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汽车ABS制动系统养护有何技巧?

首页

汽车ABS制动系统养护有何技巧?

汽车ABS制动系统养护有何技巧?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4-13 06:22:20
  •   (1) ABS制动液使用注意事项。
    由于ABS较常规制动系统更为复杂,因此,在选用、更换及补充制动液时应特别注意。
    1) ABS中,制动液的通路更长、更曲折,致使制动液在流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另外,在ABS系统中,运动零件更多、更精密,这些运动零件对润滑的要求也更高,因此,ABS所选用的制动液必须具有恰当的黏度。
       2)在ABS中,制动液反复经历压力增大和减小的循环,因而,制动液的工作温度和压力较常规制动系统中的制动液更高,这就要求制动液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性能,以免制动液中形成胶贡、沉积物和腐蚀性物质。 3)在ABS中有更多的橡胶密封件和橡胶软管,这就要求所选用的制动液不能对橡胶件产生较强的膨润作用。
       4)在ABS中有更多、更为精密的金属零件,因此,要求所选用的制动液对金属的腐蚀性较弱。 5) ABS在制动过程中会使制动液的温度升高很快,这就要求所选用的制动液具有较高的沸点,以免因制动液产生汽化使制动系统产生气阻。 根据以上特点,ABS 一般都推荐选用DOT3或DOT4的制动液。
      尽管DOT5的制动液具有更高的沸点,但是,由于DOT5是硅基制动液,会对橡胶件产生较强的损害,因此,在ABS中,一般不推荐选用DOT5的制动液。 但是,由于DOT3和DOT4是醇基制动液,具有较强的吸湿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其中的含水量会不断增多。
      当制动液中含有较多的水分时,不仅会使制动压力调节装置中的精密零件发生锈蚀,还会使制动液的黏度变大,影响制动液在制动系统中的流动,特别是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会使制动变得迟缓,导致制动距离的延长。另外,制动液中的含水量会对制动液的沸点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随着制动液中含水量的增多,制动系统就很容易发生气阻现象。
      DOT3和DOT4制动液一般经过12个月的使用以后,其中的含水量平均为2%;经过18个月的使用以后,其中的含水量平均可达3%,因此,对ABS每隔12个月应更换一次制动液。 (2) ABS制动养护注意事项。 1)保持电控装置清洁。要保持电子控制装置、车轮转速传感器、传感器齿圈的清洁,否则,会导致线束插头接触不良或者车轮转速传感器产生的车轮转速信号可能不准确,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甚至使ABS制动防抱死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2)保持电池电压。制动防抱死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所需的蓄电池电压在10~14。 5V。在蓄电池电压过低时,ABS制动防抱死系统将不能进人工作状态,因此,要注意对蓄电池的电压进行检查。不可向电子控制装置供给过高的电压,否则容易损坏电子控制装置,切不可用充电机起动发动机,也不要在蓄电池与汽车电系统连接的情况下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3)保持警示灯不亮。装有ABS制动防抱死系统的车辆,其仪表板上都装有ABS制动防抱死系统警示灯,在日常使用中要注意该灯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接通点火开关后,此灯应亮,当发动机运转后,该灯熄灭。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电子控制装置在按检程序对车轮速传感器,液压调节器的控制阀进行通电检查,如果系统正常就将警示灯熄灭。
      相反,如果警示灯不灭,则说明ABS制动防抱死系统有故障。驾驶员在使用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警示灯亮),也不必惊慌。此时,防抱死制动系统自动将原制动系统的油路接通,车上原制动系统仍照常工作,只是没有了防抱死功能。此时应注意控制制动强度,以免因制动防抱死系统失效而使车轮过早发生制动抱死。
      可将车开到修理厂去进行修理,以使恢复制动防抱死功能。 4)保持规定用轮胎。另外,应尽量选用汽车生产厂推荐的轮胎,如果换用其他型号的轮胎,应该选用与原车所用轮胎的外径、附着性能和转动惯量相近的轮胎,但不能混用不同规格的轮胎,因为这样会影响ABS的控制效果。
       (3)汽车ABS制动液的检查与更换。 ABS装置工作时,制动系统产生的摩擦热比未装ABS装置的车高,制动液的恶化变质也会相对早地出现,如果在制动液变质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将会使主缸、轮缸、油压控制器等产生损伤、吸湿率增加,使制动力下降。因此,要对装有ABS装置车辆的制动液进行从严选用,严格遵守汽车制造厂商推荐的更换周期。
      另外还要根据使用条件,在必要时提前进行更换。 1)制动液选用。 2)制动液的更换及补充时机。 制动液的更换一般在车辆检测维修时进行,有的汽车生产厂商要求1年(或其他周期)更换一次,其实,这种更换周期是依据行业现状而定的,而最理想的情况应当是定期测定制动液的吸湿率,如果制动液的吸湿率超过标准就应该及时更换。
      制动液的吸湿率可以用万用表通过测定制动液的导电性来判定(吸湿率增大,导电性也增大)制动液更换时间。 3) ABS制动液选用、更换及补充程序。 在对具有助力ABS进行制动液更换或补充时,由于蓄能器中可能蓄积有制动液,因此,在更换或补充制动液时应按如下程序进行。
       a 。先将新制动液加至储液室的最高液位标记处。 b 。如果需要对ABS中的空气进行排除,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空气排除。 c 。将点火开关置于点火位置,反复地踩下和放松制动踏板,直到电动泵开始运转为止。 d.待电动泵停止运转后,对储液室中的液位进行检查。
       e 。如果储液室中的制动液液位在最高液位标记以上,先不要泄放过多的制动液,而应重复上c和d过程。 f 。如果储液室中的制动液液位在最低液位标记以下,应向储液室再次补充新的制动液,使储液室中的制动液液位达到最高记处。但切不可将制动液加注到超过储液室的最高液位标记,否则,当蓄能器中的制动液排出时,制动液可能会溢出储液室。
       在ABS中,ABS电控单元通常根据液位开关输入的信号对储液室的制动液液位进行监测。当制动液液位过低时,ABS将会自动关闭,因此,应定期对储液室中的制动液液位进行检查,并及时补充制动液。 (4) ABS内空气排除方法。 当液压ABS中有空气侵入时,就会感到制动踏板无力,制动踏板行程过长,致使制动不足,甚至制动失灵。
      因此,在液压ABS中有空气侵入时,特别是在液压ABS修理以后,必须对其进行空气排除。ABS中的空气要完全排除比较困难,特别是当制动压力调节装置中有空气存留时,往往需要依照特定的程序并助于专用的工具或仪器才能将其中的空气完全排除。 (5) ABS空气排除注意事项。
       1)在进行ABS空气排除以前,应先排除ABS中存在的故障,并检查ABS中的管路及接头,如发现管路破裂或接头松动,应进行修理。另外,在进行ABS空气排除以前,还应检查储液室中的液位情况。如果发现液位过低,应先向储液室补充制动液。 2)对整体式ABS装置,其储压器储存着供加力器和制动器调节用的压力,在修理制动器之前,常需彻底泄放储压器中的压力;而在进行制动器放气时,不一定要泄去系统的压力,实际上往往能用储压器中的压力来代替压力放气器推动管道中的制动液。
      但由于储压器中压力高达18。 6MPa,故必须戴上护目镜,并在打开的放气螺钉上接一根软管,否则,千万不要踩制动踏板。 3)大部分装有ABS的汽车在定期维护时,常可使用助力放气器、真空放气器或按手动放气法放气。但若空气在制动压力调节器内部或更换了制动压力调节器总成,则需按特殊规程放气。
       4)若ABS故障指示灯亮,则应在ABS放气前,先诊断和排除故障,否则在排除故障中若更换液压部件或打开某一管道,就不得不进行二次放气。 5)有些ABS在放气时,需用扫描工具轮流接通ABS制动压力调节器中的电磁阀。这并不是说,没有合适的工具,就不能进行放气操作,不过,此时很难将制动压力调节器的空气放尽。
       6)应使用制造厂规定牌号的制动液(通常为DOT3,但有时为DOT4),不推荐在ABS中使用硅制动液DOT5。 (6) ABS放气程序。 以上海别克轿车为例,介绍一下ABS在进行查气排除时所应遵循的操作程序。 1)将点火开关转到OFF位,然后释放液压控制装置的压力。
       2)清洁储液罐和膜片总成,然后拆下储液罐盖总成。 3)把制动液加人储液罐内至适当的位置,然后重新安装储液罐总成。 4)顶起并支撑住汽车,然后将一根干净的放气软管接到右前排气阀上,把软管的另一端浸入装有部分制动液的干净容器中。 5)打开排气阀,然后慢慢地压下制动踏板。
      用橡皮小锤轻轻敲打制动钳的铸造外壳,以帮助释放出里面的空气。 6)关上排气阀,然后松开制动踏板。 7)检查制动液液位,视需要添加制动液。 8)重复第4) -第7)步骤,直到制动踏板较紧,排气软管内没有空气。 9)对于左前轮制动器,重复第4)一第8)步骤。
       10)将点火开关转到ON位,让泵运转。如果泵的运转时间超过60s,检查泵有无故障。 11)把干净的排气软管接到右后排气阀上,将软管的另一端浸入装有部分制动液的干净容器中。 12)将点火开关转至ON位,打开排气阀,然后慢慢压下制动踏板至1/2的行程,直到制动液开始从软管中流出。
      不要将制动踏板完全压下。 13)保持压住踏板15s,用一把橡皮小锤轻轻敲打制动钳的铸造外壳,以使里面的空气释放出来。 14)关上排气阀,然后松开制动踏板。 15)重复弟12)一弟14)步骤,直到制动液内没有空气为止。 16)将点火开关转到OFF位,然后检查制动液液位,视需要添加制动液。
       17)对于左后轮,重复第10)一第16)步骤。 18)对于液压控制装置内侧的排气阀,重复第10)一第16)步骤。 20)将点火开关转至OFF位,检查制动液液位,视需要加制动液。 21)用力踩下制动踏板。 22)踩住制动踏板,将点火开关转到ON位5s,然后转到OFF位。
      重复10次,不要将点火开关转到Start位或起动发动机。 23)释放液压控制装置的压力,然后等待2min让储液罐内的空气排出。 24)把放气软管接到液压控制装置内侧的排气阀上,将软管的另一端浸入装有部分制动液的干净的容器内。 25)将点火开关转到ON位,然后轻轻踩下制动踏板。
       26)踩住制动踏板,慢慢打开排气阀,让制动液流出,直到制动液内没有空气为止。 27)关上排气阀。 28)对于外侧放气阀,重复第24)一第27)步骤。 29)将点火开关转至OFF位,然后释放液压控制装置的压力。 30)拆下储液罐盖和皮膜总成,检查液位,视需要给储液罐添加制动液。
       31)安装储液罐盖,然后,将点火开关转至ON位。让泵运转,如果泵的运转时间超过60s,则应检查泵有无故障。 32)踩下制动踏板,注意脚感和踏板行程。 33)如果感觉到踏板较紧且运动平顺,没有过大的行程,表明系统排气充分。 (7)汽车ABS制动的养护技巧。
       1) ABS与普通制动系统是不可分的,普通制动系统一旦出现问题,ABS就不能正常工作。因此,要将二者视为整体进行维修,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于传感器、计算机和液压调节器上。 2) ABS计算机对过电压、静电非常敏感,如有不慎就会损坏计算机中的芯片,造成整个ABS瘫痪。
      因此,点火开关接通时不要插或拔计算机上的连接器;在车上进行电焊之前,要戴好防静电器(也可用导线一头缠在手腕上,一头缠在车体上),拔下计算机上的连接器后再进行电焊;给蓄电池进行专门充电时,要将电池从车上拆卸下来或摘下蓄电池电缆后再进行充电。 3)维修车轮速度传感器时一定要十分小心。
      拆卸时注意不要碰伤传感器头,不要把传感器齿圈当作撬面,以免损坏。安装时应先涂覆防锈油,安装过程中不可敲击或用蛮力。一般情况下,传感器气隙是可调的(也有不可调的),调整时应使用非磁性塞卡,如塑料或铜塞卡,当然也可使用纸片。 4)维修ABS液压控制装置时,切记要首先进行泄压,然后再按规定进行修理。
      例如,制动主缸和液压调节器设计在一起的整体ABS,其蓄压器存储了高达18 000kPa的压力,修理前要彻底泄去,以免高压油喷出伤人。 5)制动液要至少每隔两年更换一次,最好是每年更换一次。这是因为DOT3乙二醇型制动液的吸湿性很强,含水分的制动液不仅使制动系统内部产生腐蚀,而且会使制动效果明显下降,影响ABS的正常工作。
      注意不要使用DOT5硅酮型制动液,更换和存储的制动液以及器皿要清洁,不要让污物、灰尘进入液压控制装置,制动液不要沾到ABS计算机和导线上。最后要按规定的方式进行放气(与普通动系统的放气有所不同)。 6)在进行ABS诊断与检查时,只要掌握扫描仪等专业工具的使用方法,按照维修手册中给出的故障诊断图表做故障诊断就行,可以不拘泥于检查形式和步骤,只要能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点即可。
      但是,在更换ABS零部件时,一定要选用本车型高质量的正宗配件,确保ABS维修后能正常工作。

    何***

    2018-04-13 06:22:2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汽车 相关知识

  • 保养
  • 性能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