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怎么看待经济放缓的形势?

首页

怎么看待经济放缓的形势?

怎么看待经济放缓的形势?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7-19 10:53:14
  • 中国经济纯粹是吹肥皂泡,过去两年的债务增长,与2008年金融海啸后的两年一样快,债务总额由10年前占GDP的150%,上升至GDP的260%。这种增速一般会以金融危机或突然经济放缓告终,中国也不会例外。  中国的问题贷款过去两年已倍增,官方数字为占整体银行贷款的5.5%,但实情可能更差,约4成新债只刚好够冚旧债的利息,更高的债务意味著公司将不得不在支付利息和偿还方面投入更多,在投资和雇佣方面投入更少,经济就会由盛入衰而进入了“新常态”。

    彼***

    2018-07-19 10:53:14

  • 2018-07-19 10:46:14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当全球经济增长低於3%时,是全球性经济衰退(到来的)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全球经济衰退似乎会发生在一个长达介乎8年和10年的时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条款在过去三十年和过去三年的全球经济评价,全球人均增长均为零或负数。

    赵***

    2018-07-19 10:46:14

  • 2018-07-19 10:38:14
  • 1、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削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与十年前相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明显不同,实现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将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与活力,城镇化潜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费升级方兴未

    陈***

    2018-07-19 10:38:14

  • 2018-07-19 10:38:14
  •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蓝皮书副主编李雪松说,之所以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为7%左右,主要基於几点考虑:外需难以显著提升、消费总体平稳、投资因制造业产能过剩及创新技术相对不足、房地产库存较高、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制约等因素影响,且投资回报率在不断降低。
         李雪松分析说,尽管近年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取得积极成效,但由於产能过剩问题长期积累,前期投入形成的新产能仍在陆续释放,产能过剩问题仍将是影响2015年经济运作的重要因素。   他说,目前,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产能相对国内市场需求超出较多,行业亏损面较大,化解产能过剩任重而道远,必然会继续影响2015年的经济增长。
         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房地产。摩根大通报告预计,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可能为5%~6%,较预计的2014年增速进一步放缓。这会对土地出让收入和相关行业的需求造成进一步打压。   尽管经济增速下降已成共识,但业界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不会迅速跌至7%以下。
      

    黄***

    2018-07-19 10:38:14

  • 2018-07-19 10:37:14
  •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就是增速放缓,等待调整,调整好了,就会再次提速,调整不好,就会造成经济衰退。就目前中国经济放缓,个人有一下观点供参考:  1、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整体趋缓的影响,随着中国开放度越高,受世界经济影响就越大,任何一个参与世界经济的经济体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圈独善其身;  2、中国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处于疲惫状态,需要修正一下,进行调整、维护。
      就像汽车行使多少里程后就需要保养一下,使汽车性能更优,才能再次启动,进行长途行驶。 3、多年的经济高速运转,产生了许多痼疾,需要诊治,就像目前的反腐,这都是近些年经济高速发展形成的,需要动手术刀,将腐败肌瘤割除,使身体技能重新恢复,以利下一个高速经济冲刺的需要。
       4、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是通过这些年低等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GDP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意味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应的成本也高了,造成了急需更有技术含量的产业产生,也就是急需产业结构转型,在没有成功转型前就是调整期,在调整过程中GDP增速放缓是必然的。
       所以经济GDP增速放缓是必然的。

    林***

    2018-07-19 10:37:14

  • 2018-07-19 10:34:14
  •   增速放缓,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倒退。中国经济仍然在进步,只是进步的速度没有以前快。所有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边际效用递减的道理。随着中国经济的总量不断的增加,中国经济的表现是非常非常正常的。  中国经济现在在进行结构调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经济以前更强调数量,现在更加强调质量。这是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而调整势必会带来所谓的阵痛,而为了未来的发展,牺牲些许的增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中国经济也在从以前的高污染生产模式,向绿色环保的模式转变。这个过程势必会带来效率的降低,但为了可持续良性发展,这么做也是必然的。
      特别是最近持续的雾霾天气,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政府也意识到了,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和国外经济不景气也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经济以出口贸易的外向经济为主体。当欧美因为经融危机消费能力下降的时候,自然作为卖方的我国经济会受到间接的打击。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一点时间,国家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拆***

    2018-07-19 10:34:14

  • 2018-07-19 10:33:14
  •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运行在7%~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高增长之后需要“换挡”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同比增长7。
      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内年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的确,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下滑周期。
      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
      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都说明,一国经济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期。增长速度会回落一些,但这种回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式的。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资”和“强出口”。
      从动力转换的角度看,旧增长动力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动力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波动,这并不奇怪。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的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变化世界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
      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说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的战略性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中出现增长动力“真空”、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升级困难、技术创新缓慢、社会矛盾激化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替代动力,而不是短期依赖于政策刺激。事实上,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
      中国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赖过去的外延式增长。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
      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将从“规模红利”转向“效率红利”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人们很少关注到结构失衡的纠正。
      一是官方数据已经反映而学者也大都接受的变化,如经常项目盈余缩小;二是官方数据有反映但一些学者不接受的变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数据没有反映但部分学者根据分析猜测的变化。比如,在生产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好于传统制造业;在消费领域,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增势明显。
      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9万亿元,2017年有望超过20万亿规模;在投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投资增速。第三产业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三产占GDP的比重是46。
      6%,增速持续快于工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中国东部沿海许多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化,需要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些新的结构性变化都在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当前,中国经济的确有很多值得担忧的问题,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也必须经历的代价,以及迈向新增长模式的开始。
      “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转为“常规”,而增长的动力也将从“规模红利”转向为制度和生产力的“效率红利”,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

    蒋***

    2018-07-19 10:33:14

  • 2018-07-19 10:31:14
  • 你的政绩观还是有问题的。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只有两个办法,一、创新并创造市场,比如乔布斯的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二、加大投资,比如建铁路、高速公路、迪士尼乐园、水库大坝、等等。但是从为老百姓谋福利的角度看,从长远来说,肯定是要扶持当地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等等。

    蒋***

    2018-07-19 10:31: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