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古代人民是如何掌握农时的呢?

首页

中国古代人民是如何掌握农时的呢?

中国古代人民是如何掌握农时的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7-01 15:19:20
  •   
    这有一个发展过程。对气候的季节变化,最初人们不是根据对天 象的观测,而是根据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如草木 的荣枯、鸟兽的出没、冰霜的凝消等)所透露的信息去掌握它,作为 从事农事活动的依据,这就是物候指时。在中国一些保持或多或少原 始农业成分的少数民族中,保留了以物候为农时主要指示器的习惯, 有的甚至形成了物候计时体系——物候历。
      我国中原地区远古时代也 应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相传黄帝时代的少昊氏“以鸟名官”:玄鸟 氏司分(春分、秋分),赵伯氏司至(夏至、冬至),青鸟氏司启 (立春、立夏),丹鸟氏司闭(立秋、立冬)。玄鸟是燕子,大抵春分 来秋分去,赵伯是伯劳,大抵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是鸽鹅,大抵立春 鸣,立夏止,丹鸟是鶩雉,大抵立秋来立冬去。
      以它们分别命名掌管 分、至、启、闭的官员,说明远古时确有以候鸟的来去鸣止作为季节 标志的经验。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负禾的形象,而“禾”字则 表现了谷穗下垂的粟的植株,故《说文》讲“谷熟为年”。这与古代 藏族“以麦熟为岁首”(《旧唐书•吐蕃传》)、黎族“以藉蓣之熟, 以占天文之岁”(《太平寰宇记》)如出一辙,都是物候指时时代留下 的痕迹。
      物候指时虽能比较准确反映气候的实际变化,但往往年无定 时,“月”无定日,同一物候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出现早晚不一, 作为较大范围的记时体系,显得过于粗疏和不稳定。于是人们又转而 求助于天象的观测。据说黄帝时代已开始“历法日月星辰”(《史记 •五帝本纪》)。
      当时测天活动是很普遍的,其流风余韵延至三代,顾 炎武就有“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的说法。人们在长期观测中发 某些恒星在天空中出现的不同方位,与气候的季节变化规律吻 合,如北斗星座,“斗柄东向,天下皆春;斗柄南向、天下皆夏;斗 柄西向,天下皆秋,斗柄北向,天下皆冬”(《鹖冠子》),俨然一个 天然的大时钟。
      有人研究发现,我国远古时代曾实行过一种“火历”, 就是以“大火(即心宿二)昏见”为岁首,并视“大火”在太空中 的不同位置确定季节与农时。但以恒星计时适于较长时段(如年度、 季度),有时观测也会遇到一定困难;较短时段纪时的标志则莫若月 相变化明显。
      于是又逐渐形成了朔望月和回归年相结合的阴阳合历。 所谓朔望月是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一月,所谓回归年是以地球绕太阳 公转一次为一年。但回归年与朔望月和日之间均不成整数的倍数,十 二个朔望月比一个回归年少11天左右,故需有大小月和置闰来协调。 朔望月虽然便于计时,却难以反映气候的变化。
      于是人们又尝试把一 个太阳年划分为若干较小的时段,一则是为了更细致具体地反映气候 的变化,二则也是为了置闰的需要。探索的结果最后确定为二十四节 气。二十四节气是以土圭实测日晷为依据逐步形成的。不晚于春秋时 已出现的分。、至、启、闭是它的八个基点,每两点间再均勻地划分三 段,分别以相应的气象和物候现象命名。
      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记载始见 于《周碑算经》和《淮南子》。它准确地反映了地球公转所形成的日 地关系,与黄河流域一年中冷暖干湿的气候变化十分切合,比以月亮 圆缺为依据制定的月份更便于对农事季节的掌握。它是中国农学指时 方式的重大创造,至今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中国农学对农时的把握,不是单纯依赖一种手段,而是综合运用 多种手段,形成一个指时的系统。如《尚书•尧典》以鸟、火、虚、 昴四星在黄昏时的出现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标志,同时也记录了四季 鸟兽的动态变化。《夏小正》和成书较晚但保留了不少古老内容的 《礼记•月令》,都胪列了每月的星躔、气象、物候,作为安排农事和 其他活动的依据,后者还实际上包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大部分内容。
      这 成为后来月令类农书的一种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并没有排斥其他 指时手段^在它形成的同时,人们又在上古物候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整理出与之配合使用的七十二候。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还在长期天文 观测的基础上,试图依据岁星(木星)在不同星空区域中12年一循 环的运行,对超长期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它所导致的农业丰歉作出预 测。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农学的主要指时手段,是和其他手段协 同完成其任务的。元人王祯在其《农书》中说:“二十八宿周天之 变,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变迁,如循之 环,如轮之转,农桑之节,以此占之。”他为此制作了 “授时指掌活 法图”,把星躔、节气、物候归纳于一图,并把月份按二十四节气固 定下来,以此安排每月农事。
      他又指出该图以“天地南北之中气作标 准”,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能“胶柱鼓瑟”。这是对中 国农学指时体系的一个总结。

    _***

    2016-07-01 15:19:2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