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

首页

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13 01:36:49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野宴    李白                          王昌龄杨花落尽子规啼,             沅漠夏晚足凉风,闻道龙标过五溪。             春酒相携就竹丛。我寄愁心与明月,             莫道弦歌愁远诵,          随君直到夜郎西。
                   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并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李诗写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第一句是借景来写愁,第二句是借事来写愁,第三句直抒心中的愁,第四句写愁的无穷无尽,所以说 “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诗写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相互拉着拽着带着酒来到了竹林深处。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诗的一、二两句诗写野宴之事,第三句直接抒情,第四句是以景作结。写朋友们竹林聚会,纵情畅饮之事,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愁”是远谪之愁,诗人巧妙运用融情于乐事之中,表达旷远情怀。诗歌内容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龙标野宴           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一、二两句“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写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很惬意的夜晚。“相携”“就”二词就十分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热闹场景,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而作者是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他的内心如何呢?第三句写出了难以释怀的沉重。
      “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
      但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充满了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此时此刻却能寄情于“青山”“明月”,“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
      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退***

    2018-12-13 01:36:49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