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首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30 01:39:05
  •   1、关于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
    2、相关知识: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情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2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
      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三、写作方法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
      “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
      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
      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四、重难点导析
    ⑴“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
      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难。
    ⑵“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
    这个题目设计旨在引导大家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
      困难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孱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⑶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
      “我”不能爬上山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我”的身体原因造成的。文中多处提到了“我”体弱多病,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
      阅读中要善于找出这些带有铺垫作用的句子,体会写文章的周密表达。
    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
      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⑷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
      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⑸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
      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逢***

    2018-10-30 01:39:0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