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张良圯上老人授兵书的历史传说苏轼是怎样的观?

首页

关于张良圯上老人授兵书的历史传说苏轼是怎样的观?

关于张良圯上老人授兵书的历史传说苏轼是怎样的观点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4-08-19 14:19:32
  • 苏轼是一个清廉,为人正直的官

    韩***

    2014-08-19 14:19:32

  • 2014-06-10 09:13:50
  •   《留侯世家》里载: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此外,太史公还说,此时“良年少,未宦事韩”。也就是说,张良生在世家大族,不爱财,弟弟死了也不搞殡葬了,把有限的钱财,用来招徕刺客,要刺死秦王,有气节啊!
    而且,张良还是很年轻的,有着大把青春,虽是官二代,可自己毕竟不是国家公职人员,韩国虽然灭亡了,那毕竟是公家的事情,与个人张良来说,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以张良的资望,可以夹道欢迎秦军,出面组织维持会,成立秦韩共荣圈;实在不行,可以早点的移民到秦国拿绿卡,把家中的金银细软也转移出去,在秦国钟鸣鼎食,一官半爵还是有指望的。可是张良就是花岗岩脑袋,不做带路党,不做投降派,不做遗老遗少,不拿绿卡移民,非要作抗秦派,顽固地坚持敌后斗争。
      以上可以察张良之为人者一也。 第二,张良同学不怕死,能得人。 在世家里,太史公这样说,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我们说,人谁不爱生而畏死?狙击秦皇帝,这肯定是高风险的事,不说必死无疑,也是九死一生。
      所以,张良能募人且得人死力,足见其能得人也;能狙击秦皇帝,足见其大气魄也;秦皇帝出游,警戒必严,其事必秘,子房从容做刺客,无知之者,无泄漏者,无反正者,且能生还,此必谋划至为精细,联络至为秘密,行动至为果敢者,岂特匹夫之勇哉?以上可思其为人者二也。
       第三,张良一击成名,浮浪江湖。 张良刺杀秦皇帝,虽没干成,却一击成名。那么秦皇帝也不是吃素的,“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什么呢?张良一击,打掉了皇帝的尊严和威权,在普通老百姓特别是被秦国灭亡的六国百姓的心中那个高高在上、九五至尊的尤物,竟然可以像猪一样被宰掉?在当时如果有娱乐新闻,这肯定成为头条,家喻户晓,人人传说,人们见面第一句,肯定不是“吃了吗”而一定会是“宰了吗”,至于答案嘛,“没宰成?”“剁下一截指头?”“割了一茎胡须?”“取了一截袍子!”之类的流言,可惜官方没有微博出来辟谣。
       那么,张良成功逃脱并藏了起来,他是怎么躲起来的呢?《史记》说他“更名姓,亡匿下邳”。按常理推测,亡匿之人,或引车卖浆,或鼓刀屠狗,或游商浮贩,大隐隐于市,但求无事而已,而张良居然还要不依不饶的任侠。那么什么叫“任侠”呢?韩非子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又曰人臣肆意陈欲曰侠。
      司马公另有游侠列传,专写此类人,且评论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对具有反抗精神“任侠”的人物还是很崇拜的。而张良同学非但任侠,竟然又有人从之匿,这个人就叫项伯,就是后来在鸿门宴上拼死保住刘邦的那个家伙。
      所以,这样看来,项伯能知张良,且安心从之匿,足见张良大名,已红杏出墙矣。下邳地方无端生出如此之人,当地官吏对此人果真一无所知,不加追查?始皇帝大索十日之人,在此横行乡里,包庇罪犯,当地官吏纵然不知其来历,亦应稍加留意,是渎职枉法?抑或别有隐情?以上可见其为人者三也。
       综上,圯上老人为何授书张良而非他人?观子房年少事而可知之矣:弟死不葬,失小义也,散财求客刺秦王,全大节也!募壮士击秦皇帝于博浪沙,能得人死力也,能审机也,能以弱乘强也,能权变也!亡匿下邳,仗义任侠,项伯来依,方之淮阴侯断钟离昧头以释疑媚主,可知韩信不信,而子房为大丈夫也! 圯上老人选择张良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他要确认张良是不是合适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说最终老人没看错,他选对了人。
      但张良有没有缺点呢?要不要改造呢? 如果说张良有缺点,那么,他的某些优点正好也就是他的缺点,他的宁折不弯、刚猛任侠也容易成为缺点,所以,圯上老人也要好好改造他一番,众所周知有关张良的一段佳话,就回到了文章的开头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公要费这么大的笔墨来写这件事了。
      我们来看张良的神情和心态变化,先是“愕”,次是“欲殴之”,继又“强忍”,后又“长跪履之”,终而“殊大惊”、“随目之”。沉浸在反秦斗士明星梦中的张良,受到老人的一番挫辱,其心态由刚而柔,且随后的日子,“常习诵读之”,读书作“万人敌”,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最后,我们探讨张良受书时候的年龄。 按《留侯世家》,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韩破,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可以明白无误的是,秦灭韩是在张良之父殁后二十年。那么我们说,父亲死了,儿子从哪来的?--如果这个弟弟不是族弟而是同父胞弟,且这个弟弟是遗腹子、兄弟二人差一岁,父殁而弟生,而张良为兄,则韩灭之时,张良至少二十岁。
       参看《秦始皇本纪》,秦灭韩,在秦王嬴政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而狙击秦皇帝则发生在秦皇帝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这等于灭韩后的地十三个年头,张良实施了刺秦计划,那么这个时候,即便不考虑张良的那个弟弟是族弟还是胞弟,仅仅假设张良是个遗腹子,那么张良也已经三十三岁了!而何况,太史公说秦灭韩,良尚年少,未宦事韩。
      如果当时张良即便是十岁,那刺秦时也有四十三岁了啊!从而我们再看苏东坡在《留侯论》里所发的一些议论,就感到东坡老先生太迂了,时间不等人啊,张良快要垂垂老矣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重要的细节,圯上老人对张良说了这样一句话: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老人说的话全部应验(如果太史公没搞错、没故作玄虚),由此倒推:兴,陈胜吴广起义在二世元年七月;始皇帝在前一年病逝,也即嬴政三十七年。此时距离秦灭韩正好是二十一年,此时的张良,至少是多大的年龄呢?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吧。 附:圯上老人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l***

    2014-06-10 09:13:50

  • 2014-06-09 10:19:20
  • 张良受书圯上老人
    秦末张良得黃石公传授兵法的故事。张良曾间步桥上,遇一老人故意将鞋丟到桥下,要求张良为他拾回并穿上。良敬其老,勉强为之,老人微笑,去而复返,要求张良于五日后破曉时再会于该地。良依约前往,老人已先在,并怒斥他迟到为无礼。如是者三,良不断提前到,终于比老人早,老人喜,送他一冊《太公兵法》,要他好好研读。谦抑敬老的张良得此秘笈,终能辅佐刘邦成其灭秦兴漢的开国霸业。

    l***

    2014-06-09 10:19:2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