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贝多芬的成熟期在什么时候?

首页

贝多芬的成熟期在什么时候?

贝多芬的成熟期在什么时候?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7-01 12:35:29
  •   
    自1803年《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创作至1815年左右。此间, 贝多芬写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弦乐四重奏
     
    苏莫夫斯基”(作品59)、作品74、95等。作品90之前的钢琴奏鸣
    曲(含作品53 “黎明”、作品57 “热情”)、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戏剧配乐《爱格
    蒙特》、《大调弥撒曲》、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等等。
      这些作 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作者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他的哲学思想。 交响曲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而贝多芬创作的成熟作品是以《第 三交响曲“英雄”》为标志的。1803年,他写了这部交响曲,定名为 “波拿巴交响曲”,在封面上写了“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赞扬”。
      他 把拿破仑看作革命的象征,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革命的全部热情。乐 曲完成后,1804年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认 为拿破仑玷污了神圣的事业,背叛了人民。他说:“原来,他不过是 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要践踏人类的一切权力,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他要高踞于一切人之主上而变成一个暴君了!”于是,他把交响曲的 标题改为“英雄”。
      这首作品抒发了贝多芬对共和理想以及人民群众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热情颂扬。作品情感的深度、主题材料的新颖、 和声的大胆等等都是他早期作品所不能比拟的。第一乐章的结构是一 个扩充了的奏鸣曲式,其中的主题已不再是海顿交响乐或莫扎特五重 奏意义上的主题,而是一些可以加以发展、展开的乐思。
      它们也不再 是一首旋律,而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的主题群体。第一主题由大提琴 和中提琴组合的旋律和节奏动机,贝多芬由此建构了呈示部,第二主 题也是纯器乐性的乐思。展开部有巨大的扩展,而有趣的是,音乐在 展开部结束,未到再现部乐队全奏属七和弦之前,圆号在小提琴和弦 的背景上提早吹奏主题材料,这个做法曾引起当时和后来许多人的疑 惑和猜测,但这实际是已经具有大师风范的贝多芬明确写在乐谱上 的。
      第二乐章写成葬礼进行曲,也是一个创造。贝多芬采用这样的形 式写作,是有其时代的原因的。因为在法国革命期间,经常有各种大 型的群众活动,如节日的庆典。集会、狂欢,也有为烈士举行的葬 礼。贝多芬用缓慢的葬礼进行曲作第二乐章,并吸收了法国歌颂理想 与英雄的赞美诗、合唱等素材,从另一角度歌颂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 哀悼的情感,很合乎逻辑。
      乐曲深沉哀痛的感情在小调上呈示,而 中间段用了同名大调,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乐章的音调具有 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广泛而深刻的群众性。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 乐章是用变奏曲写成的一个巨大的终曲,它采用了贝多芬所钟爱的、 早年创作的舞剧《普罗米修士》中的一个机智、勇敢和果断的旋律作 为主题,以热烈、沸腾的情绪,弘扬了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
       《第五交响曲》(后人称“命运”)写于1806 -1808年间。是贝 多芬“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的表露和体现。乐曲 深刻地表现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反动的专制暴政、反民主反自由思 想的顽强斗争和悲壮激昂的战斗情绪,讴歌了人民群众气势磅礴的力 量和刚毅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气概。
      《第六交响曲“田园”》是18、 19世纪众多反映自然题材的作品中的一部。它反映了贝多芬与启蒙 运动“回归自然的思想的联系,情趣盎然,诗意浓郁,体现了贝多芬 深刻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贝多芬晚年曾深情地说: “在自然界里,没有嫉妒,没有竞争,也没有不诚实。
      ” 贝多芬谱写的惟一部歌剧《费德里奥》,始作于1805年,1814 年最后修订。它是受法国革命时期“拯救歌剧”的影响而作的,表现 了反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思想,歌颂为实现理想勇于牺牲的 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渝的爱情。其中出色的音乐有:第一幕的四重 唱《我感到多惊讶!》、第一幕莉奥诺拉的咏叹调《讨厌的家伙,你 到哪儿去》(表现莉奥诺拉窃到皮查罗要杀害弗罗列斯坦的消息,为 自己丈夫的命运担心的心情)、合唱《啊,多么高兴》(由于莉奥诺 拉的建议,囚徒们被允许做短暂的放风,乐曲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渴 望)、第二幕的二重唱《说不出来的高兴啊!》(两位主人公得救后喜 悦的心情)等。
      为了这部作品,贝多芬呕心沥血,反复进行修改,写 下了不止四首不同的管弦乐序曲。现在常用来作歌剧序曲的是第二 首,而第三首(作于1806年)被认为是四首当中最好的一首,往往 放在歌剧演出两幕之间演奏,或者作为管弦乐作品单独在音乐会上演 奏。第二幕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序奏,至少修改了 18次;弗洛列斯坦 的咏叹调也有十二个完全不同的方案。
       《爱格蒙特序曲》(1810)是为歌德同名话剧的配乐,借用16世 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历史题材,表现对拿破仑侵略行径的 愤慨。贝多芬就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谱写这部作品的,他在总谱上郑 重地写道:“预示祖国即将到来的胜利”。这首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
       贝多芬第二时期在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对古典风 格的突破表现得尤为明显。作品59《拉苏莫夫斯基》的三首弦乐四 重奏(1806)是题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苏莫夫斯基的。其中采用 了两首俄罗斯民歌《唉,我的命运啊》和《光荣》,前者用作第一首 大调四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后者用于小调第二首四重奏第三乐 章的主题。
      这些四重奏写成后,新颖的风格使人们最初难以接受。有 人认为作曲家是在跟他们开玩笑,有的甚至问贝多芬:“你肯定不认 为这是音乐吧?”贝多芬却回答说:“喚,它不是为你的,而是为往后 另一个时代的这些四重奏与《第三交响曲》在形式上相似,它们 有众多的主题不断扩展,展开部抻长而复杂,尾声也很庞大。
      随着这 杨扩展,贝多芬使古典奏鸣曲式的段落界线模糊了,再现部被伪装和 变化,新的主题不知不觉地从原有材料中滋生出来,而乐思的力度和 动力性的展开,与古典作曲家优雅、对称的风格已经决然不同。由此 体现了他对另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浪漫风格的开拓。
       钢琴奏鸣曲中这种新颖的风格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大调“黎 明”(作品53)和小调“热情”(作品57)均采用古典奏鸣曲结 构,均有快——慢——快三个乐章,有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 式等形式及相应的调性布局。但是,这些作品却倾注了贝多芬的哲学 思想和艺术创造。
      其中“黎明”作于1803 - 1804年间,与《第三交 响曲》几乎同时。第一乐章主部快速、紧张、跳跃的和弦音型,和在 远关系调的副部构成色彩和情绪上的鲜明对比。第三乐章采用流传了 三四百年的莱茵河民歌主题,经贝多芬匠心独运的处理和发展,成为 热烈欢腾充满了时代精神的雄壮乐曲。
      《“热情”奏鸣曲》所表现的 悲剧性之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斗争精神之顽强,均为贝多芬和前 人同类作品中所罕见。第三乐章在五小节强有力的切分音之后,右手 快速流动的音型和左手短促果断的节奏音型构成万马奔腾,一泻千里 的宏伟气势。这两部作品都对原来的奏鸣曲形式进行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的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大调作品58, 大调作品 73 “皇帝”)及小提琴协奏曲(大调作品61)在内容和手法上与这 时期的其他作品相仿。他给独奏者以更多的炫技机会和要求。

    铁***

    2016-07-01 12:35:2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度假旅游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