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贺铸的“夜捣衣”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首页

贺铸的“夜捣衣”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贺铸的“夜捣衣”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8-31 00:03:53
  •   北宋开国伊始,就不断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进犯(先是北方的辽,后来是西北方的夏)。因此,
    因朝廷征发,和家乡、亲人远隔千山万水而驻守在北陲苦寒地带的戍卒为数众多。他们既时刻面临 着战争和死亡的威胁,又得不到朝廷的爱恤,于是亲人们对他们就甚为担忧和思念。
      词人曾于神宗 元丰七年(1084)冬在徐州目睹“役夫前驱行,少妇痛不随。分携仰天哭,声尽有余悲”(见其《部兵 之狄丘道中怀寄彭城社友》诗)的惨状。作为一名同情人民疾苦的词人,他不得不站出来,将思妇和 征夫的痛楚用词人的笔诉说出来。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捣练子》这个词牌,名称起源于晋、宋以来的习见诗题《捣衣》。古代的纺织品质地粗硬,须在 石砧上经过木杵无数次的捶和捣,方能使之柔软。贺铸这一组词写思妇捣衣寄远,用的正是词牌的 本义。原作共六首,第一首已经残缺,以上所录为第二首,于是由它起始。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写出了思妇的两组动作。“锦字”,《晋书•列女传》载前 秦时,朝廷将窦滔流放至边疆,其妻苏蕙思念不已,遂织锦为回文旋图诗相寄赠。织机用“鸳机”代 称。白天光线充足,故思妇忙着织锦,及至黄昏,光线太暗无法织锦,乃收拾下机。
      然而夜晚自有月 光可以利用,所以思妇还舍不得休息,于是又在擦干净的大石板之上连夜捣衣,准备捎给戍边的良 人。此“收锦”“下机”“拂砧”“捣衣”一连串动作,是对辛勤的思妇这不分昼夜的劳作的概括,而这 辛勤的劳作,又无不是为了征夫。这样,读者眼前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勤劳贤淑的思妇形象。
      可是, 词人的目的并不在于为《女儿经》作插图,宣扬封建的妇功、妇德,而是对残忍的兵役制度的批判,写 出思妇心灵上的痛苦和创伤。因此,词人的笔触超越了刻画思妇如何不惮辛苦、日夜劳作这一浅 层,接下去两句即进而向思妇的精神世界作深入的开掘,在捣衣的同时还在心中思忖:丈夫如今身 体是否健康?为什么役期已过,大雁已经南往,却不见征人北返呢?歇拍处的“过瓜时见雁南归”七 字,在全词中有点睛的作用。
      此句用了《左传•庄公八年》里的一个典故:是年齐襄公派将军连称、 管至父去戍守葵丘,当时正值瓜熟,允诺明年此时便有人接替。谁知一年期满,襄公却不守信用致 使他们无法回来。此处提这一典故,就是因为如今这样言而无信、随意延长戍卒役期的卑劣行径 尚在继续。
      因而思妇仍要白天织锦夜晚捣衣,征夫仍须戍守……有此一句,全篇就有了对现实的 批判。这还只是从思想内容方面而言,从艺术手法之高明方面而言,则前四句皆是直笔,至此收 尾处使一折笔。此词只道“雁南归”,将那“人不归”深层含义隐去而让人回想,便显得委婉、含蓄 多了。
      

    王***

    2016-08-31 00:03: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