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呼吸内科

孩子广普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怎么办

孩子18个月,最近又腹泻了.大便化验单上其它正常,有一项写的是霉菌可见.医生说是菌群失调,服用抗生素引起的.孩子上个星期发热用过牛磺酸,毅达,恬倩.不知怎么回事,孩子每次发热只要一用抗生素后就会腹泻,有时会拖好久,现在吃的是金双岐.但是效果不明显,这样子拖着,我很着急,有没什么更好的办法?还有就是如果下次发热服用抗生素的同时可不可以也服用一些调节菌群的药物,先做做预防?
呱*** | 2005-03-30 16:34:04

好评回答

2005-03-30 23:28:34
1*** |2005-03-30 23:28:34 76 10 评论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江希昭(江西婺源县人民医院,江西 婺源 333200);顾同进(华东医院,上海 20004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0年第6期第19卷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简称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 %~39 %。按AAD的病...

查看全部>>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江希昭(江西婺源县人民医院,江西 婺源 333200);顾同进(华东医院,上海 20004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0年第6期第19卷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简称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 %~39 %。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包括单纯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简称PMC)指病情严重,在结肠粘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如不及时认识,给予合理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 %~24 %。本病的发生,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与PMC发病有关的主要是难辨产气荚膜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简称CD),它产生的2种毒素,毒素A为肠毒素,毒素B为细胞毒素,2种毒素均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其他细菌尚有产气荚膜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杆菌和沙门菌属。凡能对抗细菌的药物,几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linc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氨苄西林(ampicallin)多见。此外,头孢菌素族、青霉素类等也常见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少发生。但抗结核杆菌、真菌和抗寄生虫的抗菌药尚未见报道。本病发生的危险因子,除与不同的抗生素和应用抗生素时间长短有关外,尚与病人的年龄(<6 a或>65 a),基础病的严重度,过去有否肠道疾病或AAD,有否免疫抑制,住院时间长短,有否外伤、手术、鼻饲等有关。也有认为大多PMC见于平素较为健康者。本病在女性中发病有增加,口服与肠外应用抗生素均可引起本病。最近报道1例,32 a,女性病人,阴道应用林可霉素乳膏3 d后发生水泻,在大便内证实有CD,确甚少见。

  AAD的诊断 病人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如出现腹泻,应警惕本病的可能。单纯腹泻病人,症状轻微,结肠无伪膜形成,停用有关抗生素后,腹泻自行好转。PMC病人症状较重,每日有5次或更多次的不成形便,可无肉眼血便或粘液便,这些病人大多有CD感染,腹泻同时伴有腹胀、腹痛,并有发热,有时被误认为原有感染性疾病的恶化。在病变的发展中,可出现难以忍受的腹痛,类似急腹症。如持续用有关抗生素,则症状加重,可伴脱水、电解质紊乱,大量清蛋白丢失,甚则死亡。

  最近报道的药物相关性出血性肠炎,也论述了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结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hemorrhagic colitis,简称AAHC),约85%的病人由口服氨苄西林及其衍生物引起。以肉眼血性大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局限于右半结肠,每日大便十余次,病程短,可在1~3 d后自愈。本病病人大便内未找到CD,故原因还不清,可能为药物的变态反应所致。认为与PMC有所不同的又一型AAD。AAHC的诊断,目前主要靠结肠镜检查,在升结肠和横结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和水肿。

  AAD的发病可在抗生素应用4~10 d后出现症状,但变异很大,最短的在服药4 h即发病。有报道口服氨苄西林致AAHC者,在服用2~7 d后发病。特别要警惕的,据报道至少1/3的AAD病人,症状的出现可迟在有关抗生素已停用,甚至停用1~2 wk后才发病。

  对AAD有确诊价值的实验室检查是粪便作厌氧菌培养,多数病例可有CD生长。粪便CD的细胞毒素试验,对AAD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如第1次阴性,对可疑病例应复查,有些病例可呈阳性。将病人的粪便滤液稀释不同的倍数,置组织培养液中,观察细胞毒作用,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污泥产气荚膜芽胞杆菌抗毒素中和试验常阳性。最近介绍以免疫法检测粪便CD毒素A的方法,与组织培养检测该菌的细胞毒素(毒素B)试验相比,前者的敏感性为91.5 %,特异性为99 %,该法简单而快速,在30 min内可见结果。

  其他实验室检查可出现异常的周围血白细胞增多,多在10~20×109.L-1以上,甚或更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粪便常规可无特殊改变,仅有白细胞,多数无肉眼血便或粘液便。可有低清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在怀疑本病时,应及时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内镜第1次检查阴性,如病情无好转,应重复检查可发现典型的伪膜。内镜下PMC病变特征:

  1 早期病变 在正常肠粘膜上可见散在的充血斑,微隆于粘膜。

  2 典型病变 进一步发展,早期的充血斑呈现点状伪膜,继而相互融合成数毫米至数厘米的圆形、椭圆形伪膜。病变呈散在或较密集分布,散在病灶之间可见正常粘膜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但重症病例伪膜可融合成片,甚至呈管型。伪膜呈黄白色、灰色、灰黄色、黄褐色不等,隆起于粘膜,周围绕以红晕是另一特征。伪膜不易脱落,如剥下可见粘膜缺损形成糜烂,常有渗血。

  3 修复过程 伪膜脱落,隐窝内潴留分泌物排除,粘膜展平上皮细胞再生修复呈红色斑样,10 d后粘膜恢复正常,无疤痕遗留。

  病变处采取活组织作显微镜检查,对诊断PMC有很大帮助。疾病早期伪膜很小,肉眼不一定看到,而活组织显微镜下可显示典型病变。

  X线:腹部平片示肠麻痹或轻至中度肠扩张。PMC不宜作钡剂灌肠检查,因其既无特征,又可使病情加重。

  重症PMC可诱发中毒性肠扩张和结肠穿孔,幸较罕见。在临床上尚与真菌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克隆病和缺血性结肠炎相鉴别。

  AAD的治疗 即刻停用可疑抗生素。轻型AAD不一定是CD毒素所致,有认为抗生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停用抗生素后大多数病例很快恢复。不宜应用抗肠蠕动药,如地芬诺酯(diphenoxylate)、洛哌丁胺(loperamide),其对PMC不仅无效,且可诱发中毒性结肠扩张。加强支持治疗,纠正低清蛋白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由CD毒素所致的伪膜性结肠炎,目前首选甲硝唑(metronidazole)250 mg,每日4次口服,共10 d。重症病例有频繁呕吐不能口服者,可用静脉滴注给药,但疗效不及口服法。次选为口服万古霉素(vancomycin),全身毒性作用不明显者,每次用量125~500 mg,每日4次,服用10 d,小剂量的疗效优于大剂量,因小剂量对肠道菌群影响小。在治疗过程中作粪便细胞毒素测定,或作CD培养,对预测停药后复发有一定帮助。复发者以万古霉素治疗仍有效。

  最近报告双歧三联活菌(Bifidobacteria)、酪酸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utyricunm)、地衣芽胞杆菌胶囊(Bacillus licheniformis)等微生物制剂,对肠道正常菌群生长有促进作用,从而起到调整肠内正常菌群。据报道也有一定治疗作用。有建议口服生物制剂亦有预防作用。目前均不主张应用皮质激素治疗本症。

  对合并中毒性结肠扩张病人,不宜口服药,可作回肠或横结肠造瘘,经瘘口或直肠将万古霉素作肠腔内注射,亦可肠道外给药。

  暴发型病例,内科治疗无效,病变主要在结肠,或有显著的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时,可行结肠切除或回肠造瘘术。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