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人体常识

什么叫湿温病,怎么解析?

什么叫湿温病,怎么解析?
S*** | 2018-03-25 03:19:05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2018-03-25 10:13:28
  • 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

    查看全部>>

    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有湿
    邪在表的卫分证,但为时较短,随着表征的解除,则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但同时还必须分清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湿与邪的孰多孰少。
    湿重于热:治宜祛湿为主,兼以清热。若湿郁上焦,多见头昏胀痛,胸闷不舒。治宜辛开宣降肺气,药用杏仁、橘红、枇杷叶等,使肺气宣畅,外资卫气之宣发以散表邪,内助水道之通调以利水湿。湿阻中焦者,可见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等症。治宜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药用藿香、佩兰、白蔻、半夏、石菖蒲、厚朴等,振奋胃气,苏醒脾气,使中焦气机宣畅,升降复常,则水湿自化。湿蕴下焦,则小便不利,治宜淡渗之品,药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等。下焦阳气,以利小便。曹炳章说:“湿即气也,气化则湿化……,在上焦则化肺,在中焦则化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华云岫讲得更为具体,他在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的经验时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湿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然三焦又为一整体,用药当互为策应。
    热重于湿:治宜清热为主,兼以祛湿。此时若仍以祛湿为主,则辛苦香燥之品必使津耗而热增,以致化燥,故清热当为主法。但热中挟湿,与因热致燥者不同。治热而燥者,可用清热滋阴之品;治热而湿者,则宜清热燥湿之品。药用黄芩、黄连、栀子等。
    湿热并重:治宜清热利湿并施。此时若“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热愈炽”,故应清热与祛湿两法并用。即所谓辛开苦泄法。非辛香不足以宣气化湿,非苦寒不足以燥湿清热,是以黄芩滑石汤、杏仁滑石汤、连朴饮等主之。
    湿热化燥:湿热日久,化火化燥,其证治同于温热类温病。如邪热在气分,或清或泻;在营血分,或凉或散。其中热伤肠络而便血,若下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则宜益气固脱以救急,后再随证施治。
    (诚心回答你的问题,给好评啊。谢谢。)
    田*** | 2018-03-25 10:13:28 59 12 评论
    0/300
  • 2018-03-25 03:13:28
  • 你好,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

    查看全部>>

    你好,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有湿邪在表的卫分证,但为时较短,随着表征的解除,则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但同时还必须分清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湿与邪的孰多孰少。
       湿重于热:治宜祛湿为主,兼以清热。若湿郁上焦,多见头昏胀痛,胸闷不舒。治宜辛开宣降肺气,药用杏仁、橘红、枇杷叶等,使肺气宣畅,外资卫气之宣发以散表邪,内助水道之通调以利水湿。湿阻中焦者,可见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等症。治宜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药用藿香、佩兰、白蔻、半夏、石菖蒲、厚朴等,振奋胃气,苏醒脾气,使中焦气机宣畅,升降复常,则水湿自化。湿蕴下焦,则小便不利,治宜淡渗之品,药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等。下焦阳气,以利小便。曹炳章说:“湿即气也,气化则湿化……,在上焦则化肺,在中焦则化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华云岫讲得更为具体,他在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的经验时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湿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然三焦又为一整体,用药当互为策应。
        热重于湿:治宜清热为主,兼以祛湿。此时若仍以祛湿为主,则辛苦香燥之品必使津耗而热增,以致化燥,故清热当为主法。但热中挟湿,与因热致燥者不同。治热而燥者,可用清热滋阴之品;治热而湿者,则宜清热燥湿之品。药用黄芩、黄连、栀子等。
        湿热并重:治宜清热利湿并施。此时若“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热愈炽”,故应清热与祛湿两法并用。即所谓辛开苦泄法。非辛香不足以宣气化湿,非苦寒不足以燥湿清热,是以黄芩滑石汤、杏仁滑石汤、连朴饮等主之。
       湿热化燥:湿热日久,化火化燥,其证治同于温热类温病。如邪热在气分,或清或泻;在营血分,或凉或散。其中热伤肠络而便血,若下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则宜益气固脱以救急,后再随证施治。
    只*** | 2018-03-25 03:13:28 55 12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