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实用18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实用18篇)

J*** 23-04-04 教学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第26~28页的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目标预设:

1、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的奇妙,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程实施:

一、自主构建公因数意义

1、出示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个若干以及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猜一猜:你觉得哪一种正方形可以将这个正方形铺满。

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摆放小正方形,

教师要帮助学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活动任务。

3、交流: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体验,学生明白:因为12÷6=2(竖排放2行),18÷6=3(横排放3列),也就是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所以可以正好摆满。

4、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简单地解释自己推测的理由。

5、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6、提问: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

7、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二、独立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1、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学生出现的方法:

(1)、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一找他们的公因数;

(2)、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12的因数;

……

交流时结合自己的方法说说这样找的理由,

3、“集合圈”

我们同样也可以用集合圈表示8和12的公因数。

出示集合圈,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

4、观察比较,感受公因数的有限性,

公因数的集合圈与公倍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公因数集合圈中不需要省略号?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有限性”推想出“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练一练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感受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1、“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理解集合圈的表示方法,深化对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认识。

2、“练习五”第4题

⑴先让学生自主判断第一组数,然后交流各自的方法,比较得出“利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可以提高正确率。

⑵出示其他几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同时提醒两个数的公因数可以有2.3.5中的多个,为后面学习月份积累策略。

3、“练习五”第5题

要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提倡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快速解题,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2.3题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基本相同,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我让学生依托动手操作,加强对比观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概念引进的过程。在教学例3时,我分四步组织学生

的活动。第一步,让学生“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铺前先思考: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可以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操作,学生都知道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可以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公因数的含义。第二步,组织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思考,学生明白:“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第三步,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第四步,让学生说一说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含义的理解,知道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4就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优化概念的形成。

2、着眼于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逐步形成概念结构。教学例4是,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进一步打开思路,明确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而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一致性。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建立概念结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并且辨析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此外,考虑到学生也已经初步认识了用集合图表示两个相交的集合圈,所以我让学生根据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独立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然后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说说每一个区域内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把静态的集合图转化成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加深对集合图的理解,也使集合思想的渗透落到实处。

3、练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填空,进一步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解题策略,优化概念应用的过程。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3)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但不要归纳成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记忆。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天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4)

多问几个为什么

1、出差两天,今日回来,与孩子们继续畅游《公倍数和公因数》单元。

思维一旦被激发,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

从第一课时开始,孩子们与我是完全浸润在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欢乐中。我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对教材安排的质疑,到现在极力拥护教材的安排。

只有放手给孩子们一个构建的机会,孩子们才能在构建过程中频频发起智慧的邀请。

在学习公倍数的时候,课上巧遇“思维定势”,孩子们以为两个数的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但是在解决书本上的6和9的公倍数是多少时,猛然发现,这个方法不能次次实施。孩子们提出了一系列猜想。其中小彧发现,如果将错就错,把6和9相乘,也可以,但是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并且,小彧通过举例,把这个发现从特殊上升到了一般。

因为当时还未学习公因数,我就躲避了问题的内里。

小何在备学中说,我最大的问题是,我知道小彧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为何6和9两个数相乘,再除以最大公因数,得到的就是最小公倍数,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呵呵,好家伙,知道了是什么,自觉追问了为什么?

明天我们要对本章节的内容做个整体梳理,我准备结合短除法,让孩子们意识到小何追问思想的可贵,以及这个方法可行之处究竟是什么。

2、孩子们很爱思考,从第一课时的下课时间开始,就发现两个数若有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很奇妙,就是较大的数。

第二课时,我们通过教材上的习题,一起说了这个规律,即诉说了看到的表面现象。

孩子们还不甘心,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就是大的那个数呢?

一时安静后,好几个孩子举高手,并说清了原因:大数本身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又是自己最小的倍数,理所应当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3、公倍数的种种猜想,在学习公因数的时候,思想方法得到了迁移。

第一课时,孩子们提出各种猜想,求最大公因数,会不会也像公倍数中两个数有特殊关系,就能轻松的求出结果?

孩子们+数学=好玩。

要做找公倍数的上本子作业了,我板书给孩子们看书写格式,他们拉着脸。

我说,我小时候,就是写这么多字的。不过,我可以介绍你们写一种简单的,用“()”包住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这样就能代替写这么多字。孩子们一看,多方便呀!居然都“啪啪啪”鼓起掌来,哈!

我满怀惬意的说,你们的掌声与微笑中包含着对数学简洁美的追求啊!

孩子们爽歪歪了。

不过事后,一个资深老师告诉我,这个环节,如果让孩子们创造一下,如何追求简洁。也许,这样对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更有效。一想,我也同意这般。

一节课,只要知识目标达成,那么,过程方法与情意目标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达成过程方法目标的旅程中,岂有不快乐,不感受到丰富体验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5)

教学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

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反思: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进一步概括“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形成公因数的概念。

由于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集合图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的含义。第27页把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8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因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

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例4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出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的先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的在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这样操作比较方便,但容易遗漏。我有意引导学生选择第一种。练习五的第3题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自制课件,协助教学。

限于操作的局部性,我认真制作了实用的课件,让直观、清晰的页面直接辅助我教学,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提问、释疑、解惑,练习的热情很高。

本课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并具有热情,就实效性讲很令人满意。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探索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 创设铺地砖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导出概念。

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 通过充分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二者的包含关系。

结合铺地砖问题,学生知道了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明白了1、2、4是16和12的公有的因数,即是16和12的公因数,4是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因为有了这一层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概括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 通过“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再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列举法,有的用筛选法,还有的孩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有的孩子给大家介绍了短除法。孩子们在分享不同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四 精心设计练习,由浅入深,注意概念的辨析。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在本节课中,我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整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7)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法,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没有除尽,最后的商不是互质数,导致找错最大公因数。

不过相对于第一钟方法,第二种方法在书写上更简便,学生解题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写起来也比较简洁,大部分学生在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还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当然,我还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8)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必须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在自己的逐步思考和探究中达到解决的目的。

1、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研究多了,独立思考就有所忽视。从数学学习的本质来说,独立思考是主流,合作交流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才有交流的可能。因此,在本课设计时,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先让学生课前独立探究方法,在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评价。才真正实现每个学生潜质的开发和学生之间真正的差异互补。

2、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中萌芽出来的,在教学中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来倾听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精彩的表现。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学生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你认为他不能做的'事。”不要小看了孩子,要对每位孩子充满信心,从而使课堂频频发出精彩的光芒。如本课时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能在一些简单的尝试开始,从中逐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以至于应用获得的规律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不得不惊奇孩子能力的巨大。

3、当数学问题情境作用于思考者时就有可能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可以说,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情境的创设是促进数学思考的客观性因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层层推出数学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他的方法你认为怎样”“你是怎么想的”鼓励表扬敢于思索的同学,错误的回答也是对正确知识的一种辨析过程,新知识对每个每一次学习的学生都是一个发现、创造的大空间。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教学反思有探究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是学习的成功。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总是进一步学习的最大动力,自主探究的课堂,为个性不同的学生的发展留下了必要的空间,让他们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数学,发展知识,各自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9)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从这个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接受一个概念知识或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不只是注重数学形式层面的教学,而是更重视数学发现层面的教学,即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受一种数学的思想和观念──数学化思想。学生先是感知地板砖中隐含的数学,会用约数、倍数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进而思考并尝试解决画廊内装饰画的设计,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地板砖中数学知识。但是,从解释到应用设计,在没有学习公约数的情况下会存在较大的难度。于是,创设了做数学的空间。让他们在设计正方形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公约数的存在,建立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数学模型。再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自己创造了“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数学化思想观念是指用数学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数学”意识,使数学关系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而我们的课堂中,大多还是围绕知识就事论事,没有从形成学生思维模式的角度去展开知识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去注重现代的数学思想,去隐含重要的数学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的堆砌,没有自主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领悟。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0)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关系,会找1~100的自然数的因数,并且在学习面积概念时积累了“密铺”的活动经验开展教学的。对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其教学重、难点我认为就是对“公”字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如何体验这个数既是一个数的因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才是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我们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尝试教学:

一、重视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猜想: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如果用同样大的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来摆,刚好摆满没有剩余,可以选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去操作验证,在操作中体会“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满没有剩余”,初步感知正方形既要把长方形的长摆满没有剩余,又要把长方形的宽摆满没有剩余。

第二次猜想:现在把长方形变大,长6厘米,宽4厘米,同样的要求,这次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学生可以熟练地操作验证,在活动体验和交流中进一步感知选择正方形时既要保证长方形的长摆满没有剩余,又要保证长方形的宽摆满没有剩余。

第三次猜想:继续变大,长18厘米,宽12厘米长方形,还是同样的要求,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来摆,刚好摆满没有剩余,这次可以选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呢?学生继续操作验证。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前两次的操作感知,积累了充分的活动经验,这些活动经验可以支撑他们去推理、想象,找到能“摆满没有剩余”的本质,从而从整体感知正方形边长的规律。

然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前后共摆了三个长方形,得到了黑板上的这些数据。仔细想一想,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和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规律,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通过创设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经历了公因数产生的过程,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充分体验公因数的意义。

二、借助几何直观,增进学生对概念意义的理解。

通过上面的操作体验和思考认知,学生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又经历了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学生能感知“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这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概念,提出问题:“对比这三个概念,现在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吗?可以选其中两个说一说。”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这时学生交流:“‘因数’是一个数的,而‘公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公有的”、“‘最大公因数’首先它也是‘公因数’中的一个,而且是‘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通过课件,借助韦恩图形象直观地演示了“因数”与“公因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学生对概念意义的理解。

三、通过实际问题,沟通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在学生充分理解区分了“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三个概念之后,提出问题:“一根彩带长16分米,如果要截成小段来装饰包装盒,要求每段一样长且剪完没有剩余,每段可以是几分米?(选整分米数)”学生想到:这是个用因数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求每段可以是几分米,也就是求16的因数。这时,引导学生改编成一个用公因数来解决的问题,学生首先想到了

少需要两个数据,于是有的学生想到可以改编成:“两条彩带,一条16分米,一条12分米。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可以是几分米?(选整分米数)”这样的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既是在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意义,又找到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是最棒的!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他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我仿佛听得到他们思维拔节的声音。

当然,仔细琢磨,这节课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如:

1、在三次操作之后,找正方形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环节,有的孩子不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还停留在操作上,这就说明作为老师,在这两个环节之间没有为孩子搭建起合适的桥梁,没有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的思维支点。

2、因为操作感知时间较长,在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目标——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环节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将孩子的各种方法展开交流,也是个小小的遗憾。

带着原有的思考我们做了如上尝试,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个人业务素养也有待提高,所以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好在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终止,我又带着实践中的新问题上路了。期待着思考的路上,能得到更多领导、同行们的指点与批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认识公因数、最大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适时地渗透集合思想。在教学例1时,解题过程不仅呈现了用列举法解决问题。还引导学生用集合图来表示答案,从而渗透了集合思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感性认识。

二、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将自主探究活动贯彻始终。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次自主探究的机会。即一在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公因数,二用集合图表示因数之间的关系,三用自己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在这几次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从而在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是教学运用最大公因数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在纸上用彩笔画一画的方法把出现的几种情况记录下来,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体会到新知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交流并验证结论,让学生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加积极地探索新知,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部分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与理解,部分学困生掌握不够到位。这需要教师在今后教堂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时间过于紧迫。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2)

反思本课教学,我认为教师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习和新知的传授能够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首先教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学号别在胸前,本节课的教学围绕学号展开,也就是借助学号这个载体,让学生复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同时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概念的时候,也是借助学号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联系了学生实际,借助学生最熟悉的学号这个载体,完成了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二、教师注重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揭示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12的所有因数和18的所有因数同时到前面来站好,当学生找不到位置的时候,教师引导全体同学作裁判,这些同学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从而来揭示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种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了学习节奏和精神状态,对学生探索、构建新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激发矛盾,突出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激情。在这个前提下“公因数”和“最大因约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精讲多练。

本节课,教师从复习导入到新知结束,只用了不足15分钟。余下的时间学生做练习,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规律。练习的设计主要是体现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在分层次的练习活动中探索并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学生今后求最大公因数的速度和正确率。练习容量比较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后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灵活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同学一看到求最大、最多、最长是多少,便不假思索,直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至于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有的同学不理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大了以下几点:

1、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六一节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积极、欢愉的氛围中学习。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他们利用已有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动手操作中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并结合课件演示明确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再通过后面的尝试应用,练一练,灵活应用等环节进一步明确思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尝试应用环节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我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各种求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的方法,从中再次体验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还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模仿,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3、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研究时间,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达到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变得有厚度。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4)

五年级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教学 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反思: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进一步概括 “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形成公因数的概念。

由于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集合图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的含义。第27页把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8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因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

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例4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出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的先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的在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这样操作比较方便,但容易遗漏。我有意引导学生选择第一种。练习五的第3题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自制课件,协助教学。

限于操作的局部性,我认真制作了实用的课件,让直观、清晰的页面直接辅助我教学,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提问、释疑、解惑,练习的热情很高。

本课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并具有热情,就实效性讲很令人满意。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

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26~28页的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目标预设:

1、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的奇妙,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程实施:

一、自主构建公因数意义

1、出示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个若干以及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猜一猜:你觉得哪一种正方形可以将这个正方形铺满。

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摆放小正方形。

教师要帮助学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活动任务。

3、交流: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体验,学生明白:因为12÷6=2(竖排放2行),18÷6=3(横排放3列),也就是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所以可以正好摆满。

4、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简单地解释自己推测的理由。

5、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6、提问: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

7、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二、独立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1、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学生出现的方法:

(1)、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一找他们的公因数;

(2)、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12的因数;

……

交流时结合自己的方法说说这样找的理由。

3、“集合圈”

我们同样也可以用集合圈表示8和12的公因数。

出示集合圈,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

4、观察比较,感受公因数的有限性。

公因数的集合圈与公倍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公因数集合圈中不需要省略号?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有限性”推想出“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练一练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感受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1、“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理解集合圈的表示方法,深化对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认识。

2、“练习五”第4题

⑴先让学生自主判断第一组数,然后交流各自的方法,比较得出“利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可以提高正确率。

⑵出示其他几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同时提醒两个数的公因数可以有2.3.5中的多个,为后面学习月份积累策略。

3、“练习五”第5题

要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提倡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快速解题。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2.3题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基本相同,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我让学生依托动手操作,加强对比观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概念引进的过程。在教学例3时,我分四步组织学生

的.活动。第一步,让学生“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铺前先思考: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可以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操作,学生都知道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可以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公因数的含义。第二步,组织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思考,学生明白:“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第三步,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第四步,让学生说一说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含义的理解,知道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4就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优化概念的形成。

2、着眼于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逐步形成概念结构。教学例4是,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进一步打开思路,明确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而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一致性。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建立概念结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并且辨析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此外,考虑到学生也已经初步认识了用集合图表示两个相交的集合圈,所以我让学生根据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独立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然后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说说每一个区域内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把静态的集合图转化成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加深对集合图的理解,也使集合思想的渗透落到实处。

3、练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填空,进一步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解题策略,优化概念应用的过程。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6)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下续学习约分作准备。教材先创设了一个剪纸的问题情境,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概念。这样处理的好处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但是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教学上自然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主题图的自由探索与尝试选正方形的大小来剪。适当降低了一些难度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最后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容易就引入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在现行《课标》中有关求最大公因数的.要求是:“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重在“找”,而现行教材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小,学生熟练了以后都能准确的进行约分,关键还是在练习的力度上多下功夫。

融入生活实际。我把找公因数的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景中,比如:“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2米,另一根长28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应是几米?一共截几段?”这时学生理解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作用,就不难解决这一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并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学”,真正做到了生活知识数学化。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7)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胸有课而上课堂,这是我一直希望能做到的。昨天晚上备课,我认真研读教材,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需要解决和认识。

1.复习寻找因数的方法。

2.联系实际体会学习寻找公因数的必要性。

3.探索寻找2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结合集合方法直观显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理解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以及应用。

6.结合短除法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个在人教版中作为了解,在本课中,我向孩子们了解介绍,但未做要求)

在课上,我以为长16dm宽12dm的客厅铺上正方形方砖,刚好铺满,能选用集中方砖,这在无形中蕴含这寻找16和12的因数,这样能够孩子们体会寻找公因数的必要性,引起探究欲望。

孩子们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去表示公因数的方式,在最后介绍集合方式,在交集中更直观现实公因数,这样更直观的显示,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8)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后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灵活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同学一看到求最大、最多、最长是多少,便不假思索,直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至于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有的同学不理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大了以下几点:

1、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六一节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积极、欢愉的氛围中学习。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他们利用已有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动手操作中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并结合课件演示明确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再通过后面的尝试应用,练一练,灵活应用等环节进一步明确思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尝试应用环节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我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各种求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的方法,从中再次体验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还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模仿,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3、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研究时间,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达到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变得有厚度。

相关推荐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优秀教案(推荐20篇)

教案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优秀教案(1)【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
展开详情

复韵母教案(汇总12篇)

教案
复韵母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韵母ao、ai,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2、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o、ai组成的音节。3、拼读儿歌,感受阅读的喜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单韵母
展开详情

拼音jqx教学设计(推荐4篇)

教学设计
拼音jqx教学设计(1)一、谈话激趣1、请出字母jqx,请它们住进新盖的楼房,由学生说说记住它们的顺口溜。2、再请小ü住进房,看看它们四个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二、教学jqx与ü组成的音节1、jqx与ü
展开详情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集合7篇)

教案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二、计算练习三
展开详情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说课稿(精编11篇)

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福清市姚世雄中学教师唐孝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标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一课时。下面谈一下本节课的
展开详情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汇集3篇)

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1)1、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3、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
展开详情

帽子床教案(集锦7篇)

教案
帽子床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欣赏故事《帽子床》。2、协商创编故事并进行角色表演。教学准备:1、皮帽一顶、鼠爸、鼠妈PPT。2、故事PPT、幼儿人手一本图画故事书。教学过程:一、介绍皮帽子1、观察
展开详情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优选3篇)

教学反思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杜巧云一、弄清对邻斜。锐角三角函数是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的研究边角之间的关系。而锐角三角函数值实质上就是边与边之间的一种比值,它能沟通了边与角之间的联系,为
展开详情

is和are的试题(通用17篇)

考试资料
is和are的试题(1)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论语》推荐《论语》四则(安徽卷)20xx年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展开详情

圆柱的表面积习题(热门10篇)

习题
圆柱的表面积习题(1)一、填空。1、正方体是由()个完全相同的()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条棱,它们的长度都(),正方体有()个顶点。2、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的长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遵纪守法小故事(必备4篇) 10以内相邻数教案(推荐9篇) 海洋的诗歌(推荐6篇) 风和火柴阅读答案(汇集3篇) 一寸虫教案(通用12篇) 才能来自勤奋阅读答案(必备6篇) 试卷语文作文(精品15篇)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精编19篇) 画影子教学反思(优质8篇) 常规教育主题班会(精选6篇) 贝多芬阅读答案(汇集15篇) 家乡的桥教案(精编15篇) 民间故事400字(汇总8篇) 用心灵去倾听练习题(必备4篇) 爱因斯坦故事(通用19篇) 第一次买东西教案(集锦9篇) 托班优质公开课教案(实用3篇) 20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汇编14篇) 乡宴阅读答案(精选4篇) 弯道跑说课稿(汇集14篇) 阅读答案风雨中的菊花(实用13篇) 四个太阳教案设计(集锦18篇) 捐赠天堂教学反思(精品3篇) 打开心中的那把锁阅读答案(精选3篇) 语文年级试卷题(实用5篇) 考试技巧(优选15篇) 太阳的知识点(精品3篇) 叠毛巾教案(集锦6篇) 认识长短教案(精品10篇) 超越自我主题班会(推荐3篇) 俗语谚语歇后语大全(优选3篇) 维也纳森林故事(合集19篇)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生命与水说课稿(优选8篇) 卡罗纳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历史考试的试卷分析(汇总3篇) 公路阅读答案(甄选5篇) 老爸的阅读答案(优质3篇) 老师请您记住我的阅读答案(精品3篇) 关怀的人生的阅读答案(优选4篇) 狼练习题(通用9篇) 排球垫球教学反思(甄选13篇) 10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优选19篇) 英语练习题目(汇集15篇) 长春的知识点(热门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必备16篇) 三峡课件(精编10篇)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推荐17篇) 煮书教学反思(实用7篇)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优质6篇) 离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汇总4篇) 传染病防控主题班会(实用4篇) 环保美术教案(优质8篇) 卖柑者言阅读答案(精选10篇) 猜灯谜作文400字(优质5篇) 三年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试卷(推荐4篇) 阅读答案唱歌(精品10篇) 耳朵上的绿星教案(必备5篇) 月光的阅读答案(优选18篇) 十的成语开头(集锦5篇) 两片秋叶阅读答案(汇编3篇) 循环知识点(集锦5篇) 养生故事(优质7篇) 消防安全班会课教案(热门7篇) n考试题型(合集17篇) 腊八节教案(集合17篇) 合作小故事(合集4篇) 时间主题班会(甄选16篇) 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实用3篇) 十二生肖马的故事传说(实用6篇) 得数是7的加法教案(精编18篇) 风筝诗歌(精品6篇) 图形的运动教案(推荐5篇) 济南的冬天阅读题及答案(热门3篇) if英语练习题(汇总19篇) 关于拟人的句子(集锦9篇) 电力诗歌(精品5篇) 半个蛋壳教案(精编11篇) 英语倒装句练习题(精品3篇) 金鱼美术教案(甄选20篇) 奇妙的动物玩耍阅读答案(实用3篇) 月的阅读答案解析(优质16篇) 老人与海优秀教案(优选6篇) 病房里的故事教学设计(实用3篇) 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汇总6篇) 南京故事(优质6篇) 我的读书经验阅读答案(合集3篇) 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通用5篇) 学习的重点知识点(合集8篇) 庆国庆诗词朗诵(精选8篇) 真正的慷慨阅读答案(精品8篇) 板报设计教案(合集6篇) 一分阅读答案(集锦20篇) 颜色成语大全(优选7篇) 语文试卷讲评教学设计(精品3篇) 运白菜教学反思(合集4篇) 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汇集8篇) 故乡的芦苇教案(合集4篇) 抓住细节写作教案(集锦3篇) 图书借阅公约教学设计(实用4篇)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集合3篇) 太阳你好教案(优选3篇) 汉语拼音zcs教案(通用6篇) 信箱教学设计(实用7篇) 蚂蚁运粮教案(合集18篇) 名词练习题(精品7篇) 珍珠鸟的教学设计(合集17篇) 火车的故事阅读答案(汇集3篇) 金翅膀的阅读答案(推荐3篇)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精品20篇) 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汇编3篇) 新学期安全教育第一课教案(汇编16篇) 安全试题与答案(优质3篇)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精编17篇) 小小鞋店教学设计(通用4篇) 认识平行四边形课件(精品4篇) 目送阅读的答案(集锦17篇) 顽皮的小雨滴教案(推荐6篇) 家风家训主题征文(优选7篇) 开学安全第一课讲话稿(实用15篇) 垃圾分类教育教案(优选19篇) 小英雄雨来的英雄故事(必备7篇) 秦王扫六合教案(汇编12篇)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精编7篇) 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精选20篇) 主持人训练方法(汇总8篇) 飞船阅读答案(汇编6篇) 批改作文的评语(必备17篇) 小露珠教案(推荐19篇)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案(合集4篇) 大禹治水说课稿(集合10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实用10篇) 火车开啦教学反思(汇集5篇) 见习老师的评语(汇编6篇) 小心烫伤教案(实用7篇) 部编版草原教案(推荐3篇) 深夜的那盏灯阅读答案(精品4篇) 过家家教案(合集8篇) 动物的花衣裳教案(优质5篇) 比的化简说课稿(优质6篇) 清明扫墓征文(通用4篇) 矩形的性质教学反思(甄选4篇) 泰戈尔的名言大全(优质4篇)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集4篇) 平行线判定教案(集锦3篇) 生肖牛的故事(必备5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集合7篇) 怕痒树紫薇阅读答案(甄选5篇) 语文阅读解析答案(优质15篇) 绕口令简短(通用6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精品7篇) 小书包教学设计(实用5篇) 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汇集4篇) 交通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通用10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精选16篇) 关于大海的名言(合集9篇)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主题班会(精品18篇) 幼儿的试卷(实用14篇) 物理8年级上册知识点(推荐17篇) 将进酒李白赏析(汇集3篇) 龙的传人说课稿(实用3篇) 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推荐7篇) 颜色对对碰教案(汇总16篇) 车前草的阅读答案(精选4篇) 幼儿防火安全教案(优选20篇) 小马过河公开课教学设计(优选3篇) 程门立雪教学设计(热门7篇) 我眼中苏州园林阅读答案(集合3篇)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热门8篇) 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集锦4篇)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第二课时(精编4篇) 逻辑试题及答案(推荐3篇)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教学反思(汇编3篇)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优质5篇) 为自己高兴阅读答案(精选8篇) 霜降节气的诗词(汇编7篇) 田家元日赏析(热门3篇) 一年上册数学测试题(精编14篇) 落叶散文(汇集15篇) 古文试题(集锦4篇) 海底世界的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人教版可能性说课稿(汇编6篇) d的拼音练习题(热门18篇) 随机抽样教案(精选7篇) 体育优秀教学案例(精选4篇)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反思(集合17篇) 论语教学计划(精编3篇) 财神对联大全(精编4篇) 原地运球教案(实用5篇) 语文说课稿范文(甄选16篇) 描写夏天的诗歌大全(集合5篇) 文言文阅读答案赵普(精品8篇)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反思(精编18篇) 四季的课件(通用10篇) 防火小能手教案(集锦8篇) 名人的梦想故事(汇编5篇) 拥抱亲情主题班会(集合6篇) 修鞋姑娘教案(集锦5篇) 定风波翻译及赏析(汇集8篇) 诗的答案阅读理解(必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