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介绍壮族铜鼓?

首页

介绍壮族铜鼓?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10 22:12:41
      壮族铜鼓习俗
    三、铜鼓与民俗 
    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
       1、特殊炊具 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它首先是作为特殊炊具使用,即作为装备军队专门解决战时用餐问题的"行军锅",因为当时的铜釜还属于十分昂贵的高科技产品,尚不可作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 这可以从发掘古墓所获铜鼓与大量兵器共存的考古资料中得以证实;还可以从史籍有关滇、句町、夜郎和骆越的战争,以及东汉马援征南"得骆越铜鼓"的各种记载中找到答案。
       2、国之重器 由于敲击铜釜发出的响声宏亮而且传得很远,可以用于报讯集众,于是逐渐演变成了铜鼓。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按本民族意识和习俗要求而精心打造成的铜鼓,便成了"国之重器"、礼器和乐器。 铜鼓之所以称其为"重器",是因为它象征着权力与财富,拥有它便"极为豪雄",能集众称王,震慑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它价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获鼓胜获十万军"。
      之所以称其为"礼器",是因为壮族在祭祀、祝捷、征战、朝聘、宴享、迎宾等重要活动中都要使用它。 3、神器 铜鼓还被神格化而具有宗教属性,成为天地神灵的集合体和人神沟通的宝器,故史籍载:"夷僚……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民间传说它还具有驱邪除恶的本领,特别能镇"鳄精"(蛟龙);因此人们都认为,通过它可以冲刷心灵的痛苦和烦恼,获得吉祥的慰藉;还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
      而且,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 四、铜鼓之王 迄今为止,在广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有500多面。
      铜鼓用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其中一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 重300多公斤,让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会露出鼓边之外,堪称"铜鼓之王"。
       铜鼓之王,它体态庞然,花纹精细,鼓面中心有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各晕圈内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的雷纹,鼓身晕圈密而窄,也全饰以云纹和雷纹。密布的云雷纹给人以玄妙莫测之感,更增加了这种权力重器的神秘色彩。
       五、传承价值 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红水河沿岸的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家家都要打铜鼓,喜庆吉祥,沿红水河两岸村寨是东兰壮族铜鼓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区。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面,广西馆藏量900多面。
      铜鼓是壮族人民心中的神物。铜鼓文化流传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世所罕见。 近百年来,铜鼓历尽风雨沧桑,虽然几经大量损毁和流失,但却没有从壮族人的意识中和生活中被夺走,壮族人的铜鼓情结已经溶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实际上,在壮族人的心目中,铜鼓是祖宗留给自己的文化根基及精神家园。
       铜鼓在失去权力象征的功能之后回到民众中,至今仍在民间使用,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遗存。红水河流域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都使用铜鼓,铜鼓成为这些民族现存文化传统的活见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红水河流域使用铜鼓民族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以及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独特创造力。
       铜鼓涉及矿冶、铸造、声学、历史、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技史、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

    1***

    2006-12-10 22:12:41

其他答案

    2006-12-15 20:26:28
  •    壮族铜鼓艺术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
      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
      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些图像都在模坯上用镂刻或压印技术制作而成,采用线地浮雕的技法,画像传神简洁,线条刚劲有力。画像纹饰大抵分物像纹饰、图案纹饰两类。物像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图案纹饰有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等。
      这些图像纹饰往往以重复或轮换的形象、构图出现,产生强烈的整体艺术效果,表现出合理的装饰布局。鼓胸装饰带的图像有长卷形式,而鼓腰装饰带的图案则是独立成篇,循环往复。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大体来说,冷水型鼓面复杂并有圆雕装饰,物像纹样抽象化;北流型铜鼓纹样繁褥器重;石寨型铜鼓造型写实精美。
      铜鼓上的各种图饰,都是古老骆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独特审美意识,富有很强的浪漫气息,也显示了他们战胜自然的信心。 壮族传世铜鼓 壮族使用铜鼓历史悠久,他们把铜鼓看做是传家宝,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计地保存下来,使之世代相传。
      师宗壮大族的传世铜鼓主要集中在与广西接壤和与文山、红河两州交界的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的村寨,这些铜鼓多说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也有个别购买的。据调查,全县境内1958年以前存有铜鼓一百余面,后多数在当时的“献铜”运动中被毁,现今仅存十面,均为村寨集体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长专管,这些铜鼓都为传世品,已无人能说清其窨是哪一代传下来的了。
       师宗三个民族乡的传世铜鼓,壮大语称“嘟勒碾”,多为明清时期传入,型号麻江型、遵义型两种。按收藏者叙述,他们使用的铜鼓又可分为“公鼓”和“母鼓”,实际上是根据鼓壁的厚度和音响区分,公鼓壁厚,颈长,鼓面纹饰和鼓体较为轻巧,声音圆润而宏亮,母鼓又比公鼓贵重,壮族传世铜鼓的社会作用和其它文化产品一样,是随着其民族族的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关于师宗壮族地区铜鼓的功能作用,说法较多,但主要是作为娱乐及礼仪工具使用,最原始的功能如传讯与财富象征等已逐渐淡佚,但作为礼器的神圣性至今犹存。将师宗壮族地区传世铜鼓的传讯和使用演奏以及各具特色的纹饰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壮族先民政治,经济,文化及他们对铜鼓的神圣崇奉反映出来的心理素质及社会状况的了解。
       师宗壮族传世铜鼓,是少数民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数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它传统的使用风格,由于各民族村寨分布区域不同,它的使用方法和社会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至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作为一种伴奏乐器使用。形式虽然古老,乍一看似乎单调乏味,然如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其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鼓音的节奏变化中引起人们的生理的不同反映,从而使人们对它产生特殊的神秘感觉。
      如果离开这一点,铜鼓的珍贵,权威,神圣,通灵,魅力等等便无从产生了。 师宗龙庆地方的壮大族,十分敬奉铜鼓,他们视铜鼓如神,平时不准随便乱敲,必须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驱除邪恶,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即使逢年过节,也要先用酒、肉祭献,把铜鼓“请”出来方可使用。
      在龙庆的各壮族村寨中,大年初一的头一件事就是祭铜鼓,凌晨一二时许,挑当地三沟汇合处的清水将铜鼓冼净,舂一个大糯米粑粑,放在筛子里,上摆肉一刀、茶一杯、酒两盅、菜六碗(四荤二素),再将筛子放在铜鼓上,由主祭人边叩头,边祷告。其祭词是: 走老抱家,认老抱家, 铜鼓神,铜鼓神, 今年过年,请你临门。
       酒肉茶饭来献你,吃的喝的样样全, 四荤二素都办到,请你保佑降吉祥。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全家老小,健康成长, 在家无病无痛,出门逢凶化吉。
       好人多相与,恶人远远离。 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祭毕,即可敲响铜鼓。敲时,除南击鼓者外,另有一人持木桶于鼓后与之合韵,产生共鸣,使铜鼓发出嘿嘿……嗡嗡……的响声,非常悦耳。
      由初一敲至初二即收藏起来,这一风俗沿袭至今未变 。

    安***

    2006-12-15 20:26:28

  • 2006-12-10 22:10:53
  •    壮大族使用铜鼓历史悠久,他们把铜鼓看做是传家宝,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计地保存下来,使之世代相传。师宗壮大族的传世铜鼓主要集中在与广西接壤和与文山、红河两州交界的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的村寨,这些铜鼓多说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也有个别购买的。
      据调查,全县境内1958年以前存有铜鼓一百余面,后多数在当时的“献铜”运动中被毁,现今仅存十面,均为村寨集体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长专管,这些铜鼓都为传世品,已无人能说清其窨是哪一代传下来的了。   师宗三个民族乡的传世铜鼓,壮大语称“嘟勒碾”,多为明清时期传入,型号麻江型、遵义型两种。
      按收藏者叙述,他们使用的铜鼓又可分为“公鼓”和“母鼓”,实际上是根据鼓壁的厚度和音响区分,公鼓壁厚,颈长,鼓面纹饰和鼓体较为轻巧,声音圆润而宏亮,母鼓又比公鼓贵重,壮族传世铜鼓的社会作用和其它文化产品一样,是随着其民族族的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关于师宗壮族地区铜鼓的功能作用,说法较多,但主要是作为娱乐及礼仪工具使用,最原始的功能如传讯与财富象征等已逐渐淡佚,但作为礼器的神圣性至今犹存。
      将师宗壮族地区传世铜鼓的传讯和使用演奏以及各具特色的纹饰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壮族先民政治,经济,文化及他们对铜鼓的神圣崇奉反映出来的心理素质及社会状况的了解。   师宗壮族传世铜鼓,是少数民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数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它传统的使用风格,由于各民族村寨分布区域不同,它的使用方法和社会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至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作为一种伴奏乐器使用。
      形式虽然古老,乍一看似乎单调乏味,然如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其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鼓音的节奏变化中引起人们的生理的不同反映,从而使人们对它产生特殊的神秘感觉。如果离开这一点,铜鼓的珍贵,权威,神圣,通灵,魅力等等便无从产生了。   师宗龙庆地方的壮大族,十分敬奉铜鼓,他们视铜鼓如神,平时不准随便乱敲,必须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驱除邪恶,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即使逢年过节,也要先用酒、肉祭献,把铜鼓“请”出来方可使用。
      在龙庆的各壮族村寨中,大年初一的头一件事就是祭铜鼓,凌晨一二时许,挑当地三沟汇合处的清水将铜鼓冼净,舂一个大糯米粑粑,放在筛子里,上摆肉一刀、茶一杯、酒两盅、菜六碗(四荤二素),再将筛子放在铜鼓上,由主祭人边叩头,边祷告。其祭词是: 走老抱家,认老抱家, 铜鼓神,铜鼓神, 今年过年,请你临门。
       酒肉茶饭来献你,吃的喝的样样全, 四荤二素都办到,请你保佑降吉祥。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全家老小,健康成长, 在家无病无痛,出门逢凶化吉。
       好人多相与,恶人远远离。 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祭毕,即可敲响铜鼓。敲时,除南击鼓者外,另有一人持木桶于鼓后与之合韵,产生共鸣,使铜鼓发出嘿嘿……嗡嗡……的响声,非常悦耳。
      由初一敲至初二即收藏起来,这一风俗沿袭至今未变。 。

    1***

    2006-12-10 22:10: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