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草房子》主要内容简介!急急急!

首页

《草房子》主要内容简介!急急急!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2008-06-02 14:57:00
  •   草房子》一部追求永恒的力作  〔 作者:薛辉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67    更新时间:2004-6-23    文章录入:薛辉 〕 《草房子   》推荐版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草房子》讲述的60年代初一个水乡小学的故事。
      故事里有孩子也有大人,但肯定是用孩子的视角在讲述的。故事里有欢笑,也有少年人的忧郁,有大喜也有大悲。这是部能深深打动人的书。评论家张美妮老师说,这是部“追求永恒之作”。 阅读建议:曹文轩的文笔非常优美,清新之中透出典雅的气质。如果要学习写作,曹文轩的作品是非常好的老师。
       曹文轩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的作家。在中国下这样的决心似乎不容易,作家还需要写一篇后续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在世界上有这样想法并获得成功的作家很多,前面介绍的这些作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马克·吐温、德琼笔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儿时的印记,而槐尔特、黑柳彻子干脆就是写自己的故事。
      曹文轩在与少年张苗的访谈中,也承认《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在此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成就并不限于儿童文学领域。
       他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很穷的农村,“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不过,“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忆道,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
      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 在他的少年小说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他深情地回忆道:“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河,有桥,如果走3里路的话,至少要过5座桥。
      原来,我们那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点点大的时候就会使竹篙撑的船,摇橹的船,桨荡的船了。”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水乡。故事从桑桑上一年级开始,一直讲到1962年他小学毕业。熟悉那段历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跃进”与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不过故事中并没有讲到这段历史,只是讲一个水乡小学宁静却也不平静的故事。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
      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很厚。
      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曹文轩运用清新典雅的文字,富有诗意地开始了他的故事。整部小说以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的成长为线索,但讲述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
      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分别主要讲述一个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经历了其中一部分,也是心灵记录者。随着一个一个的人物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一个的故事依次展开,各自发展又最终交叠在一起,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被慢慢铺开的卷轴画。这实在是一幅美丽得令人屏吸的人生画卷! 我实在不愿用贫乏的语言去重新简述这些故事,把它们拆开来是很不明智的。
      然而我也无法在这里把它们引述下来。曹文轩讲述的故事虽然也有精巧细致的结构设计,但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种美感,这是少年成长小说中很罕见的一种美感,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浓浓的怀旧情结酿制出来的。 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我干脆抄录在这里: “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
      试看桑桑和女孩纸月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几近矫情的秦大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学校、小学生所捧出的深深的爱;有残疾的秃鹤护卫自己人的尊严义无反顾的执拗;倔犟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扛起生活重担,为养父母重建家园的坚毅;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顽强等等,都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也与人类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相通。
      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 “《草房子》是曹文轩追随永恒的一部力作。” 这个讲述“从前”少年的故事发表后,获得了海峡两岸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曾先后获得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台湾《民生报》、《国语日报》等联合颁发的最佳读物奖。
      根据这个故事的改编的影片《草房子》,也获得了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一九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自从1997年出版以来,《草房子》几乎每隔几个月就再版一次,至今已销售近13万册。
      被它感动的人群中,既有八、九岁的孩子,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曹文轩的《草房子》给缺失了小男子汉的童年留下了一份回忆,能让我们从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身上触摸正在慢慢逝去的小男子汉的气概。 小男子汉是天真好奇,有强烈地探究欲望的。现在能把闹钟、玩具拆得四分五裂仔细研究的孩子已经不多了。
      繁重的学习任务、前移的竞争演习挤占了孩子们好奇的空间,现实已经容不得他们像桑桑那样去好奇地探究未知的世界。 为什么冰棍让棉被死死捂着反而不融化?当桑桑被这个问题困扰得解不开头绪时,他就“挑了母亲晒在院子里的一条最厚的棉裤穿上,又将父亲的一件肥大的棉袄也穿上身”。
      “转眼看到大木箱里还有一顶父亲的大棉帽子,也戴带到了汗淋淋的头上”。“就拖着竹竿,在这块空地上,小疯子一样走起圆场来”。桑桑就是这样经常为人们制造着风景。初读,感觉桑桑很好笑,可细细一品味,不制造风景的桑桑还是桑桑吗?循规蹈矩、温驯听话的桑桑我们还会喜欢吗?失去了天真好奇、失去了探究念头的童年还叫童年吗?我们喜欢桑桑,难忘桑桑这样一个角色,是因为他看起来像个男孩子,他给我们还原了真实可亲的童年形象。
       小男子汉是不惧怕挫折,能坦然地走过挫折的。挫折和幸福是生活中的一对孪生兄弟,既然是孪生的,就应该不分彼此地面对。可现实中挫折却成了我们的孩子跨不过的一道坎,以至于很多有识之士呼吁要开展耐挫教育。 在油麻地的孩子当中,杜小康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家庭的富足让他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别的孩子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他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裤带;别的孩子一年四季只有两套衣服可换,他四季的衣服很分明;连油麻地的老师都没有一个人有自行车,他却有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
      他成绩很好,一直是班长。“杜小康就是这样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他的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可当家道衰落,厄运降临,晴朗的天空像山一样坍塌的时候,“他有父亲的悲伤,却没有父亲的绝望。”挫折给了他更多的财富,在与挫折较量的过程中,他咀嚼了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他成了强者,他诠释了男子汉的内涵。
       <br>还有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的细马、与病魔抗争的桑桑,相信他们能告诉今天的孩子:挫折来了,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怎样做。 小男子汉还是有情有义的。“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命题。曹文轩说:“在咀嚼这一短语时,就觉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从而也是难以接近的。
      我们甚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看看实际情况,这种担忧是不无道理的。我们的孩子情感的神经正在萎缩、麻木。原本是人之常情,我们现在不得不依靠反哺教育、感恩教育来唤醒他们的情感。 《草房子》给我们刻画了一群有情有义的小男子汉。秃鹤因为秃顶,与同学、集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他借广播操比赛等机会报复着他人对自己的轻视与侮辱,可换来的是大家对他的更加的嫌弃。
      但当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计前嫌,毅然挺身而出,把伪军连长的角色演活了。当大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他却“坐在小镇码头最低的石阶上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抑制不住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号啕大哭”。那号啕大哭的少年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少年,因为他有金子般的心灵。
       另外,像桑桑,尽管与杜小康曾经有那么多的纠葛,但当杜小康最落魄的时候,他把自己最钟爱的鸽群卖给了一个叫“喜子”的养鸽人,钱全部给了杜小康。细马为了寻找因痴呆而失踪的养母,历尽千辛万苦。就是这样一群有情有义的孩子,让我们尘封已久的部分感觉神经如触电般震颤。
       要想让今天的男孩子成为明天的男子汉,成为敢于追求、勇于进取、有情有义、不屈服于命运的男子汉,要想让我们的未来不变成单色调,我们应该给孩子们《草房子》般的男子汉的童年和童年的男子汉。如果还指望靠《草房子》来慰藉梦中的童年和童年的梦,我不敢断言,将来我们这个社会会不会集体缺“钙”? 希望现在的孩子长大以后再读《草房子》,不再如我一样湿润着眼睛! 《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1日第7版。
      

    x***

    2008-06-02 14:57:00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