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罢黜百家”是什么意思?

首页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罢黜百家”是什么意思?

只是“罢黜百家”。不是整个句子。 〖〔〔〔>.<〕〕〕〗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5-21 04:51:54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封建时代初期的一次思想大调整和大统一运动。 
    * 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遭到秦汉之交长期战乱的严重破坏,因此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时,由于有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积累,西汉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 汉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
      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 与此同时,元朔五年(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
      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饰法律。
    * 至此,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但是这个说法受到了学者的质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封建时代初期的一次思想大调整和大统一运动。
    * 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遭到秦汉之交长期战乱的严重破坏,因此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时,由于有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积累,西汉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 汉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
      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 与此同时,元朔五年(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
      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饰法律。
    * 至此,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但是这个说法受到了学者的质疑。

    十***

    2018-05-21 04:51: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