者中也有老师,还拿着笔记本在作记录。我很感动,我这样的小人物,讲了这么多的农村话、小孩话,而他们都能够认真地听。
      所以说我有一个体会,讲法也好,持戒也好,一定要心和相相应,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修行不是修一天、两天,一定要长期地坚持下去,不能来得半点虚假。我们持戒修行,外面的相我们要遵守,同时我们内心要平静,一定要和外面的相相应,(这时发现别人有错误,)才可以去批评别人,说别人。
      这样久而久之,我们(持)戒就会深入,我们就养成内外一致的这种心性,也正是《楞严经》所说的:“直心为道场。”直来直去,就是你心和外一致为直心,心和外不一致,并不是直心,那就是自私。比如说,我们要批评一个人,这人做得有点不太对头。首先要看看自己,准备批评他的时候,是不是来源于我的情绪,是不是来源于他破坏我的利益,我才说他。
      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要先放下,要把自己的利益抠出去,从心里反复地思惟、斗争。抠出去以后再讲,如果抠不出去,我先放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破坏了戒律呢?不是的,反而是把戒律落实在真实之中,不落实在斗争之中,不落实在表面,不落实在虚妄。这就是我们要修行的,持戒的精神。
      另外我们要相信智慧,相信自己的真心。有时候我们虽然说智慧好,但并不相信智慧。相信什么呢?相信我们的相,外面的东西,不相信内心的力量。认为如果我不去说,这个事情就没人知道,我不去说这个人就不可能更改,我不去说他就不可能明白,这就是我们的分别心。
      “说”只是保持自心的稳定的一种方法。不是用嘴就代表了你的心,这个嘴往往代表的是分别心。因为我们的真心是无相的,它不在于说。对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记住,不然修行路上有很多的岔路,我们往往把假的当成真的,这是很可怕的。一定要知道真心的力量,要相信真心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天天要礼佛、拜佛、拜菩萨?就是要相信真心的力量,要相信佛的力量。什么是佛?不分别心就是佛。我们都知道佛有大智慧,三千世界无所不能,能给我们智慧,一切问题都能解决。我们相信佛,但不相信心。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心就是佛。我们不断地礼佛,目的就是要相信我们的心,要敢于放下、敢于吃亏、敢于丢面子,这样我们才获得外面的相和心是一致的。
      虽然做的是外面的相,但是心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往往分别心,就是“见相是相,被相所转”。

    爱***

    2018-11-19 01:20:28

  • 情感情绪 相关知识

  • 烦恼
  • 心理咨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