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古代乐与政通有何含义?

首页

中国古代乐与政通有何含义?

中国古代乐与政通有何含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7-02 22:49:33
      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丰富多彩,如孔子 的“尽善尽美”,师旷的“乐与政通”,以及 墨子的“非乐”等。但这些音乐理论十分零 碎,没有形成各自成熟的体系。直到西汉《礼 记•乐记》的出现,中国才开始有了比较系统 的音乐理论和比较完善的音乐论著。《乐记》开首就说:“凡音之起,由人心 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指出音乐的 形成是“物动心感”,认为音乐是主观受到客 观影响的结果,并突出了音乐是表现人们内心 感情的,具有唯物论因素。《乐记》还指出音 乐表达的是人们的真情实感,“夫乐者乐也, 人情之所不免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 也”、“唯乐不可以为伪”,强调音乐是真情 的流露。
      在《乐本篇》中对“物动心感”的这 一观点又作了进一步论述:“乐者,音之所由 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 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 声粗以厉”,指出喜怒哀乐几种心情在音乐上 具有不同的表现。
      正因为音乐这种情感化的特 征,音乐可以反映民风民情。“是故治世之音 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 矣。”这就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思想:乐与政通。《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继承 和发扬了孔子等人的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善 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具有教化 人民的作用,因此《乐记》竭力提倡雅颂之声 (雅乐),而反对郑卫之音(俗乐)。
      这种突 出音乐教化作用的音乐观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

    2017-07-02 22:49:3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