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唐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页

唐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3-25 21:08:14
      公元581年隋代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统一了中国,把南北 朝时期的乐舞进行了搜集、整理,并继承起来,这就更便于各民族进 行相互吸收、学习,不断推动乐舞向前发展。隋代也是短命的,37 年后就被李氏王朝替代。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建国后,政治局势 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文学艺 术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因此才有可能使音乐、舞蹈、诗歌高度发展, 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唐代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宫廷设置的各种乐 舞机构——教坊、梨园、太常寺,集中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并有计划地培养了专业艺人。分散在各地的官伎(为官吏服务)、营伎 (为军官服务)、家伎(贵族家的歌舞伎)大多能歌善舞。
      这些歌舞 艺人地位低下,一方面受尽了凌辱与摧残,另一方面也得到了进行 艺术创造的物质条件。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才使 古代舞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唐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主要表现 如下:(1) 十部乐唐代继承了隋代的乐舞,对隋朝的乐舞“九部乐”经过增删,定 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 国》《安国》《天竺》《高丽》。
      这十部乐中只有《燕乐》和《清商》是汉 族乐舞。为了保持各民族的风格特色,各部乐仍以国名命名。这些 乐舞在中原地区广泛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唐诗中有不少生动的记 载。(2) 坐部伎唐代中叶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逐渐被中原汉族乐 舞吸收融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新型唐代舞蹈艺术。
      从唐初到盛唐 100多年,经过积累、筛选,保留了一大批优秀节目。又经过编排整 理,形成一套宫廷燕乐。它不再以国名、地名为乐部名称,每个乐部 的舞蹈内容都是歌功颂德的,从艺术上突出了各民族的风格色彩。表演队伍分成两大部分,“坐部伎”主要在厅堂内演出,特点是 规模小,人数少,舞蹈比较精致,表演者的技术水平较高。
      表演的乐 舞有《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另有《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3) 立部伎大都在堂下演出,如庭院、广场。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讲究 排场,气势雄伟。表演的乐舞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 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八部。
      《破阵乐》是一部当时非常著名的舞蹈,驰名中外,相传流行到 曰本。虽然坐部伎和立部伎都表演,但人数、规模不同。《破阵乐》 是根据《秦王破阵乐曲》编成的舞蹈。是一首歌唐太宗李世民统 一国家武功的歌曲。李世民当皇帝之前被封为秦王,登基后于贞观 七年(633年)根据他战阵生活的体会,用此曲编成《破阵乐》舞蹈。
       舞者120人,身穿银饰盔甲,手持戟,舞蹈队形是左圆右方。前有战 车,后有队伍,时而变横队,时而变纵队。因为李世民统一中国有 功,符合人民利益,因此《破阵乐》名震中外,影响深远。《破阵乐》 后改为《七德舞》。到公元656年高宗时,又改为《神功破阵乐》,主 要用来祭祀。
      综上所述《破阵乐》是唐代变化较多,影响较大,应用 范围较广的一种舞蹈。《太平乐》也叫《五方狮子舞》。在唐朝以前狮子舞就已经在民 间流传,到了唐代有所创新,立部伎中的《太平乐》表演规模相当 大,舞者身披假狮皮,装扮成五个不同颜色的狮子,高一丈多,各立 一方,表演狮子的各种形态。
      至今“狮舞”仍在全国各地流行,品种 繁多,花样丰富,风格各异。伴奏主要是大锣大鼓,有的地方配有管(4) 健舞和软舞唐代经常在宴会或其他场合表演的小型舞蹈,分健舞和软舞两 大类。健舞敏捷刚健,有《剑器》《胡旋舞》《胡腾舞》《柘枝》《阿辽》 《拂林》《大渭州》《达摩支》《杨柳枝》等。
      软舞比较优美柔婉,有《绿腰》《凉州》《乌夜啼》《春莺啭》《回 波乐》《苏合香》《甘州》《团圆旋》《半社渠》《借席》《兰陵王》等。《剑器》是从民间武术发展而来的舞蹈形式,舞时手执单剑或 双剑,也有手执红绸,或徒手而舞。唐代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最揸 长《剑器》。
      杜甫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其诗序中说大历 二年(767年),在夔府看到公孙大娘的徒弟李十二娘舞《剑器》,回 想52年前,当杜甫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看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动人 情景,感慨万端,写诗一首。诗中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地描写了公孙 大娘动人心魄的精彩表演:“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 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爆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 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公孙大娘的《剑器》名震四方,人人争看。当她舞动起来的时 候,光芒四射,有如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那流畅矫健的舞姿就像 群仙乘龙飞翔。随着隆隆的鼓声,那奔放急速的连续舞动,如雷电 袭来;那稳健沉毅的静止姿态,如江海凝聚着清光。
      观众为之变色, 天地似乎久久旋转低昂不定,好一个气势镑礴,动人心魄,具有强大 感染力的舞蹈。怪不得有书法家张旭、怀素看了公孙大娘舞《剑 器》后,草书大有长进的传说。《剑器》的服装设计,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美丽军装,既漂亮又英武。杜甫说她“玉貌锦衣”,当时许多女 子都很喜欢,成为流行服装。
      敦煌莫高窟220窟初唐壁画所绘四个伎乐天舞蹈形象,其中两 个头戴尖顶宝冠,上身穿“锦半臂”,下身着“石榴裙”,从服饰的样 式和花纹看,有盔甲的感觉,很像是美化的军装。舞姿刚劲矫健,有 一种用力向上伸展的感觉。这里似有某些《剑器》的痕迹,很值得 研究。
      《柘枝》属于软舞。是从中亚传来的民间舞,伴奏以鼓为主,节 奏鲜明、强烈。舞者有较细的腰身,没有较深的功底是无法表演的。 《柘枝》原是独舞,后来发展成双人舞。两个女孩先躲进莲花内,然 后花瓣慢慢淀开,从花里出来舞蹈,非常富于诗意。陕西历史博物 馆,有唐代吴文残碑一座,碑石两侧刻着狮子蔓草花纹,在图案中 部,有俩舞童,穿着长袖舞衣,头上戴着系有飘带的帽子,一脚踏在 莲花上,一脚前盘膝部,拂袖对称而舞。
      舞者一个是面目清秀的汉 族人,一个是高鼻深目的西域人。这应是《柘枝》的记载。《柘枝》 传至宋代,逐渐与汉族舞蹈融合,舞姿、服装都有所变化。宋代宫廷 舞蹈《小儿队》中有《柘枝》(《宋史•乐志》)。歌舞大曲中也有《柘 枝》。《胡腾舞》从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传入,表演者多是“西域 人”。
      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胡衫”,并把舞衫的前后衣襟卷 起来,这是为了舞动时方便利落;腰间束着有葡萄花纹的长带,长带 垂在一边,脚穿柔软华丽的锦靴。舞者在地毯上表演,开始时,舞者有时痛饮一杯酒,然后抛下酒杯而起舞;有时口述(用本民族的语 言)几句话后再舞。
      这大概是由于表演场合和观众不同,而起舞的 方式也有所不同。《胡腾舞》是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 主,至今流传在中亚一带的民族民间舞中,还有很多这种跳跃动作, 踏步节奏复杂,技巧很高。

    齐***

    2017-03-25 21:08: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