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航母编队中的综合补给舰有哪些?

首页

中国航母编队中的综合补给舰有哪些?

中国航母编队中的综合补给舰有哪些?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7-28 12:56:07
  •   
    一个航母编队,有几十艘大小作战舰只,上万人员,后勤和弹药补给是一个庞 大的天文数字,这就需要有一艘或者几艘综合补给舰随航母编队一起出发。
    中国海军目前可以作为航母编队中补给舰的只有“青海湖”号和“千岛湖”号 两种。
    “青海潮”号补给舰 
    “青海湖”号补给舰并不是中国自己设计的,本来是乌克兰兰赫尔松船厂为苏 联海军建造的一艘大型油船。
      后来由于苏联解体,油船的原买家苏联海军不复存 在,俄罗斯海军取消了这艘船的采购计划,使已完成了 45%的该船停在船台上无 人问津。 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新一代补给船的设计工作,此时由于苏联刚刚解体, 独联体各国都在积极地将一些已建成或部分建成的各种武器装备向国外销售。
       中国海军有关方面获知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有一艘为苏联海军建造的未完工 的“费得科”级大型补给舰正向国外出售,而且售价相当低廉(只有国产新一代综 合补给舰造价的1/3,即使加上后续建造费用也可能仅达国产新舰造价的3/4),这 对于经费十分短缺的中国海军来说颇具吸引力。
      中国海军有关方面实地考察后发 现,该舰的动力系统已经安装完毕,只是舰上的相关补给设备、管道、油路还没有铺 设,只要将这些设备采购齐全,中国国内还是有能力完成该舰的续建工作的。 1992年11月,中国与乌克兰签订了购买该舰的合同(包括全部设计图纸及相 关技术资料)。
      1993年5月,该舰进入大连造船厂开始进行改装。该舰于1995年 11月建成服役,成为目前中国海军最大的一艘军用舰艇。 1996年服役时,舰名为“南仓”号,舷号为953。2004年该舰被重新命名为“青 海湖”号,舷号改为885。 该舰长188。
      9米,宽25。 33米,吃水10。41米,满载排水量37000吨,人员编制 125人,续航力45昼夜。在16节速下,该船的续航力可达到12000海里,如果将航 速下降到14节,续航力则进一步提高到15000海里以上。 该舰的动力机舱为“无人”机舱,可在远离动力舱的主机控制室内遥控进行操 作,自动监测主机工作情况,这既减轻了船员的工作量,又极大地提高了全船的自 动化程度。
       “青海湖”号补给舰的电子设备主要有对海搜索雷达、导航雷达、卫星通信系 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链系统、短波通信系统等,完全可以满足全球航行及与 作战编队联合行动的需要。 “青海湖”号采用了长艏楼船型,可有效减少海浪对航行及补给作业的影响。
       船体明显外飘,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海浪的作用。船体采用双层设计,不仅提高了 抗破损能力,而且可以避免一旦船上的燃油舱破损而对海洋产生无可挽回的污染。 空载的“青海湖”号约有18层楼高,一共有800多个舱室,是目前中国海军排 水量最大的舰只。
      “青海湖”号有巨大的燃油舱、淡水舱和货舱,可以装载舰用燃 油10500吨、航空煤油3000吨、润滑油200吨、淡水2000吨、生活补给品1500吨。 “青海湖”号总共可以装载23000吨货物,其货物装载量甚至比美国的大供应舰 “萨克拉门托”级还多2400吨,可以说是全球第一大补给舰。
       “青海湖”号共有6套补给作业系统,包括4个油水补给站和2个干货补给站, 具备同时进行左舷(干、液)、右舷(干、液)、纵向(液)、垂直(干)四个方向补给的 能力,可以同时为3艘舰只进行补给。 为了保证在恶劣海况条件下进行海上补给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青海湖”号采 用了先进的“液压张力补偿装置”,该补给装置是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引进的,是苏 联时期研制的最先进的一型补给设备。
      该装置可根据补给舰与接收舰之间的钢索 拉力,通过计算机精确计算,适时调节钢索的张力,使之受力保持恒定,这比上一代 通过冲压拉伸器来保持恒定的张力系统要先进得多,极大地提高了补给效率和环 境适应力。 我们来看“青海湖”号的弹药补给能力。 在补给门架下方为加固的弹药库,弹药库可以装载近千吨的导弹、鱼雷、炮弹 等武器,与船体表面通过升降机相连,一次提升能力可达到5吨,弹药补给装置一 次可以向军舰输送2吨弹药,可以满足各种弹药的补给需要。
       “青海湖”号上的专用弹药补给站,是中国第一次在补给船上设置这种补给设 施,对提髙中国海军海上持续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充分说明中国意在加强 “海上武器补给”这一过去存在的空白,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海、提高海上作战能力 的标志。 “青海湖”号补给舰在船后部设有一直升机机库及起降平台,可以装载2架10 吨级的直升机。
      由于885号船可携带2架10吨级直升机,因此也具有很强的垂直 补给能力。 由于该舰有较大规模的冷藏、冷冻库,可以保证整个编队在20天以内都能吃 到新鲜的蔬菜,这对海军官兵的远航伙食保障来说是质的提高。 该舰的自动化系统非常先进,全舰有800多个舱室,共设有46个自动化系统, 在该舰前部的平台上装有2台起重机,可以在锚泊时从位于其下方的弹药储存舱 室中起吊鱼雷、导弹等武器,对作战舰艇进行静止补给。
       “青海湖”号的消防能力很强大,共有4个自动灭火站和1套自动喷淋装置。 为了保证弹药库和燃油舱的安全,在舱内安装了多座自动灭火装置,火警报警传感 器时时对舱内情况进行监控,一旦发生火灾,灭火系统会自动开启,根据不同的油 料选择泡沫、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不同的灭火材料。
      同时,在弹药库内还设有一 套自动喷淋系统,一旦弹药库内的温度升髙到一定程度,可自动进行喷水降温,以 防由于温度过高而使弹药库中的弹药发生自爆。 “青海湖”号上的生活条件比以往舰艇大为改善,具体表现为干净、整洁、舒 适。其生活设施一应倶全,包括供水系统、空调系统、生活系统。
      水兵住舱有四人 间的,也有两人间的,而不是过去的大通铺。舰上设有娱乐室、会议室、餐厅、洗漱 问。文化娱乐设施包括学习室、电视室和健身房。餐厅宽敞明亮,配有不锈钢餐 具。正餐一般四菜一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厕所也具有真空处理功能。 “青海湖”号补给舰的建成服役,使中国拥有了现代化的远洋综合补给船,一 次可以为远航编队提供上万吨各种油料、数千吨淡水、主副食品及作战弹药消耗的 补给,特别是船上的淡水和新鲜蔬菜的储存量可以保证3〜5艘驱护舰60天的。
       另一方面,由于该船具备了海上弹药补给能力,可在海上为己方作战舰艇进行 弹药补给,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海军海上持续作战能力。由于“青岛湖”号补给舰具 备这些突出特点,该船自服役后即执行了多次远洋航行及出访任务,顺利地完成了 全程的保障任务。 “青海湖”号补给舰虽是一种性能好、补给能力强的大型综合远洋补给船,但 它所具备的一些先天不足也使其在使用上多少有些缺陷。
       由于该舰原本是按照油船来建造的,把它改建成一艘补给舰,难免存在一些 “临时”的痕迹,例如,该舰尾部虽然设有直升机飞行甲板和一个能够容纳一架直 -8直升机的机库,但大概有50%飞行甲板的面积是由从舰尾悬于舰外的结构构 成,而且为了节约空间,直升机机库为可伸缩的半活动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 升机的使用效率C3 。
       此外,“青海湖”号补给舰还存在隐身性不够的毛病,由于其原本是一艘油料 补给舰而并非按军用标准设计的,因而舰体巨大,隐身性差,如果是战时,在编队中 很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 航速偏低是“青海湖”号补给舰的一大硬伤,该舰的动力装置为1台蒸汽轮机, 最大输出功率10600马力,发动机通过传动轴驱动1部五叶可变距螺旋桨,但最高 航速只有16节,比美国的“萨克拉门托”级慢了 10节。
      对于跟随作战编队一同航 行的补给船来说这样的速度明显有些慢了,在与作战舰艇编队行进中会明显延误 整个舰队的前进速度,多少会对整个作战编队产生不利的影响。 1997年2月20日,中国海军舰队出访美国,由于“青海湖”号航速过慢,在路 上一直拖累整个远航队伍的速度。
       “青海湖”号不仅航速慢,而且动力系统是单机单桨,没有备份。战时,军舰不 可避免要涉及打仗,也就难免会有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坏。单机单桨推进设计,一旦 受到攻击遭到损害,将严重影响到军舰的航速甚至完全丧失航速,继而影响到整支 编队的作战能力。这对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海军也对“青海湖”号的动力和速度非常不满,随着现代水面舰艇技术水 平不断提高,要求现代补给舰的航速至少也要达到18节水平,过低的航速会限制 作战编队的机动性,如果用于航母编队显然更难以胜任。 不过,如果要更换动力,又要涉及舰体设计以及新型发动机的选择和采购,这 在当时苏联刚刚解体的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的,同时还会增加不必要的改装和采购 费用。
      综合考虑后,中国海军还是最终接受了原有设计。虽然其航速不高,但续航 力还是不错的,16节航速下可达到12000海里,13节时续航力可增加到16000海 里,可实现全球航行。 作为一艘用于军事用途的大型军舰,该舰未装备任何自卫武器系统,在激烈的 作战环境中,这样一艘没有任何防护的补给舰,战场生存能力是相当低下的。
      虽然 作战编队中的其他战舰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但没有任何防护的“青海湖”号在战时 肯定是一只待宰的“绵羊”。 在“青海湖”号的原始设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是留有武器安装位置的,可能 是出于费用等方面的原因在改装过程中没有安装,因此该舰的自身防御能力较差。
       我们来看美国的航母的综合补给舰“萨克拉门托”补给舰的自卫武器。 建成之初,该级舰安装4门双联装MK-33型76毫米50倍口径舰炮,配备 MK -56火控系统。在1976年进行的定期检修期间,位于舰首的2门715毫米舰 炮被拆除,换装为一座MK-29型8联装“北约海麻雀”防空导弹系统,同时用 MKHModl型火控雷达替换了 MK -56火控系统。
      位于烟囱后面的2门76毫米 舰炮则在1981年的检修中被2座“火神/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取代。 换装“北约海麻雀”防空导弹和“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后,该级舰的防空能力 明显增强。“北约海麻雀”为早期“海麻雀”的改型,属近程低空点防御舰空导弹系 统,“密集阵”是一种能实现自动搜索、探测、评估、跟踪、锁定和攻击威胁目标的近 防武器系统,能有效地拦截其他防空系统漏掉的目标。
       “萨克拉门托”补给舰还采用洛拉尔•海柯尔公司研制的6管MK-36“超速 散放箔条”(SRBOC)布撒器,80年代末又加装了一套ANlsL。 -32(v)3电子战 系统。 SRBOC布撒器可发射箔条弹或红外弹,最大射程4公里,一枚箔条弹的雷达 反射面积可掩护一艘护卫舰。
      一枚红外弹的红外辐射强度足以模拟一艘大型舰船 的红外辐射。 AN/SL。-32(V)3电子战系统由雷声公司研制,具备截获概率高和反应时间 短的特点,主要用于防御反舰导弹的攻击,担负点防御任务。两套系统结合使用对 雷达和反舰导弹具备较强的干扰能力。
       与“萨克拉门托”补给舰强大的自卫武器相比,我们的“青海湖”号补给舰明显 在“裸奔”! “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 其实就在最初改造885号舰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自行设计国产第二代综合 补给舰的工作。这里不能不提到中国首次为泰国建造的“锡米兰”号综合补给舰, 它不仅是中国目前出口吨位最大的军用舰只,还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国际规范设计 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补给舰,对中国后来建造国产新型补给舰产生了重要影响。
       “锡米兰”号综合补给舰是中国在1992年通过国际招标得以为泰国海军建造 的一艘大型综合补给舰。1993年10月开工,1995年12月建成下水,经过近一年 的试航试验,于1996年8月12日交付泰国海军,成为泰国海军同时也是在东南亚 地区海军中最大的一艘功能齐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综合补给舰。
      该舰可以伴随 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各种远洋作战舰只进行远海航行作战,并可完成对所属编队 中各种舰只进行各种干货、液货、弹药等的补给,同时还可以承担伤病员的紧急救 护和作为作战编队的临时指挥舰。 “锡米兰”号舰体丰满,舰内空间巨大,可装载数万吨的各种液体及固体货物, 采用了补给舰常用的长艏楼船型,可有效减少海浪对航行及补给作业的影响。
      舰 体明显外飘,可以起到抑制海浪的作用。全舰首次采用了全封闭式设计,在关闭所 有舱门后可与外界完全隔离,既保证了较强的“三防”能力,又可对全舰进行集中 空调管理,改善船员的工作、生活环境。舰体首次采用双底、双层设计,大大提高了 抗破损和防止油污污染海洋的能力,这也是中国军埔舰设计方面的一个全新突破。
       舰体上层建筑可明显分成三个部分,首部为舰桥和主要的生活区,中部为补给 区,最后部布置了烟囱及直升机机库及起降平台。 舰体中部设有2座干、液货两用补给门架,全舰共有4组补给站,在5级海况 和12〜18节航速的条件下,可同时向舰体两舷为水面舰艇进行各种补给。
       其横向补给装置是从荷兰进口的新产品,自动化程度较高,并首次采用了作动 筒式的张力补偿装置,可根据补给舰与接收舰之间的钢索拉力在风浪中的变化适 时调节钢索张力,使其受力保持恒定,提高了补给作业的效率及补给作业的安全 性,总体性能达到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其下方为分为数个舱室的货舱,分为液货舱和干货舱两部分。液货舱中可装 载舰用柴油、航空煤油等近10000吨,淡水1050吨(分舱装载);干货舱内可装载各 种弹药、主副食品等货物共680吨(分舱装载)。全舰总装载量达到12000吨以上。 弹药舱与主甲板之间通过升降机相连,一次可以提升6吨弹药。
      弹药舱及输送区 域内均采取了多种防爆安全措施,严格将其与生活区分离设置。 在补给门架中间设有一大型补给指挥控制中心,补给作业人员及指挥人员可 在这里对全舰的4个补给站进行全方位的指挥控制。、 舰体的后部为面积较大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和直升机机库,可以停放一架10吨 级的大型直升机。
      通过直升机可以进行各种垂直补给作业,同时还可以进行人员 的输送。 机库前方的两座烟囱,采用了一定的红外抑制措施,可以降低排烟的红外 辐射。 “锡米兰”号补给舰的动力舱布置在舰体后部,动力装置为两台国产的16PC2 -6V400型中速柴油机,是中国根据法国专利生产的,性能先进可靠,单台最大功 率为8800千瓦,两台总输出功率为17600千瓦,双轴、双桨推进,采用四叶可变螺 距螺旋桨。
       其主机、电站的监控和全舰的损管系统全部采用了集中管理,全系统由中央计 算机进行集中控制,实现了无人机舱及对各油舱的集中监控,大大提高了全舰的自 动化程度。 舰上还装备了较为先进的雷达及电子设备,主要包括1部中程对空对海搜索 雷达、2部火控雷达及1部光电探测仪,导航设备包括2部电台、1部导航雷达、1部 直升机引导雷达、全球定位系统及卫星通信天线、电子战系统等。
      为了提高补给船 的自卫能力,船上还装备了 4座全自动双37毫米舰炮,具有较强的近程防空能力。 “锡米兰”号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在综合补给舰的设计、建造水平上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它采用的多种新设计、新技术及新设备不仅使其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 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还为中国自行研制大型综合补给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据说,泰国军方对该舰的性能颇为满意。于是,中国海军随后推出了本国版 本,加速了自己第二代综合补给舰的建造进度,可谓一石二鸟。 中国海军自己建造的综合补给舰,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708研究所设计,首舰 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于2001年前后开工,2003年7月建成下水,于2005年4 月30日入役。
      按照中国海军新的命名规则,该舰被命名为“千岛湖”号,舷号886。 随后,舷号为887的第二艘姊妹舰“微山湖”号也在广州的广船国际造船厂开 工建设,并于2005年底服役,它们成为了中国目前最先进的综合补给舰。 在“千岛湖”号和“微山湖”号身上可明显看到出口泰国的“锡米兰”号的影子, 它们的舰体设计、布局等都是一样的。
      不过,中国海军自己用的“千岛湖”号是出 口泰国的“锡米兰”号的加强版,装载能力及续航力要比“锡米兰”号大一些,所以 在外形尺寸及排水量方面也更大。“千岛湖”号的总装载量很大,燃油达到了 11500吨(其他包括淡水250吨,粮食等干货450吨,弹药500吨),满载排水量增加 到23000吨,是目前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的国产舰艇。
       “千岛湖”号的动力装置也是两台国产16PC2 -6V400型中速柴油机,双轴、双 桨推进,航速不低于20节,改变了中国海军以往补给舰单轴单桨的格局,提高了生 存能力和可靠性。在20节航速下的续航距离可达6500海里,如果航速降为17 节,则续航距离可增加到9000海里,完全可以满足远洋航行的要求。
       “千岛湖”号采用了与“锡米兰”号相同的长艏楼船型,舰体明显外飘。全舰采 用了全封闭式设计,具有较强的“核、生、化”三防能力,全舰采用了先进的集中空 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船员的工作、生活环境。舰体采用双底、双层设计,提 高了抗破损和防止油污污染海洋的能力。
       舰体上层建筑分成三个部分,首部为舰桥和主要的生活区,中部为补给区,最 后部为布置了烟囱及直升机机库及起降平台。 在舰体中部设有两座补给门架,第一座为液体补给门架,每侧有2个补给装 置,可用来进行各种液体物品的补给。舰上同样应用了先进的“液压张力补偿装 置”,极大地提高了补给效率和环境适应力。
      舰上的液货舱中可装载舰用燃油、航 空燃油等近12000吨。 靠近舰尾部的为一座固体物品补给门架,主要用于各种固体物品的补给,补给 装置具有一次输送2吨的能力,可以满足包括导弹、鱼雷等重型装备的补给需要。 其下方为一大型弹药舱及干货舱,装载量可达近千吨。
       弹药舱与液体燃油舱之间及两侧则布置了多个淡水舱,不仅可充分利用舰上 的有限空间,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液油舱及弹药舱的作用。 除横向补给设施外,在舰的尾部下甲板处还设有纵向补给装置,以便在高海况 下无法进行横向补给时向跟随在后部航行的舰只进行各种液货的补给。
       两座补给门架中间设有一大型高度自动化的补给指挥控制中心,补给作业人 员及指挥人员可在这里对全船6个补给站进行全方位的指挥控制,不仅减少了船 员的配置,还进一步提高了全舰的自动化程度。 后部为面积较大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和直升机机库,可以停放一架直8型直升 机。
      机库内设有完善的直升机维护及保养设备,可以支持直升机长时间的海上飞 行作业。因此,该舰不仅可通过直升机进行各种干货的垂直补给作业,同时在配备 反潜直升机时还具有一定的反潜能力,这也是中国补给船不同于其他国家补给舰 的一个重要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千岛湖”号首次装备了“舰艇夜间航行补给配套系统”。
      该系 统集夜间标识、区域照明、舰船横向测距于一体,可以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实 施安全补给。 “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具备有限的自卫能力。在舰首平台和舰尾直升机平 台两侧各安装有1门76A型37毫米自动炮,该炮射速为400发/分,射程为9。4公 里。
      与主力作战舰只不同的是,该舰虽然安装了自动炮但并没有装备配套的火控 雷达。因此,估计该炮应该是简化版的光学瞄准型,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服役后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海军远洋航行保障能力,中 国海军近几年几乎所有的远洋作战训练及远海任务都有两艘“千岛湖”号参与遂 行物资保障,特别是2008年底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千 岛湖”号综合补给舰在行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中国现在的补给舰可以满足中国几个航母战斗群的补给呢? 一艘5万〜6万吨级常规航空母舰及6〜8艘护航舰艇所构成的航母作战编 队,每天的油料消耗将会超过1000吨(以18节巡航速度计算,如果航速提高到25 节,消耗量将超过1500吨以上);食品消耗将超过10吨/天(以5000人计算>,一个 月就是300吨;淡水的消耗将超过650吨/月(包括生活用水和各种淡水冲洗、消防 用水);加上航母舰载机和各护航驱护舰舰载直升机要进行正常飞行训练,对航空 油料的消耗也会达到2000吨/月(非作战状态,如果是作战状态还需要增加一倍以 上);另外,对各种弹药的需求量也将大为增加,非作战状态的消耗量会在十几吨/ 月的水平,如果是作战状态,每个月消耗一两千吨弹药是很正常的。
       美国海军以“尼米兹”级超级航母为核心的大型航母战斗群,执行作战任务时 一般会在作战群中编入一艘5万吨级的大型综合补给舰、一艘4万吨级的燃油舰, 如果作战规模较大还将编入一艘4万吨级的弹药补给舰。 如果编队中综合补给舰的装载能力不足,将很难满足海上作战编队对各种作 战、生活物资消耗补充的需求。
       中国海军在已执行完的5批次亚丁湾护航任务中证明,以“千岛湖”号的装载 能力,执行一般任务时,同时保障4艘驱护舰不会存在太大问题。但如果中国海军 航母的作战编队组建完成后,以目前“千岛湖”号的装载能力来看将会比较困难, 特别是在淡水、弹药及航空油料方面将存在很大不足,根本无法满足这样大规模海 上编队对各种物资的需求。
      如果要保证中国一艘航母编队的作战保障,至少需要 两艘“千岛湖”号的补给舰。 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综合补给舰只够一艘航母编队使用。 而且,就是最新的“千岛湖”号补给舰,它的战场生存能力也很低下,仅仅装备 了简易火控系统和半自动双管37毫米舰炮,对空防御能力有限,无反潜对抗手段。
       从这一点看,中国海军现役综合补给舰在战时的生存能力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考虑到中国海军现阶段以及未来面对的威胁,为了提高自身防御能力,有必要给 “千岛湖”号以及将来新造的综合补给舰加装近防武器系统,如增加新一代近程防 空反导舰空导弹、多管近防武器系统、反鱼雷诱饵、多频谱干扰弹以及电子对抗设 备等。
      这样,补给舰就可以在战时有效保护自己,减轻护航舰艇的负担。 为保障中国航母编队的补给,我们需要建造更大更新的综合补给舰,新建的满 载排水量最好增加到40000吨。装载能力应可以达到“千岛湖”号的一倍以上,可 以充分满足保障一支由8〜10艘大型驱护舰组成的航母编队在远海长时间部署的 要求。
       此外,中国海军现役“千岛湖”号补给舰最高20节的航速也不能满足航母编队 的要求,航速应该提高到254节以上。因此,新一代综合补给舰的动力装置应该首 次采用柴一燃交替动力的全新组合方式。燃气轮机可以选择国产驱逐舰上装备的 GT25000或国产化的。
      C280型,其最大输出功率可以达到34000马力,2台可以提 供至少68000马力的动力,并车使用完全可以保证40000吨的舰体达到25节的最 高航速。而在正常航行汇总可采用较为省油的柴油机,可仍然沿用“千岛湖”号的 SEMT16PC2 6V400大功率柴油机,2台并车后巡航速度可以达到17〜18节的水 平,续航力也将会达到或超过“千岛湖”号的水平。
       我国航母编队的主要任务是作为攻击编队使用的,因此在执行任务时,战斗群 大致应该分成突击群、保障群以及预备队。突击群主要担负战斗突击任务,在我国 航母编队中,担负主要突击任务的应该是航母舰载攻击机部队,其作用就是远离航 母对敌方目标实施打击。
      作为辅助突击群,其目的是对妨碍我主要突击群行动的 敌人实施突击,这个任务应该交给“现代”级或168这类大型驱逐舰来完成,其威力 巨大的反舰导弹可威胁敌方防空火力平台,保障我主力突击群顺利进入战斗位置。 当然,我先进潜艇也能成为辅助突击群的组成部分,威胁敌方水面防空舰艇。
       保障群主要保障航母编队的自身安全,大致可分为侦察群、防空掩护群以及反 潜保障群。侦察群主要担负战斗侦察任务,主要依靠航母上的舰载电子侦察机来 完成。防空掩护群应该由170型、115型驱逐舰以及“江凯”级护卫舰组成,它们应 均衡地分布于航母四周,形成合理的防空网,覆盖120公里范围内的防空区域,更 远的防空区域应由航母上的战斗机来负责。
      反潜保障群应组成三个反潜区域:一 是100〜300海里的外层反潜区。航母编队派出反潜巡逻机,在距航母100〜300 海里的区域进行反潜搜索,而重点应在航母前方250〜300海里处活动,力图早期 发现敌潜艇,以防止其进入发射远程巡航导弹的距离。
      二是30 ~ 100海里的中间 层反潜区。目的是阻止敌潜艇接近编队并对抗发射近程巡航导弹的潜艇,由载有 被动声呐的远洋舰艇执行反潜搜索任务,主要配置于航空母舰前后100海里处。 三是10〜30海里的内层反潜区。目的是阻止鱼雷攻击潜艇接近编队,可在距航母 10〜15海里处配置2〜4艘反潜舰(如“旅沪”级驱逐舰或“江凯”级护卫舰等),形 成一个反潜防御圈。
       。

    徐***

    2016-07-28 12:56:0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