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人文社科项目申报选题依据有哪些?

首页

人文社科项目申报选题依据有哪些?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6-23 12:09:44
  •   选题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对翻译腔/体关注由来己久,多集于国内,汉外两界有侧重。国外多论其他语对,偶涉外译汉。牲屑优劣判走汉译语言是常批的对象,形成了褒中贬三类意见。评判观五四前后至20世纪50年代,翻译腔引起广泛关注,多是价值评判,如胡适、钱玄同、傅斯年、鲁迅、瞿秋白等多 论态度,做批评,提建议,以改造白话文,构建新文学语言。
      贬义观理论上金堤与奈达1984年较 早用“翻译体”译tanslationese。1999年刘宓庆将其定性为贬义:充满斧凿痕迹,不为人待见,是不顾 双语差异、语表机械对应转换的结果。2005年牛新生重识翻译症:译文偏重词层对应,违背译语习惯, 生硬拗口,晦涩难懂,甚至意义失真。
      风格观1999年何三宁定翻译体为风格,是原语文化的传真。2006年程熙旭认为翻译体是某一时期的产物,具有历史性。2007年王建丰指出翻译体属于语言常态, 有别于创作体。2008年朱一凡则认为是受翻译文学影响产生的新表达方式和句式的总称。2009年杨普 习等将翻译腔/体合定为风格。
      辩证观1986年孙致礼认为既要保存洋味,又要避免洋腔。2001年吕 俊将翻译腔功用一分为二:破坏译语风格,却能引介新词语、改进表达。2002年林玉鹏确定翻译腔属 于偏离了译语共核的有标记文体。2005年倪红艳认为翻译体有助于认识汉语。现象描写批评国内对翻译腔/体/症有所认识(杨普习等200,但多批翻译腔。
      汉语界描 写汉语欧化语言学研究始于且集于王力,20世纪40〜50年代他描写了五四以来种种欧化语法现象, 如复音词创造、系词增加、句子延长、可能式、被动式、使成式、语法标记、联结成分、替代法、插 入法、称数法、无定冠词、词序等,观察比较系统,描写符合事实,兼论外来影响的途径、限度等。
      1959年《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涉及汉语词汇和语法受印欧语和日语的影响。1987年 朱德熙批评主语过于欧化。2003年《规范语言学探索》基本未涉汉译。译界个案批评批评多见于 单篇文章,基本认为翻译腔/体/症只顾逐词逐句扣原文,忽略汉语特点与习惯,结果晦涩、费解、不自 然、不流畅、生硬枯燥、佶屈聱牙,甚至不知所云,主要表现为复杂词组、长句、复句的翻译等,最 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60-70年代起余光中、思果等对上述现象的批评,后集于《余光中论翻译》、《翻 译研宄》等。
      后来,众多学者研宄词典、教学、译作中的汉译腔/体,以罗列+批评为主。20世纪80〜90年代研宄无大进展。译界研究集成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开始集于教材和词典,如2003—2004年孙致礼、王治奎等分析过翻译症,要力戒翻译体:语言不通、照搬字典、死扣语法、照抄语序、生吞 活剥、因袭标点、违背汉语规范、败坏读者兴趣、引人入歧等。
      1997—2011年《中国翻译词典》等数 部辞书吸收成果,收录了有关词条。

    韩***

    2019-06-23 12:09: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