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

首页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08 19:09:02
    宦官专权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军政大权。皇帝幼小昏庸,受宦官愚弄。这一看法不够科学,根本的原因应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

    凯***

    2019-03-08 19:09:02

其他答案

    2019-03-08 19:52:39
  •   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对于宦官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着相当的警惕,对其防范极严,禁止其干预政事,并制定了一系列禁止宦官专权的条例。然而时隔不久,他定下的规矩就被他一手打破。洪武八年(1375年),他遣中官赵成前往河州与少数民族部落互市,首开中官出使之先河[1]。
      从此以后,明代宦祸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明朝宦官走上政治舞台,是在“永乐靖难”之后,据《明史》记载:“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1]永乐十八年(1420年),宦官组成的东厂作为特务机构正式成立。 对于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有明之后,许多古代史学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朝《明史》撰写者们及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   《明史》撰修者认为,宦官专权乱法首先是因为“太祖之制,成祖违之,贻子孙之患”[7]。其次是由于“太祖罢相”,“生杀予夺出自宰相者尽归宫奴”。太祖惟恐皇权旁落,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借胡惟庸谋反事废中书省罢丞相,并于二十八年下令:“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8]然而,废相之后,天下大权不能无所寄托,因此,内阁制度先建立起来,可当内阁有了丞相之实的时候,又不能为皇帝所容,于是最终相权落到了司礼监手中,使宦官专权乱法有了政治上的资本。   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对这种观点也持赞同态度,他认为:“彼宫奴者,见宰相之政事坠地不收,从而设为科条,增其职掌;生杀予夺出自宰相者,次第而尽归焉。
      ”[9]在此基础上,他对宦官专权又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指出:“奄宦之如毒药猛兽,数千年以来,人尽知之矣。乃卒遭其裂肝碎首者,曷故哉?岂无法以制之与?则由于人主之多欲也。”[3]黄宗羲认为皇帝的穷奢极欲才是宦官专权的直接原因。 总的来看,明代君主专制主义具有不同于前代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皇帝对传统的皇权派生物——官僚制度不信任。
      在君主专制主义被太祖朱元璋继承并发扬光大后,传统的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历史的三省制度,便再也不能为其容忍。其中首要的原因便是他们分走了皇帝的权力,使皇帝感到统治地位受到了威胁。此外,官僚集团出于集团利益和维护礼法的目的,对于皇帝的行为经常加以规劝和谏议。
      而从传统习惯上讲,这些谏议对皇帝还是颇具约束力的,这使得想凭借皇权恣意而为的皇帝深感不适,因此对官僚集团加以打压也就势在必然了。正像黄宗羲所言:“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9]   伴随着明代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君主与传统官僚集团的互不信任和对抗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财政、军事、人事各种权力于一身,个人无法运用所有的权力,可又不愿分权于臣僚,就只好依靠宦官了。宦官与官员不同,因为他们产生伊始,便是辅助古代帝王淫乐的工具,其出身卑微,又是“刑余之人”,永远都是皇帝的奴仆、家臣,可以任意操纵,调遣方便。
      皇帝利用这一点,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代替本人掌握权力的宦官集团。这个集团的首要任务,是协助皇帝厉行独裁。因此,我们看到,明代历朝宦官代表无不是因为各种原因得到皇帝的宠信,再入主司礼监,督办厂卫。其横行无忌,完全是在皇帝的默许之下,太监是否精于政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维护皇帝的地位。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几千年以礼教代替法律治理国家的“礼治”精神在明代发展到了巅峰,种种弊端也相应地在其政治体制中有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皇帝在摒弃法治之后,对礼教之于皇权的作用也产生了质疑,并有羁束感。在传统的制度和规范都已不可靠的情况下,皇帝选择了以宦官为执行者的特务手段来维护权威和满足私欲。
         “礼治”是贯穿于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从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黩百家”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后,“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三纲五常”便被确立为封建政治体制的指导原则[10](P.33)。   “礼治”思想从产生到发展进而成熟,一直是在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
      在有明一朝,伴随着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极致,“礼治”思想也相应发展到了极致。出现了物极必反的局面,一方面,“礼治”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简拔组建起来的文官集团,已不能有效地控制中国庞杂的社会局面。另一方面,皇权中体现君主个人意志的部分已不满于礼教对他的束缚,急于脱掉这层紧身衣。
      在封建礼法的体系中,皇帝同样要通过遵守各种礼仪,来表明他也同样受上天的节制,即受传统道德的节制。但是,当皇帝发现事实上“礼治”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维护他所拥有的皇权之时,利用皇权践踏传统的道德规范就势在必然。明代的皇帝大多是一些昏耳贵无能而又恣意胡为的人物。
      明武宗,终日与宦官、倡优、喇嘛及江湖术士厮混,亦或外出游猎,并多次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到处巡视,不是为了体察民情,而是为恣意玩乐。对于他不顾帝王本分而进行的胡作非为,廷臣们并非没有拿出传统道德来加以约束,可是武宗依靠宦官的帮助(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恶名昭彰的刘瑾),掌握了京城的军队和特务,从而大量排斥反对他们的官员,终于把束缚帝王的成宪抛至九霄云外。
      再有如神宗数十年不理政,熹宗在位七年沉溺于木工等等。皇帝一方面要摆脱以礼治天下给他带来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国家的权力,于是品行卑贱、心理变态的宦官就成了他们利用的对象。   “礼治”到了明朝,可谓发展到了极点,但却结出了“宦官专权”的怪胎,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腐朽,更在于它在与皇权专制的结合中已悄然落伍,甚至被抛弃。
       。

    倾***

    2019-03-08 19:52:39

  • 2019-03-08 19:23:20
  • 因为朱元璋最恨贪官污吏,对他们不放心,就派身边的宦官负责监视,于是宦官就掌握了相当的权力。

    李***

    2019-03-08 19:23:2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