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尊敬的始皇帝 古代有三皇五帝 皇和帝是不同的称谓 您为什么要把两者合?

首页

尊敬的始皇帝 古代有三皇五帝 皇和帝是不同的称谓 您为什么要把两者合?

尊敬的始皇帝  古代有三皇五帝  皇和帝是不同的称谓  您为什么要把两者合称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4-02-07 11:33:56
      皇帝,古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
      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部分强大帝国的国君的翻译,对应的英语单词是Emperor。 皇帝的来历  编辑本段  皇[1],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来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
      (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皇 的起源   自公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
      还有一说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伏羲氏,又称皇羲,以通神明之德创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又创造了五弦琴,即后来的七弦琴。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
      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帝 的起源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帝(5张)   黄帝姬姓、公孙氏,号轩辕、有熊,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
      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皇帝 的由来   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和“帝”,如虞帝舜、夏后启、商王纣、周文王、周武王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楚庄王、齐威王、秦惠文王、赵武灵王、燕昭王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2]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赵政[3][4]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
      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彰显自己的尊贵。秦王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   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
      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陛下 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韩非子》已有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太上皇 的由来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名刘煓,字执嘉)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
      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双***

    2014-02-07 11:33:56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