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隋王唐兴给我们的启事是什?

首页

隋王唐兴给我们的启事是什?

隋王唐兴给我们的启事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4-02-17 21:08:34
  •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在位20多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开创“开皇之治”,为国家治理奠定了稳定富足的良好局面。但隋炀帝杨广即位后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统治残暴,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就葬送了王朝统治,身死、家灭又国亡。
      隋王朝的迅速覆亡是由隋炀帝残暴统治直接造成的。
      隋亡唐兴,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对隋炀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形成了若干十分深刻的认识和总结。   其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认识和总结,强调治理国家“必须先存百姓”,深刻认识到存养老百姓对于政权统治的极端重要性。
      而这正是来自对隋炀帝暴政教训的总结。史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
      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   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又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唐太宗依据耳闻目睹,回顾总结了隋炀帝因暴政虐民、骄奢淫逸、穷兵黩武而亡国的教训,并要“深以自诫”。唐太宗还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由上可见,唐太宗对“存百姓”的极端重要性有着切身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认为这是皇帝治理国家的重要职责。魏徵是唐太宗的重要大臣,多次引用《荀子》里的话,反复强调“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刻认识到政权能否稳固乃系之于人心向背。贞观十年(636年),魏徵说很多王朝打下天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贞观十一年(637年),大臣马周也说:“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
      ”   魏徵和马周以史为鉴,均明确主张存养百姓的极端重要性。在“存百姓”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君臣在贞观年间勤于政事,居安思危,避免剥削压迫过甚,照顾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注重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出台实施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多项积极政策和措施。
      史载当时“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为唐王朝的长久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二,“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这也是一个原则性的认识和总结,强调最高统治者“正其身”对于国家安危的重要性,即所谓“修身治国”的重要性,特别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所作所为。
      这一认识和总结也来自于对隋炀帝亡国教训的总结。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又对大臣们说,隋炀帝“奢华无道,遂致灭亡”,指出隋炀帝骄淫奢侈,刚愎自贤,结果是作为一国之君而身死匹夫之手,为天下人耻笑。
      贞观四年(630年),魏徵对唐太宗说:“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贞观十一年(637年),魏徵又对唐太宗说:“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
      ”提醒唐太宗要以隋炀帝穷奢极欲以致亡国为警诫。史载,当时君臣们共同认识到了“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唐太宗还明确地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基于这种深刻认识,唐太宗君臣谨严自律,躬行节俭,力戒奢侈,杜绝骄纵,从多个方面采取了切实行动,以求“正自身”,带动营造了当时良好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减轻了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使民众能够稳定、积极地劳作和生产生活,从而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史载贞观“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社会发展呈现出富裕和谐之良好局面。
         其三,“务弘仁义”者国祚长,“专任诈力”者国祚短   这是唐太宗君臣探讨更多朝代兴亡经验教训后所形成的又一原则性认识和总结。史载“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任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
      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这里,君臣们讨论了周朝和秦朝国祚长短的原因,唐太宗明确地指出,周朝得天下后“务弘仁义”,所以国祚长,而秦朝得天下后“专任诈力”,所以国祚短,国家政策的不同才是导致国祚长短相差悬殊的原因,提出了“务弘仁义”者国祚长,“专任诈力”者国祚短的重要认识和结论。

    双***

    2014-02-17 21:08:34

  • 2014-02-17 19:22:23
  • 要以民为本,否则“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小***

    2014-02-17 19:22:2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