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扬州八怪的人物介绍

首页

关于扬州八怪的人物介绍

关于扬州八怪的人物,还有比较有名的故事之类的,麻烦给个介绍……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9-05 01:45:03
  •   郑燮的《难得糊涂》  郑燮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出仕作官,要“立功天地,字养生民”。在文学创作上也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他的诗歌,很多是描绘穷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残暴贪婪。
      在绘画和书法上,他深感“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是可耻的“俗事”,而提出:“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他在创作中尽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意义。对待传统和前人成法,主张“学一半,搬一半”,“师其意不在迹象间”。
      即“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活而已”。重视自己的创造性,“不肯从人俯仰”。他十分注重对自然的直接观察,以真切的感受来萌发画意,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张“胸无成竹”的创作方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详尽叙述了从观察感受、构思酝酿,到落笔定型的创作过程,见解独到,为前人所未道。
      
      他的许多创作感受与经验体会,见之于题跋、题诗,如“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等,都是很有价值的美学观点。 罗聘与《鬼趣图》  名动京师
      金农去世后,罗聘开始独立卖画为生。乾隆三十六年(1771),罗聘第一次进京。
      罗聘当时在画坛的知名度并不高,进入京城,且以画谋生,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早已涉足生意场中的罗聘,是知道要利用老师金农的名气来做一点“人情生意”的。因此,他进京后,首先拜访的,就是老师金农生前的旧友和名流。        凭着自己“怪怪”的脾气,罗聘进京后的际遇,是不难想象的。
      官场上的虚伪狡诈,附庸风雅,以及人情的冷暖莫测,等等,无异于给这位恃才傲世的“怪人”当头一瓢凉水。处处碰壁、遭人白眼的境地,给这位“古怪画家”带来丰富而强烈的创作灵感。在这种背景下,一组不朽的作品——《鬼趣图》诞生了。                《鬼趣图》一共8幅。
      第一幅,是在一片弥漫的烟雾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些离奇的面目和肢体,似真似幻。那虚无飘渺的形象,就是“鬼”;第二幅,画面上是两个鬼:一前一后,疾速前行。后面跟着的鬼,头戴缨帽,很瘦,有人认为画的是一对主仆;第三幅,画的是一个穿着华丽而面目可憎的“阔鬼”,它手拿兰花,贴近一个女鬼说悄悄话,旁边还有一个鬼在窃听;第四幅,画的是一个矮鬼,拄着拐杖,一个红衣小鬼为他捧着酒钵;第五幅是一个绿头发鬼,脚和手臂都很长,在作 捉拿状;第六幅是一个大头鬼,正追赶着跑在前面的两个小鬼。
      两个小鬼一边奔跑,一边慌慌张张地回头看;第七幅中,一共画了4个鬼。一个鬼打着伞在风雨中疾行,紧紧地跟在前面的一个鬼后。还有两个小鬼,头出现在伞旁,没有身子;第八幅,画的是两具白骨骷髅,一男一女,站在树丛中的一座古墓旁说话。        这些看了使人恐惧又发笑的《鬼趣图》,刻画的到底是谁?是不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罗聘说都不是,他说他画的是他亲眼所见,因为他“有一双蓝眼睛,能够白日见鬼”。
      《鬼趣图》一出,罗聘果然在京城博得了不小的名声。用现在的话说,《鬼趣图》可谓是罗聘投向社会腐朽一面的一柄匕首或标枪。当然,这自然会招来部分人的嫉恨,所以当时就有一位罗聘的老乡、大盐商出身的程晋芳劝他:“斯图即奇特,洗手勿轻试。”说掩饰得再巧妙,终究会弄出麻烦来的,于是劝罗聘金盆洗手,赶紧回家。
      当年秋,罗聘就打点行头,南下回乡。      
      穷困名人  
      回到家乡,罗聘依旧干他的老本行——卖画。其间,他经常抽空远游,中原地带,他几乎跑了个遍。家中之事,他似乎从来不关心。乾隆四十四年(1779)5月初,罗聘第二次进京。
      临行时,他的妻子方婉仪正患病卧床,但这位画家还是动身了。“怪人”就是“怪人”,罗聘一路走,一路玩,直到8月才进京。这时,他从一个由家乡来京的老乡处得知,他的妻子方婉仪已于5月19日在扬州病逝了。        罗聘的行为怪异,但他的内心却是善良的。
      妻子方婉仪是他“艺术上的同道伴侣,生活上的贫贱夫妻”,跟着他一辈子,一直过着清贫艰苦的日子。如今,突然撒手而去,让身在外地的罗聘又悲又愧。当时罗聘正身居古庙,身无分文,欲回不能。百般无奈时,他亲手抄录了妻子写的一首诗,然后送给一名当朝显贵,希望能博得他的一点施舍,但事与愿违,他无法弄到回家的路费。
      又挨了几个月,罗聘终于凄凉地回到扬州。        这一场人间冷暖的切身体会,使得罗聘对他的《鬼趣图》主题认识更深刻了。他也从此不再画鬼,而改画佛了。10年后,年近花甲的罗聘三上京城。这时,他已是画界知名的大师了。他刚刚住定,一些风雅的士大夫便登门不歇,求索画作,甚至一些在京的朝鲜人也携重金来买他的画。
      收入多了,他的豪兴也随之而生,游名胜,买古董,挥金如土。8年后,他带着小儿子准备回乡时,居然又没了路费!有人知道他要回乡,便上门来讨债,原来,他不仅把卖画挣来的大把钞票给花了,还欠了一些债务。没办法,罗聘只好卖衣服,但衣服卖尽了,债务还偿不清!直到嘉庆三年(1798),扬州一位做盐运使的朋友闻讯,才资助罗聘的大儿子赶到京城,把父亲和弟弟接回扬州。
              
      回到扬州的第二年,这位“画名甚高而生活甚苦”的画家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唐***

    2018-09-05 01:45: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