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生物科学奖的是谁

首页

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生物科学奖的是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12 00:00:15
      王洪成堪称卓越的实验化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 
    1982年11月,哈尔滨市一个只上了4年小学的公交司机王洪成经过10年实验探索,一举获得“水变油”(海水变万物)和“洪成类永动机”两大科学发现。据参与鉴定和试验的权威人士评价,“水变油”和“洪成类永动机”不仅可为我国提供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还将再造以海水为主要原料的化工、医药、塑料、纺织、环保等十大新兴产业,每年可为国家创造十万亿以上的财富,具有巨大的经济、军事、环保、科学价值,将给世界带来新一场科技**。
      
    然而,由于这两大科学发现突破既有化学和物理学相关理论,一直饱受争议,甚至发生反伪斗士何祚庥、郭正宜等以“打着‘水变油’旗号进行经济诈骗”罪名,把发明人王洪成诬陷入狱的悲剧。直到2004年末,由国家高层领导亲自出面,组织十几位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对王洪成的一系列重大发明进行重复检测鉴定和应用试验,终于拨乱反正,列为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成果,不久将率先实现水基燃料产业化。
      
    尘埃落定,现今任何对“水变油”和“洪成类永动机”真实性的怀疑和反对都是螳螂挡臂。但是,在如何评价王洪成两大科学发明、发现的成就和学术地位上,还存在一些歧视。最典型的一个说法是,王洪成没有把他的发明提升到理论高度,充其量只是个发明家。
      笔者认为,此说颠倒了实验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翻版,也与国际普遍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相悖。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王洪成虽然只上了4年小学,但并非不懂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据笔者调查,王洪成辍学以后,自学了许多常用化学、物理学知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对新兴的电化学有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他就是运用电化学原理,创造了一种具有很高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节能减排装置。)在学习中,王洪成与普通中学生和大学生最大的不同的是,他善于独立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或迷信书本,经常进行一些化学和物理小实验,用此验证所学到的定理、定律。
      王洪成从科学实验中尝到了甜头,以至于对实验的迷恋到了无以复加的的地步。1972年8月,王洪成开始怀疑教科书中的石油有机生成说,认为石油是由地壳深处的水与某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他对科学家给永动机判处死刑也不以为然,认为宇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永动机。
      为证明自己的假说,王洪成开始进行“水变油”和“永动机”试验。在试验中,他多次受伤,失去了一块头盖骨和半截手指。“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历经10年上万次锲而不舍的实验造就了“水变油”和“洪成类永动机”两个伟大科学发明、发现。
    王洪成的科研经历再次证明一个老生常谈:自然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门实验科学。
      化学、物理学领域中每个原理和定律的发现,无不有坚实的实验基础。17世纪中叶,最早载入化学史册的物质不灭定律,就是由俄罗斯的罗蒙诺索夫和法国的拉瓦锡通过实验各自独立发现的。1840年,英国人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发现了举世公认的焦耳定律,焦耳由一个年轻的酿酒商被称为实验物理学家。
      同一时代,英国一个学徒工瓦特经多年不断改进,发明了称雄百年的蒸汽机,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785年,瓦特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14年,他被法国科学家学会接纳为外国会员。
    17世纪下半叶,随着实验设备的不断提高和重大实验成果的大量涌现,实验化学和实验物理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分支科学,诞生了亨利•卡文迪什、欧内斯特•卢瑟福、帕维尔•阿列克谢维奇• 契伦科夫等超百位享誉世界的实验化学和实验物理学家。
      自从1901年代表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物理、化学和生物奖设立以来,在300多个自然科学奖中,重大技术发明和新物质的重要发现占70%以上,少有从理论推导出的理论。说起来您可能不相信,1912年,瑞典人达伦因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000年和2005年,两届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奖理由分别是科学家通过实验,或是发现了能够导电的塑料,或是发明了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的烯烃复分解新技术。
      
    化学和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难分出是实验家还是理论家对科学贡献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实验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理论不能推翻实验结果。当学化学或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矛盾时,就会发生化学或物理学的**,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说过:“显而易见,不论在哪里,实验方面的研究总是理论认识的必要前提,而且理论的主要进展,只是在实验结果的压力下而不是靠思辨得来的”。密歇根大学物理研究所乌伯克• 凯斯教授说得更直白:“作一个实验家比理论家有用”。1960年,已获得物理学和数学硕士学位,一心要做理论物理学家的美籍华人丁肇中正是在乌伯克• 凯斯教授的鼓励下改变初衷,埋头物理实验,经过多年刻苦实验,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享誉世界的实验物理学家。
      
    英雄不问出处。评价科研成就和学术地位的标准不论种族、学历、学科,惟凭对人类作出的的贡献。这一标准与与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的诺贝尔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相一致。
      鉴于王洪成的“水变油”(海水变万物)和“洪成类永动机”两大科学发明、发现所具有的重大经济、军事、环保、科学价值,王洪成堪称卓越的实验化学和实验物理学家,并将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化学或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个关于王洪成科研成果与学术地位的评价,对科学界乃至国民解放思想,消除崇洋媚外和妄自菲薄心态,勇于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兴国,很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带***

    2019-03-12 00:00:15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