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汉字及拉丁字母的起源及历史演变是什?

首页

汉字及拉丁字母的起源及历史演变是什?

汉字及拉丁字母的起源及历史演变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3-11-05 23:59:20
  • 拉丁字母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出现,经历了大约2500年历史的转变,成为今时今日的样式,是现时世上应用最广泛的书写系统。起源于希腊字母,有罗马人从古希腊人处学会。根据发展时代不同,分为:古典拉丁语时期、近古时期、中世纪、早现代时期以及现代时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

    六***

    2013-11-05 23:59:20

  • 2013-11-05 23:14:57
  •   拉丁文的字母约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时,从希腊字母通过埃特鲁斯坎(Etruscan)文字(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媒介发展而成。成为罗马人的文字,并随着罗马的对外征服战争,拉丁字母作为罗马文明的成果之一也被推广到了西欧广大地区。最初只有二十一个,其中有16个辅音字母B、C、D、F、Z、H、K、L、M、N、P、Q、R、S、T、X,4个元音字母A、E、I、O,和一个音值不定的u, 既表元音又表辅音。
      古代拉丁语和古汉语一样,书写时没有标点,且只有大写字母,后来增加到二十六个。字母G、J、K、V、W等都是在其使用和发展中——特别是语音的变化——逐渐出现的。同时,为了书写方便也出现了小写字母和各种书写字体。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
      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
      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
      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
      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
      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一、演变过程 甲骨文:殷商 金文:西周 篆书 大篆:战国时代秦国 小篆:秦朝标准字体 隶书 秦隶(古隶):秦朝日用字体 汉隶(今隶):汉代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草书 章草:东汉章帝 今草:东汉末年 狂草:唐代 行书:东汉末年 二、演变趋势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主要表现在: 1、图画描绘性记录方式改为符号性记录方式。
       2、同字异形减少,字的写法和结构趋简。 3、肥笔改为瘦笔,弧形线条改为直线。 三、演变原因 1、内部原因:书写者对汉字的简易需求和美观要求。 2、外部原因:书写工具、书写方式方法和书写材料的变化。 1.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
      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
       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
      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
      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
      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
      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 总之,汉字词汇丰富,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悠久灿烂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幸***

    2013-11-05 23:14:57

  • 2013-11-05 19:02:09
  •   一般相信拉丁字母源于希腊字母。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时,罗马人从古希腊人在今日南意大利建立的大希腊殖民地的人民学会使用文字。这种源于库米城的古文字成为了当时刚冒现的各种古意大利字母的其中一员。
    根据罗马的传说,拉丁字母是由女预言家西碧(Sibyl)的儿子Evander在特洛伊战争发生前的60年引进罗马的。
      这种说法未有得到历史的支持。 从库米字母中,古代的意大利人发展出埃特鲁斯坎字母。这套埃特鲁斯坎字母有26个字母,而罗马人从这26个字母中只采纳了21个字母,成为了拉丁字母的雏型: A B C D E F Z H I K L M N O P Q R S T V X 当中: C 用来表示/g/, I 用来表示/i/及/j/, V 用来表示/u/及/w/。
       2古拉丁语时期 由于一般人倾向使用C,使这个字母在这时期可以同时表示/g/和/k/,K因为不受欢迎而被边缘化。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Z被放弃,而其位置则被G所取代。在这时候,/g/和/k/又再分工:C 现时只代表 /k/,而 G 则只代表 /g/。
       A B C D E F G H I K L M N O P Q R S T V X 3古典拉丁语时期 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在未登基前曾发明过三个新字母,用来完善当时的拉丁字母[1]。这三个新字母在克劳狄登基后,亦曾一度通行,但在克劳狄死后就被人遗忘了。
      不过在公元前1世纪,当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之后,Y和Z分别被引进和再引进到拉丁字母中,并放置到最后。在这时,拉丁字母的成员扩展至23个: 字母 A B C D E F G H I K L M 名称 ā bē cē dē ē ef gē hā ī kā el em 发音 (以IPA标音) /aː/ /beː/ /keː/ /deː/ /eː/ /ef/ /geː/ /haː/ /iː/ /kaː/ /el/ /em/ 字母 N O P Q R S T V X Y Z 名称 en ō pē qū er es tē ū ex ī Graeca zēta 发音 (以IPA标音) /en/ /oː/ /peː/ /kʷuː/ /er/ /es/ /teː/ /uː/ /eks/ /iː ˈgraika/ /ˈzeːta/ 有部份字母的名称有争议。
      一般来说,罗马人并不会跟希腊人一样使用传统闪语族的字母名称,而是有它的独特命名法则: 除了C、K和Q以外,每个塞音之后接上/eː/来作为字母的名称, 对于C、K和Q,三个字母用了不同的母音来分辨(这种做法亦演变成日后拉丁语系语言的拼写法则), 在每个持续辅音之前加上/e/作名称, 所有母音以字母本身作名称, 对于两个新加入的字母: Y字的名字最初估计是叫作“hy”(/hyː/),但后来改了作“i Graeca”,意思就是“希腊人的i”。
      这很大可能是因为说拉丁语的人难以分辨/i/和/y/这两个音。 Z字采用原来的希腊语名称,即zeta。 早期的文字都是在石碑或建筑物上的铭刻。这种书体被称为“铭刻体”。当文字抄写在莎草纸或兽皮书上时,因为抄写工具的转变,使字体亦跟随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书体,被称为“粗俗体大写”[2]。 “罗马草书体”或“拉丁草书体”是一种于日常书信往来使用的字体,是从铭刻的大楷字体演变出来。一般用于商人在日常记帐、又或学童学习字母时、甚或罗马帝皇在发司号令时使用。比较正式的书体有罗马方体,但在非正式场合,草书体使用起来比较快捷。
      这种罗马草书体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3世纪通行,但相信在更早的时间就已存在。 4近古时代 在晚期古希腊罗马时代(亦作近古时代),透过拉丁语作传播媒体,拉丁字母的应用范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亦从意大利半岛扩展到环地中海地区;不过帝国的东部,包括希腊、小亚细亚、累范特及埃及继续沿用希腊语作通用语。
      当通行拉丁语的帝国西部陷落以后,拉丁语继续演化成为当地的本土语言,例如: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及加泰隆尼亚语等各种罗曼语族的语言。这些语言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拉丁字母。 参看:西哥德文字、罗马草书体 5中世纪 大约在1300年左近,W才以一个独立字母的姿态出现。
       另一方面,小楷字体亦是在中世纪时期从新罗马草书体演变出来。大约在4世纪时,一种名为“安色尔字体”(又译“安自尔字体”)的书体从大楷文字演变出来。这种文字后来又再演变成为了小楷文字的雏型。不过,古罗马的文字在铭刻、正式的文件及需要强调的文字中依旧保留原来的风格。
      后来,大楷和小楷字体开始在文字里分工:大楷字体只用于段落及句子的开首和专有名词,而其他程况转用了小楷。大小写的规则随着时代转变及不同的语言而有所不同,直到现在亦如是。举个例子:在古英语里绝少看到专有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但从18世纪开始的现代英语却变得跟今日的德语一样,所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用大写。
       安色尔字体除了演化成后来的小楷文字以外,源自爱尔兰的岛风字体亦是从安色尔字体演化而来的。这种独特的书体随着塞尔特人在欧洲的活动而传播。直到今日,有不少角色扮演游戏都特意采用这种岛风字体来塑做出一种中世纪的情怀。 随着拉丁文在欧洲大陆的传播,拉丁文的应用变得广泛。
      因此,不少常用的词语或词干都被简化,以使抄写更便捷。这些各种简化及变体,以及各种欧洲语言对拉丁文字的适应修改,都被后世统称为中古拉丁文字变体 (Scribal abbreviation)[1]。 在北欧生活的日耳曼语族人口本来一直都使用如尼字母,但自从西方基督教的传播,他们亦渐渐改用拉丁字母。
      这趋势后来更影响到位于波罗的海周边的其他民族的语言,例如: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以及其他非印欧语系的语言,例如:芬兰-乌戈尔语族的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及匈牙利语。在中世纪时期,西斯拉夫语族的语言人口亦采用了拉丁字母,包括了今日的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等民族的祖先。
      这些民族在接纳了罗马天主教的同时,亦接纳了拉丁字母;相反的,他们在东部的兄弟民族─说东斯拉夫语族语言的民族,他们信奉东正教,并使用西里尔字母。 直到1492年,拉丁字母的应用仍然只在西欧、北欧及中欧;在东欧及东南欧的人大多数都使用西里尔字母;东地中海地区说希腊语的民族依然在使用希腊字母;而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字母在这些地区通行,除了阿拉伯人以外,波斯、伊朗、印尼、中亚及非洲北部的人都在使用。
      在亚洲的其他地方,若不是使用从婆罗谜文字演变出来的文字,就是在使用汉字。 参看:加洛林小写体、岛风字体、安色尔字体、中古拉丁文字变体 6早现代时期 大约在16世纪,I与J这两个字母开始分化;虽然U与V的分化亦间中出现,但这分别要到18世纪才成为标准。
       随着印刷术于文艺复兴后期的传播,拉丁字母的字体开始出现,都是根据中世纪时的多种小楷字体而设计的。 参看:哥德体 7现代时期 到了18世纪,拉丁字母的标准才跟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相同,有26个不同的字母。 在殖民主义时期,拉丁字母开始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主要被用于书写过往没有文字的语言,特别是透过基督教的传播,用于圣经的翻译本上。
      透过这些活动,拉丁字母从欧洲传播至南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部份及非洲,伴随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及荷语的进入。 到了18世纪后期,罗马尼亚人亦转了使用拉丁字母:虽然罗马尼亚语亦是罗曼语族的成员,但当时的罗马尼亚人主要还是信奉东正教,直到19世纪之前,他们还一直在使用西里尔字母。
      另外,在法国管治下的越南亦采纳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国语字来书写越南语,以取代过去使用的汉字和字喃。拉丁字母亦成为了南岛语系诸语的书写系统:过往在菲律宾群岛上各种语言都是使用阿拉伯字母或其各自从婆罗谜文字演变而来的字母,到这时都转用了拉丁字母,例如:马来语、印尼语、他加禄语等。
       1928年,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为准备新成立的国家实施改革,决定采用拉丁字母来书写土耳其语,以代替过往鄂图曼帝国时代的阿拉伯字母。与此同时,在中亚地区的突厥诸语都一同转用一种约在1930年代成型的统一土耳其字母。这些语言包括有:塔塔尔语、巴什基尔语、阿塞拜疆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等。
      在1940年代,在前苏联总书记斯大林的指令下,这些中亚地区的语言都改用了西里尔字母来书写他们的语言。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这些地区有不少新成立的国家再度重新使用拉丁字母取代西里尔字母。这些新成立的国家计有: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及土库曼。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为普通话订立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是为汉语拼音方案,以方便小童及外国人学习普通话。
      不过,在当地依然以汉字作为读写的主要形式。 西斯拉夫语及大多数南斯拉夫语都使用拉丁字母,而不是西里尔字母,或多或少反映了主流宗教对大众的影响。当中,波兰语用上了好几种特别的标音符及二字符字母来表示其独特的语音,例如:ł(代表了一种近以/w/的音)。
      在捷克语,亦有使用háček(意思是:小钩)来增加可用的字母。“háček”这个字本身就是源自捷克语。此外,在克罗地亚语及拉丁化了的塞尔维亚语亦有采用加了“小钩”的字母,例如:“č”、“š”、“ž”,以及加了尖音符的ć和加了横杠的đ。信奉东正教的国家一般使用西里尔字母,因为它与希腊字母比较相近。
      现时,塞尔维亚语同时在使用拉丁字母及西里尔字母两套不同的书体系统。

    天***

    2013-11-05 19:02:0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