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何要用“白日”?

首页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何要用“白日”?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何要用“白日”,而太阳快下山时的颜色是红的或者是桔红色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1-18 14:57:1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日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
    鹳(guàn贯)雀楼: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当时的登览胜地,后来被河水冲没。
    白日:太阳,这里是指落日。
    千里目:指眺望极远的地方。
       更:再。 一:并不是实数,表示再向上一级攀登。 赏析:   这是一首为人们所激赏的览胜名篇。当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遥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尽收眼底。在那苍茫的暮色中,一轮明晃晃的夕阳,正从山的背后慢慢落下去了,而脚下滔滔黄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雄浑阔大,气吞宇宙。这“依山尽”和“入海流”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凝眸久望,情怀激荡,神采飞扬的形象。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才以无比的激情,昂首唱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不仅把高瞻远瞩的壮观提到一个新的更高境界,而且也表现为昂扬向上的极富哲理的情趣,给人以不尽的遐想。
      这首诗在结构上,两两相对,于精工之中显出壮美。语言生动,如“依”和“入”这两上字的运用,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全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 有人从用音韵上讲,“白日”都是仄声(古音),换成“红日”就成了一平一仄,格律不严。有人认为用“白日”对“黄河”色彩更搭配。
       说了这么多,可见这个问题是众说纷纭啊!我觉得,王之涣“看到”的太阳是白色还是红色取决于当时天空散射的情况,这要相信科学,呵呵,可惜当时没有进行实景拍照,空气情况气象数据也没留下来,不好判断。不过王之涣“感觉”中的太阳是取决于他诗意的需要。
       这个“白日”也许就是指太阳,有人专门对唐代以前写太阳的词语进行检索,发现“白日”一词非常普遍而“红日”一词极为罕见,唐代以后用“红日”一词的才渐渐多起来。(不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吧?)所以王之涣也许只是顺手拿来“白日”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现在说“太阳”。
      所以不必分什么白色红色。 即便说“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也未尝不可,这个“白日”不必是傍晚时分的太阳,(白日依山尽)可以理解为头顶那个明亮刺眼的太阳慢慢向西运行运行,接近山头,然后落下,王之涣就是写这个过程,不是写那一瞬间,这样就好理解了。你想,“黄河入海流”也不是眼前实景啊!不就是作者想像中的画面吗?他在山西肯定看不见大海啊(不管他更上多少层楼,这也相信科学!)所以诗歌就讲究个想像,讲究个感觉,不能太写实,读诗也不必太拘泥。
       回忆一下,咱们在读这首诗时,有谁头脑中想像出的是粉笔一样白色的太阳呢?都是很壮美的画面吧?这就是真实的感觉!读诗就相信这个就好了! 。

    1***

    2007-01-18 14:57:12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