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蜀二世阿斗刘禅是昏君吗???

首页

蜀二世阿斗刘禅是昏君吗???

刘禅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几百名皇帝中的一个很普通的皇帝,不过此人心并不坏,没有权欲,没有恶念,他统治的四十年间,蜀汉大臣没有遭其屠杀灭门的,应该说是一个没有多大才能也没有多大恶行的平常之辈,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来说,是比较难得的。 


现在怎么那么多人说他是昏君???

似乎只有阿斗越笨,才越显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越显他的忠心.
阿斗知道小小的蜀国不是司马父子的对手,所以在降魏之后.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因为他知道 即使他说思念祖先,司马氏也不会放过他.
他还是比较恨诸葛亮的,在诸葛亮死后,甚至不肯为他立庙.只不过是在诸葛亮的老部下的强烈要求下 才在沔阳盖了一座庙.
就算是秦始皇和阿斗换下位置,蜀汉也是不能统一天下的.这不光是人才的问题,更加是资源的问题,以一蜀之力是不可能支持对魏吴两地的征战的况且又屡屡征战、连犯几次大的战略性失误!!!把国力折腾的精光!!!

所以说他是昏君是为了反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因为人民想着诸葛亮北伐成功,而事实上没有成功,就找替罪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01 08:37:05
      “扶不起的刘阿斗”如今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俗语,刘备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全被昏庸无能的刘阿斗断送掉了,纵有神机妙算如神仙的诸葛亮辅佐也无济于事,这种说法似乎已成为定论。在下不才,也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个人见解,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大虾切勿破口大骂,而是本着“诲人不倦”的精神,慢慢来跟小弟摆事实、讲道理。
       说阿斗是否昏君的关键之处,在与他应该对蜀国的灭亡负多少责任。在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国属地最为偏狭,说白了其实只是西南边陲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巴蜀一带开发甚晚,直到战国末年蜀郡太守李冰时代前后才渐渐开化,其地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远远无法与中原相比,刘备之所以能在那里站稳脚跟,主要是其时中原四分五裂、赤地千里,同时联合孙吴,带有几分饶幸地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才得到了这块地盘。
      等到中原和平有年,生产发展,元气恢复之后,以巴蜀之地的人力物力,根本无法与中原相抗衡,被中原兼并只是时间问题,这是历史大趋势,不是任何个人可以改变得了的,恐怕刘备、诸葛亮等人一直在世,也将难以改变这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安排。 另外蜀地在晋代元嘉之乱之前,其人民一向以懦弱怯战著称,绝不像吴越人民那样骁勇好战(直到晋代元嘉之乱,才改变了这一切,这是题外话),这对蜀汉政权的存在,本身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对于一个君主而言,其本人才能如何还是一个次要因素,重要的是他能否任用贤臣,是故刘邦虽无能,却能当皇帝也。综观刘禅一朝,始终能信任诸葛亮、姜维等贤人,中间虽曾有小人挑拨,也无济于事。 自来开国重臣功高盖主,被铲除掉的不计其数,更有像伍子胥这样,知遇于一同创业的君主,却为继任者所不容。
      以诸葛亮所处的地位,若换了一个雄猜之主,则恐难以全身而归也。但综观刘禅一朝,不但一直以“相父”尊称之,对他所掌握的兵权也始终毫无顾忌,这才使得诸葛亮得以放手干他的事业。是谁成就了诸葛亮这个名臣?除了三顾茅庐的刘备,不要忘了刘禅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当诸葛亮、姜维一次次率军在外搏杀时,以蜀国并不宽裕的物力,在粮草、后勤供给方面是一个大问题,而坐镇大后方居中调度也殊为不易,但刘禅每一次都演好了这个站在背后的角色。刘邦定天下之后评定诸臣的功劳,坐镇后方调度的萧何被评为第一,在这方面,我们能低估刘禅的作用吗? 刘禅的悲剧,在于他还要背负光复汉室这个道义上的重任,以至与蜀地虽小,但他仍不得不一次次自不量力地进行“北伐”,最后耗尽了蜀汉的资源,无疑加快了其政权的覆灭过程。
       但换一个角度来说,每次北伐在资金周转、后勤供给方面对并不宽裕的蜀汉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但刘禅仍能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支持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北伐行动,这能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只知贪图享乐的君主吗?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南下攻蜀,在与正面大军苦苦相持之际,邓艾的军队从阴平出发,偷越700里荒无人烟之地,突然进逼到成都城下。
      在这种情况下,朝臣形成了三派意见:投吴、南退和降魏。刘禅果断地选择了第三种,从当时的历史大势和现实处境来看,这其实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无论选择那种方案,最后为魏所并都难以避免,而这样至少使巴蜀人民免去了一场血流成河的灾难。我们为姜维、刘堪的杀身成仁感到钦佩,但千万不能因此而掩盖了对现实条件的客观估计。
       刘禅被后世诟病的另一个大原因是他的“乐不思蜀”。身为寄人篱下的亡国之君,他一举一动都在司马昭的监督之下,稍有一点“思蜀”的言行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李后主只因唱了一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就被毒死(据说),难道对次我们还不能理解吗?我猜刘禅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每当夜静无人之际,恐怕不止一次地对着西南方向感泣! 刘禅幼时迭遭颠沛流离,并非“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之辈。
      而他成年后在位四十年之中,基本能保持蜀汉政局的稳定,任用的贤臣也远多过小人,也不像他的邻居孙皓那样滥杀无辜、也没有像某些明朝皇帝那样有多年不理朝政的记录。说他为昏君,我实在看不到充足的论据。 但刘禅最终却成为我国昏君中的“典型”。
      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被美化得太厉害,以至于历代文人为蜀汉最后亡国的结局感到憋气,于是就把一腔无名怒火发泄到刘阿斗身上也。 千载之下,我犹为阿斗一叹。 刘禅历来被史家看成是个昏君、庸人。而我却不敢苟同。     先看用人,诸葛亮祖孙三代、降将姜维等都是忠于刘汉,除死方休,如果他真的昏庸无道,有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忠于他呢?当邓艾偷渡阴平,成都投降的消息传到剑阁的时候,哭喊之声不绝,人心思汉。
      可见军心也是向着刘汉。而同一时期的魏吴两国呢?权臣奸臣不断,曹爽,司马懿三父子,钟会,诸葛恪,孙峻,孙琳,无一个不是食君之禄而反谋其君。     再如治国,魏国从曹操开始就大兴土木,铜雀台、建许都、迁都洛阳、拆金人、制承露盘、扩建宫室,哪个不是劳民伤财而无实功。
      吴国呢?到孙权晚期就开始奢靡起来,到后期,不但扩建宫室,还穷兵黩武,然而晋兵一来就都望风而降,几乎是势如破竹、兵不血刃的就灭了吴国,那像诸葛瞻战死绵竹,姜维死守剑阁,之后又妄图复汉来的壮烈感人。而刘禅却未听说他怎么怎么虚耗民力。     所以,要说他是昏君,在不敢苟同。
      他最大的失败就是最后未能死守成都。然而他降魏之后也处世得当,乐不思蜀不但骗过了司马昭,也骗过了如今的悠悠众口。他是怕死,这是他的弱点,但不怕死的又有几个,我们不能因为他怕死就说他是昏君,人谁无缺点呢?。

    吉***

    2006-08-01 08:37:05

其他答案

    2006-08-01 04:08:23
  • 宠幸宦官黄皓,弄得姜维为了避难去沓中屯田,以求自保,难道还不算昏庸?

    银***

    2006-08-01 04:08:23

  • 2006-08-01 01:03:34
  • 阿斗不昏
    但因为阿斗算是个亡国之君,史书就说他昏。
    在那如此动荡的年代,阿斗在位达43年之久,再看看魏,吴,哪一个比得上他。
    蜀汉亡后,阿斗在司马炎的宴会上,被问起是否思念故国时,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但如果他象后唐李煜一样,写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之类的东西,他还能善终么?这小子装傻功夫一流,脑子清楚的很啊。
    

    z***

    2006-08-01 01:03:34

  • 2006-07-31 21:33:37
  •   不能一概而论。
    刘禅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刘备之子,蜀汉后主。223—263年在位。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放权给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
      随着刘禅对军国治理的深入了解,开始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进行独力北伐导致国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于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宗师室的既定政策和诸葛亮在国内的崇高威望,刘禅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
      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对于继承了诸葛亮职务的姜维也诸多制衡,严重的拖慢了北伐的进度。可是由于刘禅对军队没有可靠的控制权,不敢对主张急于北伐的军方将领太过压迫,导致施政方针混乱。
      最后于263年亡国。蜀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句。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据史料记载,刘禅知人善任,颇有其父遗风。在接到魏延谋反的报告时,反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在魏延死后,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虽说不一定正确,但从史书记载来分析,刘禅绝对不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昏庸低能。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e?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

    孙***

    2006-07-31 21:33:37

  • 2006-07-31 21:32:41
  • 啊斗不昏 只是没有大志向  或许阿斗不应该当皇帝.诸葛亮天生奇才,只有刘备才请的动他.其实诸葛亮看不上阿斗,只因为他是刘备的儿子才帮助他的.诸葛亮刘备也许是最好的搭档,一个奇才,一个壮志.换了阿斗就不是绝配了

    流***

    2006-07-31 21:32:4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