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谁?

首页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5-19 09:00:16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
    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祖籍为怀州河内(今沁阳)人。宋元之际学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
       许衡自幼勤好读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
      他天资聪颖,攻读中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教。    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县(许衡出生地),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河经河阳(今孟县)返乡,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都争着摘梨吃解渴,唯独许衡独自静坐树下乘凉。
      有人劝他说:乱世梨园无主,摘几个梨吃有何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不久,许衡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号称“鲁斋先生”。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出王秦中,任命许衡为京兆(今西安市)提学,许衡让各郡县创办学堂,民生8岁,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子弟,皆令入小学,15岁俊秀者入大学。
      在教学中,他提倡启发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钻研,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通晓礼义,懂得荣耻。    至元二年(1265年),许衡受命议事中书省,任职期间“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代“魏征”之称。他通过对历代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分析,先后给忽必烈上疏五道奏章,主张实行汉法,对维护其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至元六年(1269年),许衡受命同太常卿徐世隆拟定朝仪,接着又同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等一起议定官制,定出了中央集权机构的设置及其朝仪,减掉了一些不必要的 “冗长增置的台院”。 至元七年(1270年),许衡晋升中书左丞。当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在朝擅权,想安排其子忽辛为枢密院佥事,掌管兵权,唯许衡执意反对。
      许衡说国家事权无非是财、民、兵三项,今父典财民,子再掌兵权,不可。阿合马父子因野心未达,遂对许衡怀恨在心,挟嫌报复。许衡忿然不屈,以辞职表示抗议。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正式改国号为元,元世祖开太学,召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主持国子监。
      世祖亲自选择蒙古族子弟到国子监深造。至元十年(1273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继,许衡从政受阻,再次辞职相抗。    至元十三年(1276年),许衡主持太史令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修成新历法,元世祖授名为 《授时历》。
      这部历法确定一年为 365。2435天,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作官,又八次辞归故里,躬耕桑农。
      至元十八年(1281年)三月,许衡在家乡病故,终年73岁。 。

    l***

    2009-05-19 09:00:16

其他答案

    2009-05-28 10:01:22
  •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

    a***

    2009-05-28 10:01:22

  • 2009-05-24 23:44:03
  •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祖籍为怀州河内(今沁阳)人。宋元之际学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 许衡自幼勤好读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他天资聪颖,攻读中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教。
       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县(许衡出生地),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河经河阳(今孟县)返乡,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都争着摘梨吃解渴,唯独许衡独自静坐树下乘凉。有人劝他说:乱世梨园无主,摘几个梨吃有何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不久,许衡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号称“鲁斋先生”。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出王秦中,任命许衡为京兆(今西安市)提学,许衡让各郡县创办学堂,民生8岁,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子弟,皆令入小学,15岁俊秀者入大学。
      在教学中,他提倡启发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钻研,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通晓礼义,懂得荣耻。 至元二年(1265年),许衡受命议事中书省,任职期间“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代“魏征”之称。他通过对历代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分析,先后给忽必烈上疏五道奏章,主张实行汉法,对维护其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至元六年(1269年),许衡受命同太常卿徐世隆拟定朝仪,接着又同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等一起议定官制,定出了中央集权机构的设置及其朝仪,减掉了一些不必要的 “冗长增置的台院”。 至元七年(1270年),许衡晋升中书左丞。当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在朝擅权,想安排其子忽辛为枢密院佥事,掌管兵权,唯许衡执意反对。
      许衡说国家事权无非是财、民、兵三项,今父典财民,子再掌兵权,不可。阿合马父子因野心未达,遂对许衡怀恨在心,挟嫌报复。许衡忿然不屈,以辞职表示抗议。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正式改国号为元,元世祖开太学,召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主持国子监。
      世祖亲自选择蒙古族子弟到国子监深造。至元十年(1273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继,许衡从政受阻,再次辞职相抗。 至元十三年(1276年),许衡主持太史令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修成新历法,元世祖授名为 《授时历》。这部历法确定一年为 365。
      2435天,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作官,又八次辞归故里,躬耕桑农。
      至元十八年(1281年)三月,许衡在家乡病故,终年73岁。 国子监祭酒,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品等为从四品。该官职隶属于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 国子监祭酒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上为监事大臣,辖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名著《红楼梦》一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李纨的父亲就曾经是国子监祭酒。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 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古代祭祀礼仪有一种叫浇奠祭祀,就是举起酒杯、向天祝祷、洒酒于地;执行这个礼仪的人叫祭酒。 国子监是当时国立最高学府,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

    才***

    2009-05-24 23:44:03

  • 2009-05-19 12:42:11
  •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
         祭酒: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品等为从四品,以官职而兼师的校长。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上为监事大臣,辖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以乾隆朝为例,祭酒的“年薪”是正俸105两、恩俸105两、公费银3两,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禄米。
       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祖籍为怀州河内(今沁阳)人。宋元之际学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    许衡自幼勤好读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他天资聪颖,攻读中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教。
          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县(许衡出生地),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河经河阳(今孟县)返乡,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都争着摘梨吃解渴,唯独许衡独自静坐树下乘凉。有人劝他说:乱世梨园无主,摘几个梨吃有何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不久,许衡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号称“鲁斋先生”。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出王秦中,任命许衡为京兆(今西安市)提学,许衡让各郡县创办学堂,民生8岁,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子弟,皆令入小学,15岁俊秀者入大学。
      在教学中,他提倡启发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钻研,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通晓礼义,懂得荣耻。    至元二年(1265年),许衡受命议事中书省,任职期间“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代“魏征”之称。他通过对历代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分析,先后给忽必烈上疏五道奏章,主张实行汉法,对维护其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至元六年(1269年),许衡受命同太常卿徐世隆拟定朝仪,接着又同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等一起议定官制,定出了中央集权机构的设置及其朝仪,减掉了一些不必要的 “冗长增置的台院”。 至元七年(1270年),许衡晋升中书左丞。当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在朝擅权,想安排其子忽辛为枢密院佥事,掌管兵权,唯许衡执意反对。
      许衡说国家事权无非是财、民、兵三项,今父典财民,子再掌兵权,不可。阿合马父子因野心未达,遂对许衡怀恨在心,挟嫌报复。许衡忿然不屈,以辞职表示抗议。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正式改国号为元,元世祖开太学,召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主持国子监。
      世祖亲自选择蒙古族子弟到国子监深造。至元十年(1273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继,许衡从政受阻,再次辞职相抗。    至元十三年(1276年),许衡主持太史令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修成新历法,元世祖授名为 《授时历》。
      这部历法确定一年为 365。2435天,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作官,又八次辞归故里,躬耕桑农。
      至元十八年(1281年)三月,许衡在家乡病故,终年73岁。 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许衡著有《鲁斋集》、《鲁斋心法》、《授时历经》、《读易私言》等,经后世多次修订编辑再版并易名为《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并收入《四库全书》。
      许衡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儒学君子”位居相位者,许衡为古今唯一的一人。 。

    s***

    2009-05-19 12:42:11

  • 2009-05-19 07:35:15
  •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
    ——————————————————————————————————
         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出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为农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公元1209年5月8日,卒于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为农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公元1281年3月23日,葬于至元十八年四月二十,为农历辛巳年癸巳月乙酉日、公元1281年5月9日。
       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谥文正,封魏国公。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据《元史》、《许文正公遗书》、《许文正公世家谱》、《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蒙兀儿史记》以及《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等史料记载,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博览群书并立志学以致用;成年后,“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世祖即位后,任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与刘秉中等“立朝仪”“定官制”,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犯颜谏诤,刚毅不屈”,有元代的“魏徵”之称;创建并主持元初国学,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培育人才,善教,众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学有成就;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教领太史院事,与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改定历法,“撰《授时历经》”,“新制仪象圭表”等;道德情操高尚,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不食道旁无主之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许师敬先后三居相位,为元仁宗推行科举制度和使天灾频生的泰定时期呈现治平的盛世,卓有政绩。
       许衡著有《鲁斋集》、《鲁斋心法》、《授时历经》、《读易私言》等,经后世多次修订编辑再版并易名为《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并收入《四库全书》。许衡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儒学君子”位居相位者,许衡为古今唯一的一人。
       辞世后,赠为荣禄大夫司徒,谧号为文正,后加封正学垂宪、左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诏从祭孔子朝廷。时有“南吴(澄)北许(衡)”之称,为元朝正学大儒。 ———————————————————————————————— 附图为许衡画像。
      

    1***

    2009-05-19 07:35:15

  • 2009-05-18 22:10:05
  •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
       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1***

    2009-05-18 22:10:05

  • 2009-05-18 22:02:25
  •    石刻经书始于汉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蔡邕(蔡伯喈)认为“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属凿,贻误后学”,因在汉代熹平四年(175年)奏请订正《六经》文字。相传蔡邕亲手写经于碑,由工匠镌刻,后称“熹平石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石经”。但随着漫长的岁月的流逝,加之战乱不息,石经毁坏殆尽至今流传下来的仅有宋代出土的几块残石的拓本,后来,历代虽都有刻经,但均不完整,文字也不整齐划一。
          清代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字湘帆,自号拙老人,他游历西安时,见到唐代“开成石经”众手杂书,引以为憾,便发愤自书一部十三经。自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到乾隆二年(1737年)完成的,历时二十年,全部石经共约63万余字,出于一人手笔,字迹工整,一笔不苟。
      当时的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五年(1740年)转献朝廷,收藏于大成懋勤殿。乾隆五十门年,钦命和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负责考订蒋书石经,并动工刻石。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校订蒋衡手书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同时考证经文同异。乾隆五十九年碑刻成,立之于太学,并以墨拓本颁行各省,彭因功受赏太子太保衔。
      彭元瑞由此遭和绅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全部碑上经彭元瑞改订过的古体字。嘉庆四年(1799年)和坤被贬,仁宗和命学者纪晓岚、董诰等人重新校订补齐被和绅挖去的字。至此,石经才算还其本来面目。    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石经移到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并对石经采取了保护措施。
      1981年又加盖屋顶,妥为保护。    彝伦堂,位于辟雍之北,是元代崇文阁旧址,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时,改名“彝伦堂”,面阔七间,是国子监藏书之所。在“辟雍”建成以前,皇帝在此举行“临雍”典礼。清初顺治九年,世祖章皇帝临雍,曾在彝伦堂讲学。康熙、雍正、乾隆都曾亲指辟雍,释奠行礼於先师孔子,御彝伦堂讲学。
      堂的东西两边为面阔三间的典簿厅、绳愆厅、典籍厅、博士厅。    彝伦堂北面为明嘉靖七年建的敬一亭,清静幽雅,自成第三进院落。该院东厢是国子监祭酒(校长)办公的地方,西厢是司业(副校长)办公的地方。    国子监的组织设置:职教诸官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等。
      祭酒是最高领导人,满、汉各一人,司业(副职)满、汉、蒙各一人,他们掌成均(学校)之法以教国子及俊人士。监丞掌学规,以督教课,纪勤惰,均廪饩。博士掌阐明经说以助启迪,并设各类助教,算法馆助教、俄罗斯学助教、六堂助教等。    在监读书的生员称做“监生”,监生的宿舍称为“号”,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国子监请以监之东金吾等三卫草场建宿舍。
      明清时分布在国子监附近的有“外东号”、“大东号”、“新南号”、“小北号”、“西号”等名称,遗址今已不存在了。还设“交趾号”(交趾即今越南一带),这是留学生的宿舍,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俄罗斯专馆,接待俄罗斯留学生。其它如高丽、暹罗等国也都派遣学生就学于国子监。
      国子监从元代开始,经过明清两代,培养了大批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国内外人才荟萃之处。当时的文人学士能毕业于国子监,考取进士,又在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上镌刻大名,流芳千古,就“成贤”了。所以国子监大门上高悬着“集贤”门的匾额。   国子监经过1950年的全面修缮,之后又多次整饰,这座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学,其面貌已焕然一新,目前是首都图书馆所在地。
          。

    唯***

    2009-05-18 22:02:25

  • 2009-05-18 21:54:25
  •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
    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祖籍为怀州河内(今沁阳)人。宋元之际学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 
       许衡自幼勤好读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
      他天资聪颖,攻读中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教。    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县(许衡出生地),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河经河阳(今孟县)返乡,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都争着摘梨吃解渴,唯独许衡独自静坐树下乘凉。
      有人劝他说:乱世梨园无主,摘几个梨吃有何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不久,许衡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号称“鲁斋先生”。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出王秦中,任命许衡为京兆(今西安市)提学,许衡让各郡县创办学堂,民生8岁,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子弟,皆令入小学,15岁俊秀者入大学。
      在教学中,他提倡启发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钻研,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通晓礼义,懂得荣耻。    至元二年(1265年),许衡受命议事中书省,任职期间“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代“魏征”之称。他通过对历代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分析,先后给忽必烈上疏五道奏章,主张实行汉法,对维护其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至元六年(1269年),许衡受命同太常卿徐世隆拟定朝仪,接着又同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等一起议定官制,定出了中央集权机构的设置及其朝仪,减掉了一些不必要的 “冗长增置的台院”。 至元七年(1270年),许衡晋升中书左丞。当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在朝擅权,想安排其子忽辛为枢密院佥事,掌管兵权,唯许衡执意反对。
      许衡说国家事权无非是财、民、兵三项,今父典财民,子再掌兵权,不可。阿合马父子因野心未达,遂对许衡怀恨在心,挟嫌报复。许衡忿然不屈,以辞职表示抗议。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正式改国号为元,元世祖开太学,召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主持国子监。
      世祖亲自选择蒙古族子弟到国子监深造。至元十年(1273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继,许衡从政受阻,再次辞职相抗。    至元十三年(1276年),许衡主持太史令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修成新历法,元世祖授名为 《授时历》。
      这部历法确定一年为 365。2435天,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作官,又八次辞归故里,躬耕桑农。
      至元十八年(1281年)三月,许衡在家乡病故,终年73岁。 。

    撕***

    2009-05-18 21:54: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