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语文阅读题

首页

语文阅读题

怎样理解句子含义,还有各种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13 01:56:08
  • 句子含义,1回到原文2明方法...找出描写方法(说明文;举例子等...记叙文;语言,动作描写等)3夸好处【这句话,有了以后可以让这段话变得怎么样,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什么】4习作用【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比如记叙文;是突出情感还是什么,,等】

    刘***

    2018-12-13 01:56:08

  • 2018-12-13 01:50:11
  •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常用语句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及寓意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
    开头段   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
    结尾段   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画龙点睛 ,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 ,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名或揭示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
    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怎样理解句子含义
    一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旨,思考其含蓄的言外之意。例如《胡同文化》最末句“再见吧,胡同。”纵观全文,第一到第四段是说北京胡同的特点,数量多,环境安静。
      可是,第五到第十二段说的全都是胡同文化——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的特点,由此可知,全文主要内容是说胡同文化,而且,作者在叙述描写这些特点中运用的是一些或令人可笑的口语(如“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的好吃”“闹学生”))、或过时了的俗语格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或令人反感的事例、或贬义色彩的词语(“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毫无生气”)。
      因此,我们就知道,作者对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是持调侃嘲笑讽刺不满的态度,由此再联系文章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一个表明作者观点的主旨句,进一步思考,我们就可以推知,这句话后还省略了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
      ”因此,我们在理解句子的含义时,要善于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思考句子后面是否还有被省略了的含蓄的言外之意。
    二、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例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联系托尔斯泰是生活在基督教盛行的社会中的一位家资丰厚的伯爵和世袭大贵族,是一个世界著名的伟大的文学家,人们就可以感受到托尔斯泰墓是出人意料的普通、朴素。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没有十字架”联系托翁生前揭露基督教虚伪的言行,人们就可以知道托翁是一个彻底与宗教决裂的叛逆,从“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人们就可以知道托翁彻底与贵族家庭决裂、做一个平民的决心是多么坚决,从“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人们就可以知道托翁是一个不追求声名的品质高贵的伟人,从“后事……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人们就可以想象,托翁对自己生前的追求,是多么地坚定——至死不渝。
      
    三、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善于确定句子中的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目的、作用或效果。 我们都知道,《琐忆》中描写的鲁迅对青年的讲话“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这里鲁迅运用比喻来教育青年,从效果上看,使自己的讲话显得更亲切,从作用上看,使道理更通俗易懂,使人更易于接受。
      下文“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里,鲁迅为什么用“猴子、虫豸”来比喻变坏了的青年?其目的是要表达自己对变坏了青年极度的失望和对变成反革命的青年极度憎恨。由此看来,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其一定的效果和目的。又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句子中运用拈连和讳饰的修辞方法,其效果是突出马克思是一个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其目的是表达自己对马克思的逝世无限悲痛的感情。“他对这一切都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句子中运用比喻“像蛛丝一样”,其表达的效果是说明了敌人的诬蔑诽谤诅咒像蛛丝一样的,对马克思来说显得那么无力、不起作用,其目的是让读者联系上文的“毫不在意”体会到马克思那种对敌人的攻击不放在心上的大无畏的气概。
      
    四、 理解句子含义,要善于抓住造句中语序异常和上下句之间关系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比如上文提到的《胡同文化》中最末句“再见吧,胡同。”这里,为什么要用倒装句来表达?主语“胡同”摆在位于“再见”的后面,就造成了一种给人对胡同恋恋不舍的感觉,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胡同消失“无可奈何”“伤感”的情绪。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再见吧,胡同文化”就不能写出来了,因为对胡同文化,作者是持批评态度,希望人们与他告别。再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为什么这里运用两个相似的句式并把它并列起来?其效果是向人们揭示流言的制造者与反动政府之间的关系:他们两者是关系紧密,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主人与奴才互相配合,一呼一应,主子污蔑人家是“暴徒”,奴才就诬陷人家是“受人利用的”。
      用心同样险恶,性质同样卑鄙,效果同样恶劣。两句并列,其目的是既可揭露段政府凶残屠杀后又卑劣污蔑的可耻行径,又可让人看清流言家的实际是反动御用文人的真面目。
    五、 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运用换词对比法想一想为什么这里只有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的、最恰当的,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
      例如《荷塘月色》,“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里几个动词“泻、浮、洗、笼”,写出了月光从上而下朗照荷塘、雾气从下而上轻盈升腾那种醉人的朦胧的飘飘欲仙的情景,写出了荷花荷叶在月下雾中特有的乳白色和娇媚欲滴的姿容、轻柔飘渺的状态。
      达到了让读者如亲临荷塘、见到那迷人的月下荷塘美景一般的效果,也达到了表达自己在荷塘边得到暂时自由时那种喜悦心情的目的。
    六、理解句子含义要善于抓住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辨析其意味,思考其运用目的。如《胡同文化》中第九段叙述“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这个胡同文化的特点时,作者说“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接连用两个贬义词来形容,其目的是在揭示这种不爱管闲事实际上是是非不分,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实质,表达自己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批评态度。
    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牛***

    2018-12-13 01:50:1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