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2022初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首页

2022初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23-11-28 17:00:47

    初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讲述法。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知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要通过教师的具体讲述传递给学生。教师生动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史实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相联系,历史知识具有连续性,只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旧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新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结合史实回答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错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编顺口溜、列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结构图等。

    第二,讲解法。讲解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讲解法常常是用于阐释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际关系、会议和条约的内容、时间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事物的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讲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则: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论证事理;以事实为依据,即以有价值的史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阐释。

    第三,讲读法。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材料,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教材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讲读法重点在阅读,关键在讲解。运用讲读法最忌讳用大部分课堂时间来读书,那样等于取消历史教学活动。

    第四,谈话法。即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谈话法运用得当,关键是教师运用好谈话的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第五,图示法。图示法也称为纲要信号图示法、图文示意法,这是指借助词语、概念、数字、图表以及符号等形式传递历史信息的教学方法。其功效是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素材的选取,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宁缺毋滥。

    第六,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历史教学中的直观教具有很多种类,如实物、模型、地图、图片、图表等,以及一些电子视听技术如投影、幻灯、计算机所呈现出的各种图像。在历史课堂上 运用直观教具是经常性的手段,关键是要目的明确,突出教学重点,讲究操作方法,注意教学效果,尤其是要与讲述、讲解、谈话等方式紧密结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第七,板书。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黑板书写传递教学信息。设计板书的原则有:掌握要领,明确重点,把握结构,分清层次。

    初一历史教学方法

    就初一学生来讲,年龄较小,都在十二、三岁。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直接观察力较强,间接观察力较弱,记忆能力及无意注意力较强,而有意注意力、思维能力及依靠思维能力而形成的想象力较差,同时又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初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强化学生身心因素中有利于学习的因素,抑制那些不利的因素,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讲述要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具体化是学生形成概念的重要条件。鉴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这点尤为重要。要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化,教师应调动一切手段,如讲故事、放幻灯片、录像资料,等等。这些在教参中部分有光盘,也可以自己制作,还可以利用图片、照片、地图、实物乃至实地考察,等等。尽可能地将教材内容具体化,这种具体化正是利用了初一学生无意注意力强的特征,以满足其兴趣的需要,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形成正确概念的目的。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讲到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群居生活时,如果只凭文字讲述,恐怕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是通过播放光盘来帮助完成的。在光盘中向学生展示数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等等。

    形象化是对历史知识作形象的讲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的有效手段。如在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时,要把这句空洞的话变得形象具体,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第128页的《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表中详细准确地列举出了各项数据。如首航时间,郑和是1405年,哥伦布是1492年,郑和比哥伦布早了87年。从规模来说,郑和下西洋率领的船只有200多艘,光大型宝船就有62艘,航行船长151.8米,宽61.6米,随航人数浩浩荡荡,有27800人之多。而87年后的哥伦布呢,他所率领的船队仅有3只船,随行人员仅有88人。由以上这些数字作对比说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通俗化是指不要照本宣科,把教材重复一遍完事,而是要将历史教材中的专业术语、难懂的词语和其他深奥的地方给学生通俗易懂地讲解,让他们真正理解教材内容。

    二、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南于初一学生原有历史基础比较薄弱,仅限于小学阶段所学的那一点点常识,比较浅显,又加之初一学牛的有意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与高年级学生相比较要差一些。因此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这些能力,在课堂上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动脑筋去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当然启发式要放在合适的环节上,不能满堂启发。启发式设计的题目也要难易适中,太难厂,初一学生的底子薄,看到题目,一片茫然,无从下手;太易了,他们又不动脑子,不用心去思考,这二者都达不到预先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置、合理布局、适时引导。例如,我在讲完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13课《秦帝同的兴亡》和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两课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问题:“你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之后,纷纷踊跃举手回答。有的同学回答说:“秦始皇是个好人,是伟人。”对他的答案我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引导他说出理由。这个学生又回答到:“他统一了中国。”“还有呢?”我又进一步提问启发,马上又有学乍回答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还建立郡县制。”我紧接着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时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多学生举起了手。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即评价人物的两点论。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多次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要肩发得当,经过初中一年级历史课的学习,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学习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化整为零

    化整为零就是把教材的内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细化成―个个具体的问题。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差、而记忆力很强的特点,我在讲完课后总是当堂把需要掌握的内容用具体题目的方式在黑板上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点,以便切实掌握,真正体会。当然,题目一定要简洁、具体。例如,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教材第1单元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我最后细化了这样几个题目:

    1.我同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的名称叫什么?距今约多少年?

    2.北京人距今约多少年?是在哪里发现的?

    3.北京人有哪些特征?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作用吗?

    4.北京人使用什么工具?

    5.北京人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火?火在当时有哪些用途?

    6.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这6个题目既贯穿了整堂课的内容,又突出了重点难点,又让学生明确了应掌握的具体内容。学生如能准确地回答这几个问题,那么这堂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能记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1.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忘箭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教学是向学生展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在这些历史画卷中有数以万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无数优秀的成果、精华。如果教师能把精彩的历史故事、活鲜的历史人物引入课堂,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学习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学生人格,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充满魅力。

    2.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领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唱独角戏,对牛弹琴,整个课堂气氛既沉闷又压抑,学生失去学习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教育课堂要求教师导,学生演,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战略大决战》这一课时,我设置疑问,复习导入: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内战?人民解放军运用什么战术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学生通过回忆,复习,解决以上问题。接下来我承上启下地讲授:随着决战时机成熟,解放军进入战略大决战阶段,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第一步:先让学生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瓮中捉鳖”——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后小组讨论;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以东北为突破口,辽沈战役为什么要先打锦州,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后采用同桌一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由我归纳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学生那种活泼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胆的质疑都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显著。

    3.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生情并茂,如临其境,它以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人,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明清反侵略斗争》这一课时,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的故事情节通过影视资料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憎恨。又如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充分利用地图,并设计成动画,在屏幕上展现了三条不同颜色的航海路线,这样学生在颜色的变化中、地图的运动中轻松地掌握了这三位航海家远航的起止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科目涉及不同历史人物,不同历史事件。在历史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讲故事法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兴趣,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课时,我就讲了“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了晋文公和楚庄公为什么会先后成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讲述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在城门“悬目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的故事,从而增强对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的认识。有时让学生讲析自己熟悉、喜欢的历史人物,如在讲到《明清时期文化》时让学生自己讲述喜欢《三国演义》中哪一人物、《水浒传》中的好汉,描绘一下《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长久保持学习兴趣

    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充满自信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难。因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励性的语言赞美学生,使其形成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阳光,没有阳关,我们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见,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与学生交往中,适当赞美学生,会产生一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激发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比责怪、埋怨有效得多。

    总之,在历史教学课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融为一体。

    初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女***

    2023-11-28 17:00:47

  • 生活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