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导弹在追击目标的时候能不能减速然后再加速呢?

首页

导弹在追击目标的时候能不能减速然后再加速呢?

这是一个我一直想问的问题。一架战机在规避导弹的时候自然要做类似急转弯之类的机动,而导弹在追击时如果不能减速的话岂不是要用大角度盘旋来追小角度盘旋目标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7-05 10:45:02
      导弹的发动机工作一定时间后会停止,导弹只好依靠剩余能量飞行,速度必然逐渐降低,所以不能指望发动机调节推力来减速,那么就只好依靠导弹的舵和弹翼来调整方向,实现转弯,
      不过,如果在发动机工作时间内,是否可以调整,我想,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很难,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运算,也许远处巡航导弹可以做到,空空导弹体积受限,没法装备这种设备,也没有必要,多打几枚就行

    东***

    2007-07-05 10:45:02

其他答案

    2007-07-16 16:50:31
  • 这得看导弹的设计人员有没有那么聪明了!

    w***

    2007-07-16 16:50:31

  • 2007-07-05 11:37:10
  • 现在部分导弹是可以的,比如,巡航导弹,洲际导弹.在飞行的不同阶段必须使用不同的速度,如发射时初速度非常的大.在平稳飞行时一般速度一样,在导弹拦截时要改变速度和方向来躲避拦截,在飞行过程中要寻找目标.
    但它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燃料.
    而空空导弹,它的飞行过程时间非常的短.体积小.燃料少.
    而且现在空空导弹飞行速度很快,是在飞行员或飞机无法躲避时已经击中了.  在伊拉克战争中就有盟军的导弹锁定自己的飞机,而飞行员不得以,只能把导弹的导航雷达打掉.才活命.
    电影中的,是不真实的.
    

    阿***

    2007-07-05 11:37:10

  • 2007-07-05 10:38:44
  •   可以
    深化能量理论的延续,大家来讨论一下结合导弹的能量空战  
    国外在6-70年代以能量空战的基本概念设计了三代机,8,90年代结合战术需求推广发展了能量空战设计了四代机,并有导弹平台也采用能量空战的概念,因此,大家来讨论一下新的理念。
         提上来说,海洋,你的设定前提有点问题啊 
         高度、速度都有差别,那么如何确定攻击区的扩大来自哪个因素?
             回复:为什么要将高度和速度分开?
             动能和势能的差别经典的力学公式很容易推导的,说起来速度因为是平方关系,肯定是速度优势更主要了,yf23楼下也说了,高空机动能力有    下降,但同样机动性的问题也作用在导弹上,由于导弹对付机动目标往往需要比目标更大的机动能力,高空的空气条件同样是累加在飞机和导弹两者身上的,另外飞机超音速机动目前大多数恐怕还是只能在高空搞一下,低空的空气密度基本上限制了机动的可能性。
      现在的高空优势主要还是来源于导弹发动机的工作方式,因为目前导弹基本属于无续航推力的惯性减速目标,对于导弹的机动能力也是随着距离的增加成平方关系下降的,加上射程的距离有足够的时间给目标完成机动飞行,所以现在中距导弹超视距作战的有效性还是不很理想。
      高度差是对导弹动能最有效的消耗方法,目前的导弹设计还采用稳定度较大的设计,很多导弹都为了减小阻力而缩小弹翼,一方面低速下的机动能力对于空空导弹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意义,另一方面,速度降低到一个范围,导弹的机动能力恐怕会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高空。作为速度优势,既需要看相对速度也要分开看待,特别是被攻击方采用机动的方式以后。
      和方方预估的情况不同,如果目标能够在攻击中转向90度,导弹会因为两种情况而受到影响,一是采用高抛弹道扩展射程的导弹,目前aim120,r77都采用这样的技术,这种体制比较严重的缺陷是他的导弹投射威力区是一个一目标为中心的不规则椭圆球体,沿速度方向直径大而横向的半径小,如果目标机动只要脱离开这个区域,导弹实际上是没有命中的可能性,具体导弹的威胁球则可以通过风洞资料和发动机性能评估建立,相关单位已经有较多的这类数据模型,并作为战术分析的对象。
      第二类情况是攻击方不采用高飞弹道,而使用通常跟随弹道,这种情况导弹的射程一般比标注的低很多,比如以aim120a型来看,美国公布的最远射程为38-56km,通过综合分析,38km这个参数是采用跟随弹道,而56km则是采用高飞弹道的结果。对于跟随弹道的导弹,目标完成90度角机动对导弹的机动性要求出现了变化,根据目标由迎头飞行转向横略飞行的距离的不同,导弹有随着距离的缩短而机动性要求增大的变化趋势,当目标机动的范围超出导弹导引头的跟踪角速度和角度限制以后,导弹脱靶(导弹的机动基本是稳定盘旋角速度,不允许有瞬时角速度盘旋,导弹的盘旋角速度实际上是很小的),这个距离是导弹的近界,这个近界随目标机动过载变化而变化。
      如果没有脱靶,这个时候导弹必须跟随完成转弯机动,弹道演变成猎狗追兔类,也就是说原本有利的相对速度由和突变为差,简单的状态改变就让导弹的包线可以打一个成倍的折扣,同时导弹将持续处于机动状态,其气动能量损耗也在增加。据称,aim120a是没有攻击横掠飞行的高速目标的能力,但速度低限是多少,还没有第三方公布,因为缺乏气动参数,我自己做的数字模型也是很不规范的,误差大到不能看。
       考虑到跟随弹道的能量消耗大,如果同时还有正高度差,导弹既要爬升又要机动,能量消耗的水平会让有效射程和射界进一步恶化,大致上只要飞机在0。9马赫时完成90度转向,可以让这种跟踪模式的理论最大射程下降到不足1/4,高度差为正3000米时可以将这一比例缩小到1/10。
      能不能摆脱攻击就要看对时机的掌握了 我现在的问题是,大气密度究竟对导弹射程有多大的影响? 会在多大程度上抵消高度优势?我同意高度优势有意义的观点,只是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说明高度高就一定占优。个人认为,相对对手的高度差应该表示为实际高度、速度(?)的函数。
      我只能说在BVR阶段应该保持不低于对手的高度。 回复:单是空气密度,差别不大,高度主要的优势不在于空气密度 1000米高度的aim9L的射程和10000米高度相差3-4倍。万米高度最大射程18km而1000米高度不大于5km,aim7e万米射程可达60km,1000米左右就是20多一点。
       高度的优势在于迅速消耗导弹凭借惯性飞行时的爬升能力,在有动力段,导弹可以凭借火箭的推力迅速增加高度,而在无动力段会受到重力的分量而减小加速度,而爬升时的诱导阻力也比较大。比如aim9系列没有攻击高差达到5000的能力,如果是尾追,3000高差就是极限了,而麻雀也一样理论上可以对付9000米高差,尾追时也小于5000米,这个时候射程减小到响尾蛇4。
      3km,麻雀15-18km的,目标机动时还要急剧减小。导弹的机动性是递减的,动力末段时最高,一般标注的就是那种数据,射程末段最低,早期导弹不会大于3g,射程远界的确定和选择对付目标的设定有关。 高度优势保持如果按照格斗时的经验用于超视距作战,那是小了,对于导弹而言,他的能力是个门限,你在他的门限以内,不管你有多大优势,都是有效的,但在介于有效门限和理论门限之间的,优势是一个动态的函数。
       我胡说几句 我觉得方方的意思是,在不同的高度上的高度差结果也不一样。比方说我机h=5km敌机高度差3km和我机h=10km敌机高度差3km,这两种情况就有差异。在较低高度上,由于空气密度的原因,同样的高度优势换来的好处就较高高度上的好处来得小。
      我的看法比较接近砖头的,就是高度优势能吃掉对方的导弹动能,但具体效果如何要跟其他的因素结合起来才知道。 AIM120好像可以玩抛物线式的弹道,先把自己放到高度较高空气密度较低的地方,这样可以保持较多的能量,有比较远的射程。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更好的发挥高度优势,比方可以让导弹尽量呆在较高高度上,如果是低打高则先爬升再平飞,如果是高打低则先平飞再下降。
       嗯,鸭子基本上把我的意思说出来了。 我想,如果能量差的概念不算离谱的话,那么据此综合计算高度优势带来的空战优势也没有多大困难。若能综合进火控当中,对于BVR阶段飞行员空战决策可能比较有用。
       回复:当前的火控系统大多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 导弹在各个高度初速度下的动能变化和变化后的威胁球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区域图,目前采用多点采样仿真评估,火控系统好一点的会在雷达图上给出一个导弹威胁区域,或者在下视的某一个显示器用彩色显示出威胁程度不同的区域。
      也是因为超视距火控软件的复杂程度,所以这一系统现在各国控制得很严 按照我的想法,威胁图显示还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最多只能了解当前态势下的可攻击区域。
      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自动着陆系统那样,直接给一个指示符号,告诉飞行员向哪里飞能够获得最大优势,那就比较理想了。 回复:f22的操作系统具有这样的能力,甚至更进一步 f22复杂的,世界第一种真正的综合式航电系统集成了一套自动化空战优势系统,将火控的影响和电传系统相连接,可以自动飞行到更优势位置,也可以给一个参考战术示意给飞行员,由飞行员控制。
      这一套系统具体细节现在还不是很清楚,集成到什么程度也不是很清楚,但就从f22层出不穷的电传系统的问题就可以看出,这个东西还是不太成熟。 另外f22的飞行系统和电子情报系统也是相联接的,有一种威胁最小化战术姿态,可以利用电子情报系统的信息和隐身能力作最大可能的结合控制飞行轨迹和姿态。
       回复:口误,应该说定常盘旋 导弹类设计戒用瞬时盘旋,实际上应该连盘旋都不应该说,只能说转弯,导弹是惯性减速体制的,作转弯更依赖气动升力,如果做过大的瞬时角速度转弯,会形成很大的诱导阻力,减速极快。
      虽然目前的操作系统并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基本以这个座位设计限制 思路整理如下: 1。能量系统=飞机能量+导弹能量 2。导弹自身可增加的能量固定,因此飞机发射导弹要尽量赋予导弹高初始能量。
       3。导弹发射后可看作导弹对敌机的能量机动 4。导弹发射的决策问题:大离轴、机动中发射都会给导弹带来发射瞬间的有害速度矢量,克服此矢量带来的能量损失会影响导弹的攻击区和命中率;但该种发射方式可扩大导弹的发射窗口。这个决策问题影响到飞机的机动策略。
       回复:我觉得还流于表面 1。能量系统增加矢量概念,飞机的角度性能可以描述为机身矢量和轨迹矢量的角速度,衡量标准可以看同样最大角速度下损失能量的数量,也就是这种状态下的sep。这个描述和美国在90年代对敏捷性的定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
      导弹的能量目前还不能单纯应用,这主要是导弹的制导原理导致还无法实现正常的全向无限制射击。只有分类说明,估计是让系统参数复杂化了。 3。导弹的设计也是能量理论的一个延续,导弹的飞行轨迹也可看作另一种能量机动的过程,只不过目的不同,导弹的机动性受到导引头的跟踪角速度和角度限制,在某些状态下峰值非常高,单纯以能量理论还没办法解释 先想这么多,再考虑一下,讨论讨论把 em你们讨论和理解也差不多了,如果死吊在传统经典的理论上,最多造出一种超级强的落后的3代机,对于下一代战机仍然全面落后。
      能量机动的研究着眼点是机炮武器,它也不是没考虑武器因素的,只不过碰巧了能在红外弹上持续应用一阵罢了,如果当初雷达制导的导弹成熟的早,三代机恐怕连出现的必要都没有 如果要把制导问题考虑进去,恐怕很难看清能量的实际作用了。
       不管是红外制导还是雷达制导,跟踪机动就是一个能量转换过程。制导跟上了机动跟不上一样没戏。核心部分老兄已经看过了,不能拿航炮时代的EM来套现在的条件,这样肯定有问题。 回复:能量的作用在前期的发展作用已经很清楚了,现在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空战理论本身就是建立在武器系统的基础上的,现在流行的飞机都是单独把飞机当作一个平台设计,导弹又是作为另一个平台设计的。
       传统的能量机动,因为航炮的差别仅仅是微弱的射程差距,其参数基本可以在机动研究中视作一种单一固定的恒量而对消。但是导弹技术发展的今天,飞机虽然仍然保留航炮,但越往下航炮的作用,尤其是其在决定性作种种的比例将下降到很小的地步。可以预期,未来的战场中,战斗机的航炮将会被应用成对付大量廉价无人机的最经济的武器,而战斗机与战斗机之间的战斗还是主要由飞机+导弹这个平台来完成。
       由于导弹的出现,分析参量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如在能量机动空战中被对消的数据因为各自的不同而不可调和了,很多数据和趋势都要单独提出来作为变量的一种。比如说角度机动的问题。我认为把问题复杂化是目前判断未来飞机发展的唯一方法,一体化的研究也会给未来空空导弹的发展指出一条可预期的道路。
       说点具体的把。 在四代机的目标和需球的分析上,都必须考虑配套导弹的影响。美国80-90年代一系列论文分别讨论了未来战机的生存环境,关于敏捷性的研究提出未来战斗机的角速度的时间效应和推力的时间效应,而对过失速机动的研究仔细探讨了在第三代格斗导弹的近距作战的有效性和危险性。
      另外一些没有大量出现在相关学术刊物上更重要的对超视距空战的判断则属于绝密状态。 我国的航空院校和飞机设计单位也通过一定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未来空战进行模拟和分析,其认识和研究成果部分可由国际航空等一些半专业专业的杂志所反映。尤其是80年代对中距空空导弹的研制的失败,和90年代获得的一些国外视作有效的中距导弹后,对未来的空战有了更详细地认识。
       首先,迟来的超视距空战将成为天空的主宰,作为二代机梦寐以求的超视距导弹空战,即便发展到4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不如何可靠的。但是由于三代机的发展和应用,今天的战斗机贸然进入近距格斗,一方面性能接近的战斗机在近距空战中并不完全取决于飞机的性能差异,另一方面,近距导弹的高杀伤率让任何飞机在面对空中飞来的导弹都不得不考虑是否需要躲避。
      如果说两架空中机动优势战斗机的如同武侠片的两个高手利用刀剑的对决,而精度不高却远程的超视距导弹则象弓箭的威胁,如果当弓箭慢慢变成远射步枪后,还会有多少人会考虑冒着枪林弹雨跑去和人来一次面对面的对话。 超视距空战尽管并不算特别有效,但超视距的特点对未来战机影响非常巨大,现金的三代机尽管拥有超强的格斗能力,但很有可能在面对下一代具有远程优势的对手面前如同羔羊。
      美国仔细分析超视距空战的特点,认为,雷达技术的发展让双方都能在很远的距离相互发现,如果一方能让对方的雷达发现距离缩短,那么隐身的一方可以掌握进入和退出空战的主动权,并且能够在目标没有足够时间和信息反应的时间内偷袭的手。隐身作为未来战机的最重要的参量并不是追赶时髦。
      对于未来的战斗机雷达由于有源相控阵的发展,对5平米的目标探测距离由原来的80-120km扩展到100-220km,有些飞机的雷达甚至于能探测到300km以上。如果战斗机的雷达特征能比原来下降20-30分贝以上的话,160km探测距离的雷达将下降到25-40KM的水平,而据美国人声称,目前他们的隐身飞机能够将信号特征做到最大下降40分贝,而现役的战机一般在负20-30分贝的水平,未来的JSF走廉价化和实用化的道路,据称其信号特征将在负20分贝以上。
      从战术的意义上来说,目前的中距导弹都能在50KM以外攻击,隐身意味着战机可以在对方的感知前就对目标发起攻击,这几乎是和一个无法还手的对手游戏。 隐身技术迟早有一天将会扩散开,对于雷达信号特征能力相近的飞机,飞机的战场信息感知能力非常重要,无论是来自地面或者空中的预警信息还是飞机自身的搜索,飞机比任何一个时代更急需360度无缝电子情报系统,如同两个在黑暗中决斗的人,比的并不是谁更黑或者是谁的眼里更好,而是谁最先露出声息。
       超视距攻击,导弹的能量是由他固定的发动机所赋予的,但飞机能够在发射前赋予导弹额外的能量,这个能量的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除非当初是能量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飞机赋予导弹能量最好的方式就是高度和速度,下一代战斗机因为超视距空战的原因,特别需要长时间处于超音速和很高的高度飞行,而超视距空战的有效率不高的情况下重复的攻击对飞机的航程要求很大,因此,下一代飞机将普遍要求具有较省油的不开加力超音速巡航能力,飞机在攻击后可以选择是否要接近到和对方近距空战的距离,或者是围绕对方做很大半径的机动飞机,以保证足够的距离优势,超音速巡航的能力又能有效抵消对方导弹的能量,使其处于相当的劣势中。
       超音速巡航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超音速时的机动能力,发射导弹后迅速的改变飞机的飞行状态和方向是一个很关键的能力,这一点,传统的飞机在超音速下只能说机体能够承受那么大的过载,并不能让飞机继续拥有保持速度的能力,而推力矢量技术则是这一机动能力的关键。
       超级机动能力是四代机的要求之一,这一点在三代机的能量机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大大增加了飞机的角度性能,而推力矢量又恰好能让飞机拥有一定的过失速机动的能力,但总体而言,在目前和下一代的近距导弹面前,超级机动能力并不能提供飞机多大的安全性,飞行员往往会在保持位置和能量优势于不顾一切的发射导弹攻击,让对方和导弹纠缠的时候脱离战场或者重新获得优势这两种战术中抉择。
       作为近距空战,随着格斗导弹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近距的空域覆盖概念在和超视距逐渐接轨,飞机的高速能力也让飞机在很多时候会有机会在这个边缘活动,根据F18对X31的空战模拟,具有先射击能力的飞机会有较大的胜率,而具有较大射程和机动能力的导弹则能在这一状态下将优势持续发挥。
       最后,作为四代机最没有名堂的短距起降几乎是拉来凑数的,自三代机以后,飞机的短剧起降差不多是每一种高推重比飞机的能力,而早先预期的在野战机场作战的能力被高度复杂的战斗机需要更完善的空军基地支持,短剧起降可有可无。 考虑到和飞机的一体化,上述对飞机的要求和对战术的估计,反过来成为对空空导弹的一种发展方向指引。
      对于中距导弹而言,尽量短的飞行到达时间和持续的机动力是非常关键的,而导弹的最大速度在眼下的体系中已经很难提升了,采用机动能耗小的倾斜转弯控制和吸气续航发动机是达成这种目标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传统的通过提高导弹的最大速度而大部分时间让导弹处于一种惯性的减速飞行的技术并不足以让导弹对付远距离的机动目标,但通过对眼下的中距导弹简单的增加助推火箭确是一种对付大型飞机比如预警,运输机等慢速机动能力有限的大目标的有效手段,它迫使战斗机需要保持制空权的空域的暴增,而这类无续燃导弹通过高抛弹道让大多数他所对付的目标防不胜防。
       格斗导弹的重要性也没有下降,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导弹能够真正的全向攻击,以避免飞机陷入复杂的咬尾机动,红外导弹虽然可以通过成像技术来提高全向能力,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双波段毫米波/红外导引头的成熟也许会为空空导弹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设计和特点,而以色列干脆发展出雷达导引头的格斗导弹,得比,用于补充和衔接当前中距导弹和红外导弹的缺口,对于大多数简易的老式战斗机,这简直就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导弹,唯一的疑问仅仅来源于对雷达导引的是否能完成全部战术要求的现实战例而已。
       罗嗦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很烂很普通的观点,我是希望从科学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下一代战斗机的需求和设计要点,而普通得EM,我觉得一旦掌握,没有必要再去强调,要么扩展,要么完蛋。 能量机动的应用并不仅限于近距格斗,以空战向超视距发展来否定能量机动的作用似乎欠妥? 几天都没见到老兄,后续部分没法发给你,大致在这里说一下吧。
       有关BVR,俺的研判结果如下: 1)速度优势在超视距空战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相对于防御来说,速度的作用在攻击态势下体现得更加彻底。因此,在发射中距弹时载机的速度至关重要。但对于第三代战斗机来说,接敌前通过加速来提高导弹发射速度的做法不太现实,因为飞机加速能力的限制,等加速到比较有利的发射速度时,开火时机早就过去了。
      此外,现役中距导弹没有一击必杀的把握,交战模式也无法确保不进入近距格斗,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加力耗油,将会对后期作战造成负面影响。相比之下,第四代战斗机的超巡能力的优点就显得尤其突出,这使其在和第三代战斗机进行超视距对抗时具有相当的优势。 2)中距导弹的性能直接影响到超视距空战的结果。
      性能良好的导弹可以抵消对方战斗机性能上的优势,也可以弥补己机性能方面的不足。例如,如果导弹发动机性能足够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第三代战斗机不能超巡的缺点。 3)高度优势在超视距空战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体现,只是由于大气密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高度优势的体现并不那么明显而直接。
      但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保持己机高度不低于对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4)至少对于防御来说,飞机自身的机动性仍然有相当的作用。从能量角度来说,如果能够保持超音速机动,可以有效抑制对手的攻击能力。但到目前为止,包括三代半战斗机在内,其超音速机动能力都无法与第四代战斗机相匹敌,在正面的超视距对抗中难免落于下风。
       回复:能量机动在超视距中不是落后,而是被放大了 随着超视距的有效性的提高,飞机的机动范围和半径也在变大,飞机朝着更快的速度更高的高度的方向发展,这是二代机原本预期的方向。
       作为f22这类第四代战机,强调超音速巡航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一个速度概念,f22超巡的高度比三代机常用的0。9马赫的巡航高度高多了,就这么一个指标的背后,标志着飞机的正常作战速度和高度的初始能量常量的增加,这一点在基准上就比所有的3代机更有优势。
      另一个隐晦的优势来源于超音速机动能力,大多数三代机虽然机体在超音速下能承受7g以上的过载,但很多时候却无法完成3g以上的转弯,甚至飞机的操纵系统配平稳定到不足以作3g以上机动的能力。四代机虽在指标上没有提及,但推力矢量的应用在超音速下远比在过失速机动下有效。
       第二点说得很好,结合导弹考虑的系统可以使用导弹的性能弥补部分机体性能的不足,但问题是必须将机体和导弹相结合的形式量化才能知道差距多大,需要弥补多少。比如一体化系统要求导弹具有尽快到达目标的能力,那么最大速度4马赫的aim120和巡航速度2。
      5马赫的流星相比在超视距作战就居劣势,但应用在基准不同的平台下时这两者的优劣会不会互易?是机体优势大的一方还是导弹优势大的一方占据真正的优势?能量理论指引了三代机的发展,科学地指出三代机所需要发展的方向和选择气动布局,而扩展后的能量理论同样能指引四代机系统的发展,我觉得我们应该能从理论上看清下一代战机的真正发展方向。
       高度优势不是不明显,而是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对付超视距空战中,高度是消耗对方导弹能量的最好的参数,但大高度下的大机动需要更快的速度提供升力,15000-18000米的高度大多数战斗机都需要超音速飞行才能保持住,反过来要求飞机应该具备更好的超音速机动性。
      如同能量理论诞生前,所有的老飞行员都教导菜鸟,空战中最重要的是速度和高度,但没人说得清楚是怎样的高度和速度能占据多大的优势。我们现在需要能够在有导弹环境下能够量化空战的东西 另外对于格斗的不可避免这一点很多国家有不同的认识,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超视距作战的有效性能够达到30%以上时,近距格斗是可以由具有超视距优势的一方所选择是否进入,而同时超视距中具有距离和导弹导弹时间优势的一方可以在第二次攻击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机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强调角度性能,尤其是可控的大瞬时角度机动能力,结合能量的机动,要求飞机在完成这些机动的过程尽量少消耗能量,和尽量少的时间完成,传统的能量机动既没有被抛弃,也没有绝对化 可以的,参考《针对变速机动目标的变速导弹三维导引律》谈谈看法 有关高度问题 我是根据不同高度导弹攻击包线得出的结论。
      根据输出的包线图,10000米打10000米目标和10000米打15000米目标,后者的攻击包线甚至更大。这一点基本上颠覆了我对高度优势的看法。如同前个帖子说的,大。

    海***

    2007-07-05 10:38: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