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动物有没有近视眼?

首页
少年近视眼

动物有没有近视眼?

人有近视眼,那么动物有没有近视眼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5-02 10:32:01
      有的
    动物的眼睛有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也不一样。鼹鼠在黑洞洞的地下生活,不太需要眼睛,所以它的视力极弱。蝙蝠的耳朵作用很大,无论是飞行、俯冲还是捕捉昆虫,都靠这双耳朵对回声定位。眼睛在蝙蝠的日常生活中远不及耳朵重要,所以蝙蝠只有一双小眼睛。
       在夜行动物中,小鼠狐猴有一双大大的圆眼睛,贪婪地吸收着每一束微弱的光线,以便在黑暗中搜索目标。它也有一双大耳朵,那是为了引导眼睛辨认方向,而捕捉小虫则全凭眼睛。 食肉鱼的眼睛是扁平的,这是迫不得已。比如梭子鱼,身体是流线形。它的眼睛不能像兔子那样突出,也不能像弹涂鱼那样竖在头顶,它需要宽阔的视角,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具有广角晶体。
      难怪摄影家们总是把他们的广角镜头叫做鱼眼透镜。从鱼眼透镜看东西会产生歪曲的效果,歪曲的影像会被大脑修正,这样,梭子鱼看东西就正常了。 螳螂的两只复眼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两端,并且向外突出,所以视野特别开阔。螳螂能根据复眼中各个小眼测量的数据,计算猎物的距离和飞速。
      蛾子从前方飞来,螳螂静观默察,暗中进行窥视测算,然后一跃而捉获,显示出准确而巧妙的技能。螳螂的整个捕食过程只须0。05秒,速度之快实在惊人,连昆虫世界的跑跳冠军──蝗虫,也常常遭到它的暗算。 蟹也有一对独特的敏锐复眼,视角能转180度。有趣的是眼珠下面连着一根眼柄,能伸能缩,控制自如。
      如果万一其中一只眼球受损,它还能长出一只新的眼球来,这在动物界也是罕见的。如果把它的眼柄切断,它又能在眼窝里长出一只很有用的触角,弥补缺眼的不足。 浅海里生长着一种六线鱼,它的眼睛与众不同,能随着外界光线的变化而改变其色泽,好比换戴“有色眼镜”一样。
      六线鱼眼角膜上有大量的色素细胞,在幽暗水层中是透明发亮的,在阳光照射下变成金黄色,到了中午又变成深红色的。有了这几副“有色眼镜”,可以帮助它免受强光刺激而影响视力,在不同光度的情况下都能清楚地分辨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摄食。 响尾蛇不仅白天活动,夜间也照常猎取食物,有时被猎动物发出轻微的响声,别的动物看不见,而响尾蛇却觉察到了,其原因是它的眼睛后下方具有一副天生的红外线视物装置──热定位器。
      这真可以说它“独具惠眼”了。有了这一法宝,响尾蛇就能很容易地发现猎物。而人类懂得用红外线在黑暗中视物,还只是近30年的事情。 昆虫是色盲,但它能看见紫外线,许多植物吸收紫外线。在人类的眼睛中花的世界五彩斑斓,但在昆虫的眼中却只有黑和白的区别,只是深浅不同罢了。
      硫黄色蝴蝶是雄性,淡黄色的是雌性,从颜色我们就能辨别它的性别,但在昆虫眼里,它们都是黑白相间的。 变色龙有两只炮塔一样的眼睛,可以独立转动,两只眼睛可以看不同的方向。它看到的东西可能多得令人难以想象。变色龙顶着那双完美的眼睛,悠闲地坐在那儿审视着世界,它所看到、所知觉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对我们依然是个谜。
       眼睛是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为了生活,每一种动物的眼睛都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其自身生存的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动物眼睛的功能不是千篇一律的。视远视近,视动视静,因物而异。有的动物能看见近物,看不清远处;有的能看运动中的物体,对静止的物体则视而不见。
      举例说,人的眼睛每一只都有中心凹,聚物映象,远近都能看见;但蛇眼就不一样,没有中心凹的结构,属于近视眼,而且对静物缺少反应。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杀人凶手把一条眼镜蛇放在大侦探家波罗的舱室里,波罗发现它后一动不动地站立着,蛇抬头望着却不攻击他。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蛇对静止不动的物体没有多少感觉,所以波罗为免受伤害站着不动是有科学道理的。 青蛙有一双凸起的大眼,对运动中的物体能“明察秋毫”,但对静止的物体却“视而不见”。这点与眼镜蛇很相拟。但这不是缺陷,而正是蛙眼的长处。蛙眼有四种感觉细胞,即四种检测器,分别负责辨认。
      青蛙看东西,先显出四种不同的图像,接着让四张图像重叠在一起,最后得到鲜明的立体感图像。蛙在捕食前蹲着不动,一旦得到立体感的图像时,就会一跃而起。蛙眼好像一个活雷达,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电子蛙眼,能够有效地跟踪敌机和导弹。青蛙捕食苍蝇时,有一个眨眼的动作,这是青蛙在用眼睛“帮助”吞咽食物。
      因为青蛙没有上颚,当它吞咽食物的时候眼睛向内陷。这样,滑进滑出可以擦亮眼睛,有助于下次进攻。 夜幕降临,百鸟入林,天空群星一眨一眨的,闪着微弱的星光,四周静悄悄的。几个小孩手拿电筒去捉麻雀,用电筒的光柱进行搜索,突然照到了一只麻雀,只见它停在树上,睁着两只眼睛一动不动,对这突如其来的光线,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小孩用手一下子把它抓住,“喳喳喳。
      。。。。。”麻雀一个劲儿地拼命惊叫。已知遭到不幸,但为时已晚。它为什么不趁着电筒亮光马上飞走,老老实实俯首就擒呢?原来,麻雀和其他一些鸟类的眼睛到晚上是看不清东西的。我们知道,眼睛看东西,主要靠视网膜上的感觉细胞,再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在这些感觉细胞中,有的需要较强光来刺激才能兴奋,这种细胞叫圆锥细胞;有的则在较弱光线下就可以起作用,叫圆柱细胞。
      在麻雀眼睛的视网膜上,只有圆锥细胞,没有或很少有圆柱细胞。这就不难理解了,麻雀在白天很活跃,人休想要接近它,可一到晚上,就找一个避风的地方停留,因为它什么也看不见,即使是有一道强光射来,眼前也不过是一片白茫茫的,这种现象俗称“雀盲眼”。 猫头鹰却恰恰相反。
      白天,躲藏在树洞中,或停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上,动也不动;晚上,它们开始活动了,飞来飞去行如白昼。即使田鼠在田间偷食,它站在树头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早在1973年科学家舒尔茨就指出,眼睛有两种光感受器,一种叫视杆构造,利于夜视;一种属视锥构造,便于昼视。
      猫头鹰属于前者。此外,在猫头鹰的眼睛里,没有使瞳孔变小的收缩肌肉,故此它的瞳孔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间,都是圆圆的一样大。猫头鹰的眼睛还有一处与众不同,一般鸟类是不会“眨眼”的,唯有猫头鹰可以把上眼皮垂下来,做眨眼的动作。但是,当猫头鹰睡觉的时候,却是上眼皮不动,下眼皮向上合拢。
      所有的鸟类,睡觉时也都是下眼皮往上合。 在鸟类中,鹰观察物体的敏锐程度名列前茅,而且视野十分开阔。鹰属于昼视动物,视锥细胞密度每平方毫米达100万个左右,而人眼只有14。7万个左右。鹰在2000米的高空俯视地面,能够从许许多多移动的景物中发现田鼠、黄鼠那样的小动物,然后立即俯冲下来,并能不断调节视距和焦点,准确无误地掠过地面,把猎物抓住。
       鸟眼还有奇趣之处,都有一块第三眼睑,叫做瞬膜。这是一块透明的薄膜,可以把眼球的角膜全部盖住,借以湿润眼球,却又不影响视线。而人类只能靠眨眼来湿润眼球了,因为人类的眼睛没有瞬膜,只是在眼角处有一点瞬膜的痕迹。 。

    一***

    2009-05-02 10:32:01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