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学生爬’藤’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首页

中国学生爬’藤’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学生爬’藤’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05-23 09:43:01
  •    LIoyd Peterson曾经在耶鲁担任招生官长达11年,接着在瓦萨学院担任5年招生主任,负责国际学生的招录工作长达10余年,经他审阅的中国学生入学申请每年高达5000多份。如今,他在教育担任VIP留学申请顾问,帮助数百名中国学子成功申请进入Top50美国大学。
         Peterson说,他不想多强调中国学生爬“藤”时,GPA、SAT以及托福成绩有多重要。近年来,经常有中国学生以SAT满分、托福满分的成绩申请哈佛、耶鲁,最终被拒。原因就是“软实力”不足。出现这种情况,和中国学生的升学规划(指申请美国大学)太晚有关,平均晚于美国学生大约三年时间。
         Peterson列举了美国大学招生官的录取依据:   高中阶段选了什么课程,取得了哪些分数   高中阶段的课外活动,对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   文书/命题作文   托福和SAT成绩   推荐信   Peterson指出,中国学生在1、3、4三项上都不错,唯独在第2项上特别“薄弱”,比较吃亏。
      他看某个中国学生申请材料往往看到一半时,就很想录取这名学生,但是读到“课外活动”那个环节,还是把学生拒掉或放入等待名单。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中国学生通常到高二时,才考虑升学规划,领导力等软实力的积累,都很不够。他建议,如果有到美国读大学的打算,初二、初三阶段就应该开始规划。
         1、选课程和选学校   问:中国学生想考上 “常春藤”名校,他们在中学阶段,应该选择常规课程,还是国际课程好?什么时候转换课程最合适?   答:很多人认为去美国上大学,就要念美国课程、国际课程,其实不一定。如果你想去美国最好的大学,那么,我建议在9年级到12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到高三)选择国际课程,无论是去美国的高中上课,还是中国的国际学校/国际班,这会更利于你做好申请美国大学的准备。
         对于小学到初一的学生,我建议上中国课程,因为这一阶段中国常规课程比美国难。到了初二、初三,那些成绩顶尖的优秀学生,可以不放弃中国课程直到高三,依旧可以考入美国顶尖大学。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建议在初二、初三阶段转入国际课程体系。   在中国,教育部在2003年开放国际课程,很多学校开设了IB课程、AP课程。
      但我认为中国普通高中课程还是很强大,也能帮助学生充分做好上大学的准备。我想说的是,美国大学招生时不会只看课程,而是看学生有没有选择自己的兴趣,他更适合哪个课程。   问:IB课程和AP课程是热门选择。能否比较下这两门课程?   答:AP和IB都是知名的国际课程,IB可能会更难一点,所以IB课程对学生要求更高,要有批判性思维,要写许多论文。
      两者的难度基本都在美国大学二年级水平。IB的作业量更多,必修课也更多。   如果选择IB或者AP,依然要参加大学标准入学考试SAT,以及托福。   对于读IB课程的学生来说,毕业时有两种选择:1不拿证书;2拿证书,即IB文凭。在耶鲁,如果我遇到两个条件差不多的IB课程毕业生,我会优先录取有IB文凭的那位。
         问:选择A-Level课程,申请美国学校,是否没有IB那么有竞争力?   答:IB、AP和A-Level是全世界最严格最流行的三大大学预科课程体系。它们也是美国大学招生官看材料时看到最多的课程。这三类课程都提供英文/写作,数学,历史/政治,科学和外语,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难度的课程。
         AP和A-Level让学生在完成必修科目后,可以自由选择科目。而读IB课程的学生,如果想获得IB文凭,需要完成一系列固定的课程,比如The Theory of Knowledge(理论知识)和The ExtendedEssay(专题论文)。
      另外,学生必须完成社区服务要求。所以,IB文凭代表着更全面的教育,而AP和A-Level则更独立,没有特定的要求。许多招生官更欣赏全面的IB课程,认为它可以更好地为进入美国大学做好准备。   问:现在有些本土学校推出BC课程,主要针对申请加拿大学校。
      “常春藤”名校对读BC课程如何看待?   答:BC课程在美国西海岸的流行程度高于东海岸。在西方传统观念里,BC课程代表着常规的高中课程。必修科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外语。这门课程的学生被美国常春藤和其他大学所接受。   问:如果在中国上国际课程,你建议上传统本地高中的国际班,还是上国际学校/双语学校?   答:两者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为大学做准备,而且操作规范严格。
      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学校的社区环境。国际学校的环境是真正的国际化,里面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国籍的学生。传统本地学校的国际部则平衡了两种文化:中国和西方文化。   2、怎么积累课程外的“软实力”   问:对于上中国本地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学阶段可以做哪些努力,扬长避短?   答:通常,中国高中开设9门必修课。
      美国招生官会着重看其中的三门:第一门是语文(中国文学);第二门是地理,中国地理课上法很特别。在美国,我们讲每个州的位置在哪里,天气怎样。中国地理课更广更深,比如有一门“人口地理学”讲述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第三门课是政治科学课。   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三门课时,可以发挥中国文化的长处。
      如果你的孩子非常喜欢这三门课的一门,比如地理,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她)做一些事情,让招生官印象深刻,而不仅仅是在这门上拿“A”。   比如说我遇到一个中国学生,他发现语文课本里没有上海话,于是有意识地在社区里成立了一个“上海话保护小组”。
      当时,他想申请的是康奈尔大学的数学系,所以跑来问我:我想申请数学系,那么我成立一个上海话保护小组,招生官会不会感兴趣?我的回答是:这不是保护语言,而是保护部分的中国文化。不管这个小组是否成功把上海话保护,但这个经历是康奈尔喜欢的,可以和美国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保护本地文化的话题。
         问:如何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开展常春藤招生官青睐的“课外活动”?   答:首先,兴趣爱好不需要太多,最多可以有三四个,需要让招生官看到,你是有选择的,有侧重的。   但是,对于每一项活动,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因为美国招生官特别看重学生的持久力,一项活动坚持2、3年时间,一直投入参与才行。
      比如“模拟联合国”,我希望从高一到高三,每年都参加。因为我们相信:在一个活动上花费足够多的时间,才能真正得益。   但在中国,这一点,很多中国学生做得不好,比较吃亏。大学升学规划一定要趁早开始。美国家庭通常在8年级、9年级就开始规划升学,中国家庭总是在孩子考了托福后才考虑升学。
      高一考托福,高二考虑升学,太晚了。学生只能在俱乐部呆一年时间,这太短了。   问:哪些中国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你觉得很有意思,眼前一亮?   答:艺术类:书法、摄影。音乐类:二胡、古筝。舞蹈类:民族舞。美食类:烹饪。这些都能体现你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我有一个学生完全不会烹饪,但是他拍摄了一组50张中国特色菜,并写下这些菜的历史起源,而且这些菜都是四川菜,因为她喜欢吃辣的东西。   另外有一个学生的爱好是摄影,拍摄中国特有的古典建筑。他问我这对他申请美国大学有没有帮助。当时,他高二。
      我告诉他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是坚持。第二是思考梳理一下拍摄这些照片对他有什么影响(对申请大学写Essay时有帮助)。第三,把照片带入地理课堂,让班级其他同学。

    不***

    2017-05-23 09:43:0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