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有关《西游记》的一个问题

首页

有关《西游记》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孙悟空每次在降除妖怪的最后时刻都是无能为力,只能依靠神仙来帮忙。这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是人在神的面前无能为力的表现吗?请详细解答。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7-06 16:41:12
    这些磨难都是唐僧取经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轻轻松松就让孙悟空解决了,也就算不上磨难了。再说,像孙悟空这么心高气傲之猴,每次都要低声下气地去求那些神仙帮忙,也是一种磨练嘛。可以说,孙悟空与唐僧在磨难中共同成长。

    萧***

    2006-07-06 16:41:12

其他答案

    2006-07-09 19:17:48
  • 西游记反映的也是一种当时的社会现实,里面确实有很多你所说的情节,它在当时就是就是宣传一种佛和天的伟大,是要百姓不要起任何的造反之心,是在维护当时统治者的利益.     谢谢
    

    蓝***

    2006-07-09 19:17:48

  • 2006-07-09 16:30:08
  • 神仙不就代表当时的统治者吗?
    而孙悟空不过是一个形象罢了
    如果什么事都让孙悟空做尽,那作者把统治者放到什么位置了,况且无论什么年代,都有人无完人的说法。

    过***

    2006-07-09 16:30:08

  • 2006-07-09 13:33:52
  • 第一,如果孙悟空没次都把妖怪打死,情节不是太简单了,不能吸引读者.反之,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 ,小说要寄予的是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而 孙悟空正是劳动人民的象征.                                      

    忍***

    2006-07-09 13:33:52

  • 2006-07-07 15:53:44
  • 那也许说明悟空的本事也有极限吧,还是需要神仙的帮助。在现实社会中就是要好好利用人力资源,正所谓出门靠朋友嘛。

    野***

    2006-07-07 15:53:44

  • 2006-07-07 11:47:41
  • 孙悟空不是什么都行的,在不行时,他找神仙来帮忙,说明他虚心向神仙帮忙,不逞强.这不算无能为力.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黑***

    2006-07-07 11:47:41

  • 2006-07-07 11:42:29
  • 其实,就是当时一个社会现象的反映。孙悟空降妖服魔,可是凭他一己之力是根本不够的,每一个妖魔都有大又来头,都和这神那仙的有关系,也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只有白骨精,被他轻松收拾,那也是白骨精没有背景的原因。呵呵,你自己想吧。人是无法和天抗衡的。

    h***

    2006-07-07 11:42:29

  • 2006-07-07 11:23:33
  • 我想作者这样写,也是考虑到情节变化的需要,总是让孙悟空一口气打死妖怪也就 太没趣了。但是如果能加上其他神仙,拿着他们的法宝来帮助孙悟空降妖除魔,那么就有看头了。吸引的读者和观众也就多了。名著就是必须把故事的发展情节无规则的变化才好看。那么读者和观众才会产生兴趣去看啊。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a***

    2006-07-07 11:23:33

  • 2006-07-07 10:55:14
  • 我觉得他可能在买关子给各位神仙

    为***

    2006-07-07 10:55:14

  • 2006-07-06 14:17:35
  • 应该说孙悟空是变聪明了,在那些厉害的法宝面前,不在新力新为,去找个相克的神仙什么事都解决了

    老***

    2006-07-06 14:17:35

  • 2006-07-06 13:49:18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其“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自幼喜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上“岁贡生”,嘉靖末隆庆初任浙江长兴县丞。因看不惯官场黑暗,不久愤而辞官,晚年绝意仕进,专意著述。所作诗文大都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其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参考网址如下: 。

    秋***

    2006-07-06 13:49:1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电视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